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会安分知礼,成就自己

学会安分知礼,成就自己

【摘要】:“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礼”的标准,这样做也就完成天地万物赋予我们的使命,顺乎“天命”的道理法则。这个“礼”就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行为准则、礼仪规范。礼的具体实施有着很详细的规范,可以约束人的身体行为。初看起来,安分知礼似乎与成才毫不相干。而知礼就如上文所说,可以帮助我们形成独立人格,不为外物所动摇,这也是成才路上非常重要的一步。

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非常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都是处在社会中的,也就无时无刻不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在不同的关系里我们有不同的身份,可以说就是这些身份综合起来构成了这个整体的我。因此,要想修身,就要明白自己在这不同的身份中该有怎样的品德。《家训》开篇讲:“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这就为每个人的修身之业勾勒了一个大框架,也是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白鹿洞书院学规》里开头部分与之类似,“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可见在朱熹眼里这些品德是多么重要。人要先明白自己的本位,做好自己的本分,行有余力,再言及其他。如果连在父母兄弟间该尽的义务都尽不到,却侈谈什么雄心壮志,实在是可笑。儒家认为,这些道德要求并不是强加到人身上的,而是人顺应天命的做法,如果能这么做,那么连天也会来相助。“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礼”的标准,这样做也就完成天地万物赋予我们的使命,顺乎“天命”的道理法则。孔子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时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现代人常因此把三十岁称为而立之年。什么是“而立”,怎么才算“立”?很多人理解的“立”就是成家立业,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取得事业上的成就。然而孔子所谓的立乃是“立于礼”之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论语·尧曰》)这是孔子对孔鲤的教导,明确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可见孔子对“礼”是十分重视的。这个“礼”就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行为准则、礼仪规范。朱熹在此注曰:“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故学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必于此而得之。”礼的具体实施有着很详细的规范,可以约束人的身体行为。而只有一个人的行为能得到规范和约束,才能卓然自立,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而不为外物所动摇。

初看起来,安分知礼似乎与成才毫不相干。成才不应该是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吗?其实二者并不相悖。安分的精神告诉我们应该时时提醒自己所处的位置,时时检视自己的状态是否合适,是否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知识浩如烟海,行业分工细致,不可能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也不可能有精通各行各业的完人。我们的精力毕竟有限,如何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答案莫过于专注。任何领域内要想获得较高的成就,都需要经过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可惜,有的人总是不能安于自己的本位,不知道自己最想做最该做的是什么,四处张望,结果在每一件事上投入的精力都不够,因此每一件事都做得不尽如人意。相反有的人虽然智力上一般,但是有一种笃定的信念,选好目标就专心致志地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渐渐就会脱颖而出。所以要想成才,我们就需要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白该用心专注的是什么,明白该如何分配自己的精力,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而知礼就如上文所说,可以帮助我们形成独立人格,不为外物所动摇,这也是成才路上非常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