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见贤思齐,成才之道-成才有道

见贤思齐,成才之道-成才有道

【摘要】:所以,《家训》里说,“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有德的人,不管年纪大小,我都要尊敬他;无德的人,就算是比我年长,也要远离。那么评判一个人高下的核心标准是什么,朱熹认为,这个核心标准就是“德”。选择了优秀的朋友师长,就要向他们学习,“见贤思齐”。故而周公之贤,还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去天下之贤人。

我们经常会说,要想了解一个人,不妨看他周围的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一个人的朋友圈可以看出他本人的品性才能,而从一个人尊敬什么样的人可以看出他所欣赏或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与优秀的人交往也会使你变得优秀,向德高的人学习也会使你拥有高尚的品德。所以,《家训》里说,“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有德的人,不管年纪大小,我都要尊敬他;无德的人,就算是比我年长,也要远离。

生活中我们有不同的身份,评价一个人也就有不同的维度,年龄、地位、财富、知识、能力、德行等不一而足。那么评判一个人高下的核心标准是什么,朱熹认为,这个核心标准就是“德”。年龄、地位、财富、权力等都不能成为评判一个人的决定因素。孔子有弟子3000人,贤者72人,这么多人愿意师从孔子,即使在他“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的时候也有一众弟子始终追随,就是因为他有德;子贡出身名门,有财又有位,却对无财无位的孔子无比尊敬,当别人诋毁孔子时,他说,“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而有一些人或年长、或位高,却无才德,这样的人你去亲近他,或许有一时之利,长久看来必会导致对自身品德乃至心灵的伤害。

人的性格养成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基因,二是环境,基因不可控制,环境却是可改变可选择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可算是耳熟能详。《孔子家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就是说跟善良正直的人在一起生活,就好像进了有着清醇花香的地方,时间久了就闻不到花香了,这是因为自己已经完全融入了,跟那位善良正直的朋友一样,连自己也变得善良正直起来了;反之,跟不善的人在一起,就如同走入出售鲍鱼的商店里,时间久了,也不觉得臭了,因为也被它同化了。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所以有上文提到的“孟母三迁”。虽然周围的人并不都会与你直接发生交往,但耳濡目染,他们的品格心性所作所为还是会在你的心灵上留下痕迹,变化你的气质,因此择之不可不慎。至于直接交往的师长朋友,那就更得慎之又慎了。如果每天相处的是一些不肖之徒,谈论的自然也是奸邪之事,还想保持自己的良好品性绝非易事,时间久了难免与他们同流合污。

选择了优秀的朋友师长,就要向他们学习,“见贤思齐”。孔子认为,对于知识,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困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论语·季氏》)虽然有所谓的“生而知之者”,但连孔老夫子自己都承认需要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论语·述而》),我们又怎么能不学而知。韩愈在《师说》里有言:“生乎吾前,其闻道也故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年纪比我大的,闻道比我早,我要向他学习;年纪比我小的,如果闻道比我早,我也要向他学习。我真正要学习的是“道”,何必在乎传道者年纪的大小呢?成才之路是一条向上的路,我们必须不断地向比我们优秀的人学习,千万不能因为对人的偏见而错失成长的机会。

此外,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不是一个单枪匹马就可以成就大事的时代。要想有所作为,除了提高自己的能力,还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团队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商业自不必说,任何一个大的项目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就算是做学术,也需要有一个可以切磋交流的圈子,才能相互刺激进步。倘若只满足于一人之温饱,也许不那么困难;然而,愈是志向高远,就愈是前路艰险,也就愈需要寻求志同道合之人,相互砥砺,共同为着那个远大的志向而奋斗。故而周公之贤,还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去天下之贤人。当然,团队中光有贤人还不够,也要注意排除那些不肖之人。如果一个人没有与你们共同的价值观,不能认可你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理想追求,那么只会降低你们做事的效率;如果他够有蛊惑性,说不定还会削弱整个团队的斗志,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