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修身为本—《成才有道》中的成人之道

修身为本—《成才有道》中的成人之道

【摘要】:“成人”的根基是什么,就是修身。《大学》里的三纲领八条目,中心点恰恰是修身:“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当今时代,网络发达,信息爆炸,一些小的个案会被无限放大,世界各地的信息又汇集在一起,令人应接不暇,一夜成名的戏码不断上演,每个人都感受着来自外界社会的巨大压力。随着这种焦虑紧迫的气氛时时伴行,我们急于做出一些成绩来证明自己,急于往自己身上也贴上光鲜亮丽的标签。对于孩子们的教育亦是如此,“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近年来非常流行的说法。于是,各色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层出不穷,孩子们放学后还要学画画、学书法、学钢琴、学奥数、学英语……一样都不能少。更有甚者,随着胎教的普及,这“起跑线”已经追溯到了出生之前。诚然,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对于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教育要从小开始更是绝无异议,但是如果只是关注专业技能的学习,只考虑一时的攀比就未免落于下乘。

朱熹也认为教育要从小抓起,但他所说的教育与今天专注专业技能培养的教育完全不同。他在《大学章句序》里写道:“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在夏、商、周三代兴隆时,大学、小学各种学校设施都很完备。8岁的孩子,自王公、大官以下至于老百姓的子弟,都进入小学学习。小学教学的内容是:待人接物的礼节、礼乐和算术等文化知识,同时进行骑射等体育锻炼。待孩子长到15岁,自君王可继位的太子及其他儿子,以及公侯、大臣、官员之正妻所生的儿子,与老百姓中的优秀子弟,都进入大学。教学的内容是政治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受教者正心、修己,并掌握治人之道。这样一个教育过程,是朱熹心目中完美的教育模式。

观察朱子推崇的教育模式,除了文化知识的学习,更关注修身之道。正如《家训》中所言,“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而其中一句句谆谆教诲,几乎都是在说怎样待人接物,怎样明礼修身,怎样做人。初看这些似乎与成才无关,实则相当紧要。要想成才,先要“成人”。真正的成才是无法简单量化的,更不可速成。就像盖房子,先把根基打牢,建筑才能稳固。而要想成才,也得先把为人的根基打牢。不“成人”,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纵使能取得一时的耀眼成绩,也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能长久。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才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成人”的根基是什么,就是修身。《大学》里的三纲领八条目,中心点恰恰是修身:“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朱子语类》亦云:“问:‘《大学》一书皆以修身为本,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皆是修身内事。’曰:‘此四者成就那修身,修身推出做许多事情。’”(《朱子语类》卷十四)又有,“亚夫问《大学》大意。曰:‘《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模,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朱子语类》卷十四)朱熹认为,《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模和基础,正心、诚意、致知、格物都是修身的步骤,由修身推广开去能成就许多事情。故观整部《朱子家训》,讲的也不过是修身做人之道。

因此,要想成才,首先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可惜现在的教育常常拘泥于专业技艺的培训,过于关注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品德的培养。有些孩子成绩很优秀,却不懂得基本的洒扫应对进退之节;或者一旦面对打击挫折,就心灰意冷,无法承受;更有一些所谓的名人做出许多不堪的事情。这样,纵使可以取得一些成绩,也决计走不长远,终有一天会毁在自己手里。相反,只有立德修身,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才能在面对学习生活事业上的种种问题时,理智成熟地应对,明白该如何取舍。成才之道,一定不是坦途,也不是百米跑道,“路漫漫其修远兮”,最初走的快慢并不是那么重要,摔倒也好,暂时落后也好,重要的是锻炼好自己的体魄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能到达常人到不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