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当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涉及多个相关知识领域时,知识受到限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是说稳定时容易维持,没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除,轻微时容易涣散。以此说明事物由简单而复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非常稳定还没有变化时容易进行掌握和计划。老子“其安易持”的思想对于掌握和运用知识资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08-14
当今时代,网络发达,信息爆炸,一些小的个案会被无限放大,世界各地的信息又汇集在一起,令人应接不暇,一夜成名的戏码不断上演,每个人都感受着来自外界社会的巨大压力。随着这种焦虑紧迫的气氛时时伴行,我们急于做出一些成绩来证明自己,急于往自己身上也贴上光鲜亮丽的标签。对于孩子们的教育亦是如此,“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近年来非常流行的说法。于是,各色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层出不穷,孩子们放学后还要学画画、学书法、学钢琴、学奥数、学英语……一样都不能少。更有甚者,随着胎教的普及,这“起跑线”已经追溯到了出生之前。诚然,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对于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教育要从小开始更是绝无异议,但是如果只是关注专业技能的学习,只考虑一时的攀比就未免落于下乘。
朱熹也认为教育要从小抓起,但他所说的教育与今天专注专业技能培养的教育完全不同。他在《大学章句序》里写道:“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在夏、商、周三代兴隆时,大学、小学各种学校设施都很完备。8岁的孩子,自王公、大官以下至于老百姓的子弟,都进入小学学习。小学教学的内容是:待人接物的礼节、礼乐和算术等文化知识,同时进行骑射等体育锻炼。待孩子长到15岁,自君王可继位的太子及其他儿子,以及公侯、大臣、官员之正妻所生的儿子,与老百姓中的优秀子弟,都进入大学。教学的内容是政治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受教者正心、修己,并掌握治人之道。这样一个教育过程,是朱熹心目中完美的教育模式。
观察朱子推崇的教育模式,除了文化知识的学习,更关注修身之道。正如《家训》中所言,“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而其中一句句谆谆教诲,几乎都是在说怎样待人接物,怎样明礼修身,怎样做人。初看这些似乎与成才无关,实则相当紧要。要想成才,先要“成人”。真正的成才是无法简单量化的,更不可速成。就像盖房子,先把根基打牢,建筑才能稳固。而要想成才,也得先把为人的根基打牢。不“成人”,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纵使能取得一时的耀眼成绩,也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能长久。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才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成人”的根基是什么,就是修身。《大学》里的三纲领八条目,中心点恰恰是修身:“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朱子语类》亦云:“问:‘《大学》一书皆以修身为本,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皆是修身内事。’曰:‘此四者成就那修身,修身推出做许多事情。’”(《朱子语类》卷十四)又有,“亚夫问《大学》大意。曰:‘《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模,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朱子语类》卷十四)朱熹认为,《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模和基础,正心、诚意、致知、格物都是修身的步骤,由修身推广开去能成就许多事情。故观整部《朱子家训》,讲的也不过是修身做人之道。
因此,要想成才,首先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可惜现在的教育常常拘泥于专业技艺的培训,过于关注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品德的培养。有些孩子成绩很优秀,却不懂得基本的洒扫应对进退之节;或者一旦面对打击挫折,就心灰意冷,无法承受;更有一些所谓的名人做出许多不堪的事情。这样,纵使可以取得一些成绩,也决计走不长远,终有一天会毁在自己手里。相反,只有立德修身,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才能在面对学习生活事业上的种种问题时,理智成熟地应对,明白该如何取舍。成才之道,一定不是坦途,也不是百米跑道,“路漫漫其修远兮”,最初走的快慢并不是那么重要,摔倒也好,暂时落后也好,重要的是锻炼好自己的体魄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能到达常人到不了的地方。
有关成才有道的文章
尤其是当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涉及多个相关知识领域时,知识受到限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是说稳定时容易维持,没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除,轻微时容易涣散。以此说明事物由简单而复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非常稳定还没有变化时容易进行掌握和计划。老子“其安易持”的思想对于掌握和运用知识资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08-14
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只有随遇而安,才可能使自己不焦躁,并把自己的心思放在正事上,放在自己的本位上。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就会导致怨天尤人,而无法真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孔子就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随遇而安的榜样。在我们看来,这种快乐的原因很大部分来自于他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只有具有很高境界的人才能够达到。......
2023-08-14
如何打破僵局,《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讲:“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说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是明智的;不知道还自以为知道,就是缺点。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原则,在这里就是去掉自以为知的固执,而走向于、趋近于无为而无不为,不知而无不知。老子“知不知”的思想对于成才之道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23-08-14
所以,《家训》里说,“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有德的人,不管年纪大小,我都要尊敬他;无德的人,就算是比我年长,也要远离。那么评判一个人高下的核心标准是什么,朱熹认为,这个核心标准就是“德”。选择了优秀的朋友师长,就要向他们学习,“见贤思齐”。故而周公之贤,还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去天下之贤人。......
2023-08-14
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典故三勤俭持家,孝亲睦邻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
2023-08-14
宋代的陆象山也非常推崇这句话,常常以此教育学生,以致被人批评除了一句“先立乎其大之外别无伎俩”。不能立乎大者,难免变得狭隘。立乎大者,才能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不竭的动力,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不会轻易退缩低头。立乎大者,才能不被社会中的虚名浮利迷惑头脑,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在朱熹看来,求学问的目的不是记诵词章、沽名钓誉,而是明礼修身,然后推己及人。......
2023-08-14
显然,着意建构权威的做法是等而下之的,而刻意遵从权威的做法也是愚昧无知的。精神与信念的持存务必是依赖自身体悟而日日新,古今圣贤无一不是从日常生活言谈举止做起,无一不注重心灵体验与精神修养。这是因为个体生命具有无限的内在丰富性和可能性,真正以生命觉悟、境界提升为追求的人必定是基于自身生命样态的人,这种实实在在的内在修养既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彼此替代。......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