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当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涉及多个相关知识领域时,知识受到限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是说稳定时容易维持,没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除,轻微时容易涣散。以此说明事物由简单而复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非常稳定还没有变化时容易进行掌握和计划。老子“其安易持”的思想对于掌握和运用知识资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08-14
我们经常会说,要想了解一个人,不妨看他周围的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一个人的朋友圈可以看出他本人的品性才能,而从一个人尊敬什么样的人可以看出他所欣赏或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与优秀的人交往也会使你变得优秀,向德高的人学习也会使你拥有高尚的品德。所以,《家训》里说,“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有德的人,不管年纪大小,我都要尊敬他;无德的人,就算是比我年长,也要远离。
生活中我们有不同的身份,评价一个人也就有不同的维度,年龄、地位、财富、知识、能力、德行等不一而足。那么评判一个人高下的核心标准是什么,朱熹认为,这个核心标准就是“德”。年龄、地位、财富、权力等都不能成为评判一个人的决定因素。孔子有弟子3000人,贤者72人,这么多人愿意师从孔子,即使在他“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的时候也有一众弟子始终追随,就是因为他有德;子贡出身名门,有财又有位,却对无财无位的孔子无比尊敬,当别人诋毁孔子时,他说,“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而有一些人或年长、或位高,却无才德,这样的人你去亲近他,或许有一时之利,长久看来必会导致对自身品德乃至心灵的伤害。
人的性格养成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基因,二是环境,基因不可控制,环境却是可改变可选择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可算是耳熟能详。《孔子家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就是说跟善良正直的人在一起生活,就好像进了有着清醇花香的地方,时间久了就闻不到花香了,这是因为自己已经完全融入了,跟那位善良正直的朋友一样,连自己也变得善良正直起来了;反之,跟不善的人在一起,就如同走入出售鲍鱼的商店里,时间久了,也不觉得臭了,因为也被它同化了。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所以有上文提到的“孟母三迁”。虽然周围的人并不都会与你直接发生交往,但耳濡目染,他们的品格心性所作所为还是会在你的心灵上留下痕迹,变化你的气质,因此择之不可不慎。至于直接交往的师长朋友,那就更得慎之又慎了。如果每天相处的是一些不肖之徒,谈论的自然也是奸邪之事,还想保持自己的良好品性绝非易事,时间久了难免与他们同流合污。
选择了优秀的朋友师长,就要向他们学习,“见贤思齐”。孔子认为,对于知识,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困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论语·季氏》)虽然有所谓的“生而知之者”,但连孔老夫子自己都承认需要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论语·述而》),我们又怎么能不学而知。韩愈在《师说》里有言:“生乎吾前,其闻道也故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年纪比我大的,闻道比我早,我要向他学习;年纪比我小的,如果闻道比我早,我也要向他学习。我真正要学习的是“道”,何必在乎传道者年纪的大小呢?成才之路是一条向上的路,我们必须不断地向比我们优秀的人学习,千万不能因为对人的偏见而错失成长的机会。
此外,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不是一个单枪匹马就可以成就大事的时代。要想有所作为,除了提高自己的能力,还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团队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商业自不必说,任何一个大的项目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就算是做学术,也需要有一个可以切磋交流的圈子,才能相互刺激进步。倘若只满足于一人之温饱,也许不那么困难;然而,愈是志向高远,就愈是前路艰险,也就愈需要寻求志同道合之人,相互砥砺,共同为着那个远大的志向而奋斗。故而周公之贤,还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去天下之贤人。当然,团队中光有贤人还不够,也要注意排除那些不肖之人。如果一个人没有与你们共同的价值观,不能认可你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理想追求,那么只会降低你们做事的效率;如果他够有蛊惑性,说不定还会削弱整个团队的斗志,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有关成才有道的文章
尤其是当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涉及多个相关知识领域时,知识受到限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是说稳定时容易维持,没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除,轻微时容易涣散。以此说明事物由简单而复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非常稳定还没有变化时容易进行掌握和计划。老子“其安易持”的思想对于掌握和运用知识资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08-14
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典故三勤俭持家,孝亲睦邻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
2023-08-14
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只有随遇而安,才可能使自己不焦躁,并把自己的心思放在正事上,放在自己的本位上。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就会导致怨天尤人,而无法真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孔子就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随遇而安的榜样。在我们看来,这种快乐的原因很大部分来自于他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只有具有很高境界的人才能够达到。......
2023-08-14
显然,着意建构权威的做法是等而下之的,而刻意遵从权威的做法也是愚昧无知的。精神与信念的持存务必是依赖自身体悟而日日新,古今圣贤无一不是从日常生活言谈举止做起,无一不注重心灵体验与精神修养。这是因为个体生命具有无限的内在丰富性和可能性,真正以生命觉悟、境界提升为追求的人必定是基于自身生命样态的人,这种实实在在的内在修养既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彼此替代。......
2023-08-14
“成人”的根基是什么,就是修身。《大学》里的三纲领八条目,中心点恰恰是修身:“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023-08-14
如何打破僵局,《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讲:“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说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是明智的;不知道还自以为知道,就是缺点。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原则,在这里就是去掉自以为知的固执,而走向于、趋近于无为而无不为,不知而无不知。老子“知不知”的思想对于成才之道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23-08-14
宋代的陆象山也非常推崇这句话,常常以此教育学生,以致被人批评除了一句“先立乎其大之外别无伎俩”。不能立乎大者,难免变得狭隘。立乎大者,才能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不竭的动力,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不会轻易退缩低头。立乎大者,才能不被社会中的虚名浮利迷惑头脑,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在朱熹看来,求学问的目的不是记诵词章、沽名钓誉,而是明礼修身,然后推己及人。......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