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典故三勤俭持家,孝亲睦邻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
2023-08-14
明白了以上方法之后,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们融入日常生活当中,时时修养,笃行而不倦。《家训》中说:“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这些教训都不是一时之事,也不是要在日常生活之外单独用功,它们就是你随时要用到常常在实践的道理,就像衣服对于身体、饮食对于口腹般不可或缺,因此不可不谨慎对待。这一方面说明了修身之道就在日常小事之中,绝非好高骛远;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必须时时用心,不可一曝十寒,或者流于纸上谈兵。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应该“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真正的君子没有哪个时刻会失去仁爱之心,无论是情急慌乱之时,还是穷困流浪之时,均会执着于仁。学习修身也是如此,不论在什么时候,处在何种境况之下,都不可倦怠。荀子也非常看重这种身体力行、须臾不离的学习方法。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任何道理都只有把它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上,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也只有内化为我们自己的品质之后,它才能发挥作用,帮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笃实坚定。
不独《家训》,朱熹曾在多处强调要把修身落实到具体的应事接物上,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所学。他说:“须修身齐家以下乃可谓之笃行耳。日用之间且更力加持守而体察事理,勿使虚度光阴,乃是为学表里之实。近至浙中,见学者工夫议论多靠一边,殊可虑耳。”(《晦庵集》卷五十一,《答黄子耕》)“学不要穷高极远,只言行上检点便实。今人论道,只论理,不论事;只说心,不说身。其说至高,而荡然无存,流于空虚异端之归。”“世俗之学所以与圣贤不同者,亦不难见。圣贤直是真个去做,说正心直要心正,说诚意直要意诚,修身、齐家皆非空言。今之学者说正心但将正心吟咏一饷,说诚意又将诚意吟咏一饷,说修身又将圣贤许多说修身处讽诵而已,或掇拾言语,缀缉时文,如此为学,却于自家身上有何交涉,这里须用着意理会。”(《朱子语类》卷八)“或问:正心修身莫有浅深否?曰:正心是就心上说,修身是就应事接物上说那事。”(《朱子语类》卷十五)他认为,世俗之人与圣贤的区别就在于,圣贤是“真个去做”的,而不是空发议论,空喊口号。学习了敬长爱幼,你是否还会在生活中对父母疾言厉色,你是否能做到即使与父母有不同意见时也能保持尊敬与他们交谈?学习了“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你是否还会嘲笑别人的短处,是否还会对自己的小成绩沾沾自喜,夸赞不已?学习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你是否真的能做到在每一件小事上贯彻这样的德行?孔子所以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正是因为他已经把礼的要求内化到了自己体内,一切皆是由心而发,一切皆符合礼的规范。
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人,都是在平时就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的人。固然不能说这些细节使他们获得了成功,但正是这些细节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如果只把勤奋挂在嘴边,平时总是懒懒散散,怎么能相信你在做科研时就能潜心钻研;如果只把友善挂在嘴边,平时待人却不真诚,怎么能相信你进了公司后能与他人相处融洽;如果只把孝敬挂在嘴边,平时却常常不考虑父母的感受,怎么能相信你会真诚地尊敬师长。我们都明白,成才之道并不轻松,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过来,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学习知识时,该读的书该做的实验该练习的技能不可偷工减料;工作时,该完成的任务该下的功夫更不能自欺欺人。只是眼中看过,口中念过,心中想过,却没有在手上行过,终究不能真正地掌握这种知识技能,不能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日积月累,那些被你忽略的东西都会成为你的短板,阻碍你更好地发展。因此,成才之道,贵在笃行不倦。
有关成才有道的文章
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典故三勤俭持家,孝亲睦邻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
2023-08-14
宋代的陆象山也非常推崇这句话,常常以此教育学生,以致被人批评除了一句“先立乎其大之外别无伎俩”。不能立乎大者,难免变得狭隘。立乎大者,才能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不竭的动力,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不会轻易退缩低头。立乎大者,才能不被社会中的虚名浮利迷惑头脑,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在朱熹看来,求学问的目的不是记诵词章、沽名钓誉,而是明礼修身,然后推己及人。......
2023-08-14
尤其是当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涉及多个相关知识领域时,知识受到限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是说稳定时容易维持,没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除,轻微时容易涣散。以此说明事物由简单而复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非常稳定还没有变化时容易进行掌握和计划。老子“其安易持”的思想对于掌握和运用知识资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08-14
显然,着意建构权威的做法是等而下之的,而刻意遵从权威的做法也是愚昧无知的。精神与信念的持存务必是依赖自身体悟而日日新,古今圣贤无一不是从日常生活言谈举止做起,无一不注重心灵体验与精神修养。这是因为个体生命具有无限的内在丰富性和可能性,真正以生命觉悟、境界提升为追求的人必定是基于自身生命样态的人,这种实实在在的内在修养既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彼此替代。......
2023-08-14
对此,老子有深刻的阐述,《道德经》第一章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从“无”中去洞察、领悟事物的奥妙,从“有”中去观察、体会事物的端倪。“无”即是不带主观偏见地观察事物,“有”则是有预设的观念,以此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无”和“有”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二者之中老子更注重的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更能体现自然无为的原则。......
2023-08-14
所以,《家训》里说,“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有德的人,不管年纪大小,我都要尊敬他;无德的人,就算是比我年长,也要远离。那么评判一个人高下的核心标准是什么,朱熹认为,这个核心标准就是“德”。选择了优秀的朋友师长,就要向他们学习,“见贤思齐”。故而周公之贤,还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去天下之贤人。......
2023-08-14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讲:“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道者是思想修养符合自然无为的人,比喻修养相近的人易于成为合作者。从长远来看,确定自己的理想是无价之宝,是取得良好合作的基础。这一理想是与自身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相一致的,是真正爱好产生的理想,不是外在压力和利益驱动等有为之心产生的短期目标。这种求同存异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建立合作关系。......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