首页 理论教育立志有恒,成就人生-成才有道

立志有恒,成就人生-成才有道

【摘要】:曾国藩在致诸弟、侄儿信中,同样处处突出体现并强调“有恒”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读书的根本。“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无论读书还是做人,只有“立志有恒”,贵乎“专”,懂“孝悌”,才能时时长进,步步高升。这与曾氏所言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可谓异曲同工。

荀子《劝学篇》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曾国藩在致诸弟、侄儿信中,同样处处突出体现并强调“有恒”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读书的根本。“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无论读书还是做人,只有“立志有恒”,贵乎“专”,懂“孝悌”,才能时时长进,步步高升。具体到读书与做人上,则又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业上宜精益求精。曾氏曰:“不怕进得迟,只要中得快”,“些小得失不足患,特患业之不精耳。”这些理念皆在于表明学业不在乎先后早晚,关键在于精,而非点到为止、浅尝辄止,不愿穷根究底。曾氏言:“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只有反复沉潜、精专深思,才能慢工出细活,一鸣而惊人。

二是为学之法在于“猛火煮,慢火温”。曾国藩借鉴朱熹等人熬肉为学的启示亦对诸弟劝言:“如未沸之汤,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也。以是急思搬进城内,摒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即是说,熬肉时只有先猛火煮沸再慢火细炖,才能芳香四溢;而为学如熬肉,也只有先短期内集中全部精力认真阅读,掌握其轮廓,然后再逐字逐句细读咀嚼,穷其纹理,方能探其精义。

三是为学之道还在于懂“孝悌之道”。曾氏有言,为学之道,一方面在于对知识持之以恒的积累,如此方能豁然贯通,另一方面还在于学问本身之外的生活领悟,尤其是孝悌伦常,更不可偏废。曾氏《劝述孝悌之道》曰:“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贤弟性情真挚,而短于诗文,何不日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曲礼》《内则》所说的,句句依他做出,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若诗文不好,此小事,不足计;即好极,亦不值一钱。不知贤弟肯听此语否?”曾国藩将孝悌之道与为学读书、求取功名并谈,甚至将孝悌伦常比之为学问的至境。这一方面体现了其传统儒家的纲纪伦理思想,另一方面更体现其以“孝道”为立家之本,认为孝悌廉耻更胜功名的思想。

典故二

为学四要事

吾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读书不甚长进,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盖阅历一生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两弟如以为然,望常以此教诫子侄为要。

——《曾国藩致四弟九弟》

解读:曾国藩在劝诫子弟读书时常言道:“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作为一代圣哲,曾国藩对读书是有异于常人的深刻见地的,他那一套为学读书法则同样值得我们认真体味。信中提出的学业四要事是:一是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谈陋;二是温旧书要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三是习字要有恒,不会写就如身上无衣,山上无树;四是作文要苦思,不会写文章则好比哑巴不能说话,马儿不能行走。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应该说,曾国藩从一般规律出发,提出读书学业的四个法则是异常深刻的。这与曾氏所言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可谓异曲同工。曾国藩依据自己多年的亲身经历对诸弟的告诫在“求速、求熟、有恒、苦思”四方面不仅见识深刻、高瞻远瞩,更值得我们今人继承、学习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