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证。学无常师是学习者放低自己之后的一种学习的状态。......
2023-08-14
荀子《劝学篇》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曾国藩在致诸弟、侄儿信中,同样处处突出体现并强调“有恒”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读书的根本。“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无论读书还是做人,只有“立志有恒”,贵乎“专”,懂“孝悌”,才能时时长进,步步高升。具体到读书与做人上,则又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业上宜精益求精。曾氏曰:“不怕进得迟,只要中得快”,“些小得失不足患,特患业之不精耳。”这些理念皆在于表明学业不在乎先后早晚,关键在于精,而非点到为止、浅尝辄止,不愿穷根究底。曾氏言:“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只有反复沉潜、精专深思,才能慢工出细活,一鸣而惊人。
二是为学之法在于“猛火煮,慢火温”。曾国藩借鉴朱熹等人熬肉为学的启示亦对诸弟劝言:“如未沸之汤,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也。以是急思搬进城内,摒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即是说,熬肉时只有先猛火煮沸再慢火细炖,才能芳香四溢;而为学如熬肉,也只有先短期内集中全部精力认真阅读,掌握其轮廓,然后再逐字逐句细读咀嚼,穷其纹理,方能探其精义。
三是为学之道还在于懂“孝悌之道”。曾氏有言,为学之道,一方面在于对知识持之以恒的积累,如此方能豁然贯通,另一方面还在于学问本身之外的生活领悟,尤其是孝悌伦常,更不可偏废。曾氏《劝述孝悌之道》曰:“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贤弟性情真挚,而短于诗文,何不日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曲礼》《内则》所说的,句句依他做出,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若诗文不好,此小事,不足计;即好极,亦不值一钱。不知贤弟肯听此语否?”曾国藩将孝悌之道与为学读书、求取功名并谈,甚至将孝悌伦常比之为学问的至境。这一方面体现了其传统儒家的纲纪伦理思想,另一方面更体现其以“孝道”为立家之本,认为孝悌廉耻更胜功名的思想。
典故二
为学四要事
吾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读书不甚长进,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盖阅历一生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两弟如以为然,望常以此教诫子侄为要。
——《曾国藩致四弟九弟》
解读:曾国藩在劝诫子弟读书时常言道:“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作为一代圣哲,曾国藩对读书是有异于常人的深刻见地的,他那一套为学读书法则同样值得我们认真体味。信中提出的学业四要事是:一是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谈陋;二是温旧书要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三是习字要有恒,不会写就如身上无衣,山上无树;四是作文要苦思,不会写文章则好比哑巴不能说话,马儿不能行走。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应该说,曾国藩从一般规律出发,提出读书学业的四个法则是异常深刻的。这与曾氏所言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可谓异曲同工。曾国藩依据自己多年的亲身经历对诸弟的告诫在“求速、求熟、有恒、苦思”四方面不仅见识深刻、高瞻远瞩,更值得我们今人继承、学习与发扬。
有关成才有道的文章
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典故三勤俭持家,孝亲睦邻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
2023-08-14
宋代的陆象山也非常推崇这句话,常常以此教育学生,以致被人批评除了一句“先立乎其大之外别无伎俩”。不能立乎大者,难免变得狭隘。立乎大者,才能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不竭的动力,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不会轻易退缩低头。立乎大者,才能不被社会中的虚名浮利迷惑头脑,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在朱熹看来,求学问的目的不是记诵词章、沽名钓誉,而是明礼修身,然后推己及人。......
2023-08-14
尤其是当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涉及多个相关知识领域时,知识受到限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是说稳定时容易维持,没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除,轻微时容易涣散。以此说明事物由简单而复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非常稳定还没有变化时容易进行掌握和计划。老子“其安易持”的思想对于掌握和运用知识资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08-14
显然,着意建构权威的做法是等而下之的,而刻意遵从权威的做法也是愚昧无知的。精神与信念的持存务必是依赖自身体悟而日日新,古今圣贤无一不是从日常生活言谈举止做起,无一不注重心灵体验与精神修养。这是因为个体生命具有无限的内在丰富性和可能性,真正以生命觉悟、境界提升为追求的人必定是基于自身生命样态的人,这种实实在在的内在修养既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彼此替代。......
2023-08-14
对此,老子有深刻的阐述,《道德经》第一章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从“无”中去洞察、领悟事物的奥妙,从“有”中去观察、体会事物的端倪。“无”即是不带主观偏见地观察事物,“有”则是有预设的观念,以此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无”和“有”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二者之中老子更注重的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更能体现自然无为的原则。......
2023-08-14
2005年9月10日,第二十一个教师节。9月9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郊区潭柘寺中心小学看望师生,亲切慰问辛勤耕耘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小学阶段是学习的启蒙阶段。从小要立志,长大要报国。立志报国必须成才,就是说要用自己的才能,自己的劳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因此今天我送大家六个字:立志、成才、报国。”“立志、成才、报国。”......
2023-10-31
所以,《家训》里说,“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有德的人,不管年纪大小,我都要尊敬他;无德的人,就算是比我年长,也要远离。那么评判一个人高下的核心标准是什么,朱熹认为,这个核心标准就是“德”。选择了优秀的朋友师长,就要向他们学习,“见贤思齐”。故而周公之贤,还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去天下之贤人。......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