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典故三勤俭持家,孝亲睦邻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
2023-08-14
什么是成才?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答案。考取名校,获得一份好的工作,拥有可观的收入,在某一领域内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现在我们惯有的思路。然而,朱熹那个时代的思想家们对此却有不同的认识。周敦颐在《通书》里写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圣人希望学习真正的天道,贤人希望学习圣人的言行,一般士人希望学习贤人的品格,彼时的士人以成圣成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周敦颐要求他的学生“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也就是儒家常讲的“内圣外王”之学。内圣外王,就是内在高尚的道德素质与外在优异的实际才干相结合,是最理想的人格。张载更是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激励了后代无数士人。在他们看来,成才并不是拥有赚钱的本领,或取得高位重权,也不是成为某一个学科领域内的尖端人才,而是要向圣贤学习,怀仁爱之心,兼济天下,成为一个拥有广阔胸怀的“大人”。孟子有云:“先立乎其大者。”宋代的陆象山也非常推崇这句话,常常以此教育学生,以致被人批评除了一句“先立乎其大之外别无伎俩”。然而象山对此并不介怀,因为在他看来,这确实是学者为学首先要做到的事情。不能立乎大者,难免变得狭隘。只为赚钱而经商的人一般成不了大气候,真正成功的企业家往往是那些立志改变社会的人。儒家一贯主张,要有远大的志向并且身体力行才能成就伟大事业。张载说:“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不大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横渠理窟》中《大学原》《义理》《正蒙·中正》)王阳明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御之马……”(《训俗遗规》)
以成圣成贤作为成才的目标并非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首先,先儒们强调的是不拘泥于个人的成败得失,不埋首故纸堆,目光短浅,而要拥有广阔的视野,对人生宇宙的重大问题有深切的关怀,勇于承担起自己对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责任。所谓立志,不必是非常具体的东西,例如成为科学家、艺术家,拿到大奖,获得高位之类;心之所指是为志,它可以只是心灵所向往的一个方向,即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是你想要过的,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过的。立乎大者,才能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不竭的动力,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不会轻易退缩低头。立乎大者,才能不被社会中的虚名浮利迷惑头脑,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庄子也说:“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生活中充斥着太多干扰信息,有太多岔路引诱人迷失方向。心中有志,明白自己将要去往何方,明白自己真正应该追求的是什么,才能不被感性欲望所迷惑,不被琐碎的小事消磨意志,笃定地朝着一个方向前行。
对于如何成圣成贤,先儒们已经提出了一套进德修业的办法,教导人们如何一步步去做,并非空谈幻想。这一点在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有明显表现:“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在朱熹看来,求学问的目的不是记诵词章、沽名钓誉,而是明礼修身,然后推己及人。通观整部《朱子家训》,就是教人明礼修身之道,这是迈向成才的第一步,如果人能学会了这些,就可以进一步推己及人,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在当今社会,职业分工明确,并不是要每一个人都要去当主席治理国家才算成才。同样的处境可以有不同的心境,同样的职业也可以做出不同的成就。怀有“大心”的人,如果做医生就一定会关心患者,精研医术,力图为更多的人解除疾病的痛苦;如果做老师就一定会以身作则,传道授业,帮助学生成长;如果做科研就一定会关注社会需求,关注人类发展,锐意进取,寻求突破;如果经商就一定会正直诚信,童叟无欺,并且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社会现状……这样的人不管处于哪个行业中,都不会贪图安逸,浑浑噩噩,即是所谓“匹夫不可夺志”。
有关成才有道的文章
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典故三勤俭持家,孝亲睦邻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
2023-08-14
尤其是当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涉及多个相关知识领域时,知识受到限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是说稳定时容易维持,没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除,轻微时容易涣散。以此说明事物由简单而复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非常稳定还没有变化时容易进行掌握和计划。老子“其安易持”的思想对于掌握和运用知识资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08-14
显然,着意建构权威的做法是等而下之的,而刻意遵从权威的做法也是愚昧无知的。精神与信念的持存务必是依赖自身体悟而日日新,古今圣贤无一不是从日常生活言谈举止做起,无一不注重心灵体验与精神修养。这是因为个体生命具有无限的内在丰富性和可能性,真正以生命觉悟、境界提升为追求的人必定是基于自身生命样态的人,这种实实在在的内在修养既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彼此替代。......
2023-08-14
对此,老子有深刻的阐述,《道德经》第一章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从“无”中去洞察、领悟事物的奥妙,从“有”中去观察、体会事物的端倪。“无”即是不带主观偏见地观察事物,“有”则是有预设的观念,以此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无”和“有”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二者之中老子更注重的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更能体现自然无为的原则。......
2023-08-14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说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看清自己的人是高明的。个人自身既有优点也有不足,明智之人不是自以为比别人强,而是善于学到别人的长处。良愕然,欲殴之。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五日平明,良往。张良不仅为人谦逊,且有识人之智。其实这也正是黄石公在考验面前的“孺子”人品怎样,是否可以传授兵法秘籍。“孺子可教”这一成语常常用来指年轻人可以造就,有培养前途。......
2023-08-14
所以,《家训》里说,“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有德的人,不管年纪大小,我都要尊敬他;无德的人,就算是比我年长,也要远离。那么评判一个人高下的核心标准是什么,朱熹认为,这个核心标准就是“德”。选择了优秀的朋友师长,就要向他们学习,“见贤思齐”。故而周公之贤,还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去天下之贤人。......
2023-08-14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讲:“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道者是思想修养符合自然无为的人,比喻修养相近的人易于成为合作者。从长远来看,确定自己的理想是无价之宝,是取得良好合作的基础。这一理想是与自身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相一致的,是真正爱好产生的理想,不是外在压力和利益驱动等有为之心产生的短期目标。这种求同存异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建立合作关系。......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