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典故三勤俭持家,孝亲睦邻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
2023-08-14
原文说:“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它告诉我们,不要损人利己,嫉贤妒能,不能心生愤懑而报复他人。此外,也不要获取不义之财,不能抗逆合理之事。所有这一切,都是告诉人们不要存私念。所为私念,就是固执地以自己为中心,而不顾事情客观上正确与否。克服私念,就是要克服绝对的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这就是《论语》所谓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又说:“克己复礼为仁。”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卷四)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我们经常会误解“存天理,灭人欲”的意思,以为朱子是在否定所有人的自然欲望。其实不然。“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正是告诉我们,过度追求自己的享受才是“人欲”,也就是自私之心。损人利己,是因为想要获得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他人的利益。嫉贤妒能,是因为自己没有别人同样的优秀才能而心生嫉妒。报复之心也是由于感觉自己受到伤害而引起的,获取不义之财正是因为只顾着自己的喜好而不顾正义与否。所有这些问题,都与固着于“自己”相关。要想真正地成长,必须破除自己的私念,从根上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整个社会中的一员而已,体察到私念的困扰是自己难以提升的重要因素。只有克服私念,才能走出自己与他人、与社会隔绝的状态,才能以平静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最后,克服私念需要客观地认清自己,明确自己的位置。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够欣赏他人,融入社会。
典故六
负荆请罪
(相如)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读: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去除自己的私念,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够与他人处于和谐之中。这一点,廉颇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在成长的过程之中,必须要客观地对待自己,不要把自己作为绝对的标准去对待一切,才能够让自己的心智真正成熟起来。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一有不顺自己的意,很多孩子就生闷气、不理父母,甚至咒骂父母。他们把自己当作宇宙的中心,当然会看不到自己的任性。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知道,以自己为中心的私念会蒙蔽自己的心灵。
有关成才有道的文章
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典故三勤俭持家,孝亲睦邻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
2023-08-14
宋代的陆象山也非常推崇这句话,常常以此教育学生,以致被人批评除了一句“先立乎其大之外别无伎俩”。不能立乎大者,难免变得狭隘。立乎大者,才能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不竭的动力,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不会轻易退缩低头。立乎大者,才能不被社会中的虚名浮利迷惑头脑,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在朱熹看来,求学问的目的不是记诵词章、沽名钓誉,而是明礼修身,然后推己及人。......
2023-08-14
尤其是当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涉及多个相关知识领域时,知识受到限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是说稳定时容易维持,没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除,轻微时容易涣散。以此说明事物由简单而复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非常稳定还没有变化时容易进行掌握和计划。老子“其安易持”的思想对于掌握和运用知识资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08-14
如何打破僵局,《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讲:“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说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是明智的;不知道还自以为知道,就是缺点。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原则,在这里就是去掉自以为知的固执,而走向于、趋近于无为而无不为,不知而无不知。老子“知不知”的思想对于成才之道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23-08-14
显然,着意建构权威的做法是等而下之的,而刻意遵从权威的做法也是愚昧无知的。精神与信念的持存务必是依赖自身体悟而日日新,古今圣贤无一不是从日常生活言谈举止做起,无一不注重心灵体验与精神修养。这是因为个体生命具有无限的内在丰富性和可能性,真正以生命觉悟、境界提升为追求的人必定是基于自身生命样态的人,这种实实在在的内在修养既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彼此替代。......
2023-08-14
对此,老子有深刻的阐述,《道德经》第一章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从“无”中去洞察、领悟事物的奥妙,从“有”中去观察、体会事物的端倪。“无”即是不带主观偏见地观察事物,“有”则是有预设的观念,以此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无”和“有”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二者之中老子更注重的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更能体现自然无为的原则。......
2023-08-14
所以,《家训》里说,“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有德的人,不管年纪大小,我都要尊敬他;无德的人,就算是比我年长,也要远离。那么评判一个人高下的核心标准是什么,朱熹认为,这个核心标准就是“德”。选择了优秀的朋友师长,就要向他们学习,“见贤思齐”。故而周公之贤,还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去天下之贤人。......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