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当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涉及多个相关知识领域时,知识受到限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是说稳定时容易维持,没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除,轻微时容易涣散。以此说明事物由简单而复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非常稳定还没有变化时容易进行掌握和计划。老子“其安易持”的思想对于掌握和运用知识资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08-14
原文说:“随所遇而安之。”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够安定下来,是一种重要的品质。这需要我们能够冷静地对待自己的环境,不因环境的恶劣而心烦意乱。《大学》“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正是这个意思。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处境,比如说家庭环境。家庭条件也许不好,每日粗茶淡饭,平时省吃俭用,但是我们的心情应该保持平静,安定在家庭生活中,并从内心生发出对于这种生活的爱。学校环境或许不怎么样,缺少高科技设备,课桌椅也不怎么漂亮,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安定下来,不要抱怨。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只有随遇而安,才可能使自己不焦躁,并把自己的心思放在正事上,放在自己的本位上。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就会导致怨天尤人,而无法真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孔子就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即使有一次他在宋国被军队围困,仍然弹琴自若。他形容自己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随遇而安的榜样。
典故四
孔颜之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
解读: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他不但学识渊博,有智慧,而且品德高尚,有时甚至连孔子都自叹不如。《论语》这个条目记载的,是颜回的生活状况。他生活很简陋,朴素的饭菜就能够让他满足。他住在一个破旧的巷子,就连别人都对他清贫的生活感到担忧了,可是颜回自己却始终乐而忘忧。所以后来周敦颐在教育程颢、程颐二兄弟时,总是要问颜回的乐是因为什么。后世称颜回这种快乐为“孔颜之乐”。在我们看来,这种快乐的原因很大部分来自于他随遇而安。对于颜回来说,最重要的是道德的修养,学识的养成,对于吃穿不怎么计较。如果一个人对他的吃穿计较太多,他就难以有时间做正事了。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必须要能够克服自己对于物质的过度依赖,回归到自己最初的梦想,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地感到快乐。吃穿的奢侈导致的快乐只是低层次的。随遇而安,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只有具有很高境界的人才能够达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肯定会见到很多相互攀比的同学,他们比谁家的房子大,谁父亲的官大,谁家有钱。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只有安于自己的境况,才能够让自己心情平静地面对人与人之间物质上的差别。
有关成才有道的文章
尤其是当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涉及多个相关知识领域时,知识受到限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是说稳定时容易维持,没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除,轻微时容易涣散。以此说明事物由简单而复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非常稳定还没有变化时容易进行掌握和计划。老子“其安易持”的思想对于掌握和运用知识资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08-14
所以,《家训》里说,“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有德的人,不管年纪大小,我都要尊敬他;无德的人,就算是比我年长,也要远离。那么评判一个人高下的核心标准是什么,朱熹认为,这个核心标准就是“德”。选择了优秀的朋友师长,就要向他们学习,“见贤思齐”。故而周公之贤,还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去天下之贤人。......
2023-08-14
“成人”的根基是什么,就是修身。《大学》里的三纲领八条目,中心点恰恰是修身:“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023-08-14
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典故三勤俭持家,孝亲睦邻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
2023-08-14
如何打破僵局,《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讲:“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说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是明智的;不知道还自以为知道,就是缺点。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原则,在这里就是去掉自以为知的固执,而走向于、趋近于无为而无不为,不知而无不知。老子“知不知”的思想对于成才之道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23-08-14
宋代的陆象山也非常推崇这句话,常常以此教育学生,以致被人批评除了一句“先立乎其大之外别无伎俩”。不能立乎大者,难免变得狭隘。立乎大者,才能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不竭的动力,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不会轻易退缩低头。立乎大者,才能不被社会中的虚名浮利迷惑头脑,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在朱熹看来,求学问的目的不是记诵词章、沽名钓誉,而是明礼修身,然后推己及人。......
2023-08-14
在《论语》中,“博文约礼”一共出现了两次:《雍也》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及《子罕》中颜子赞叹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强调学生守礼,最后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境界。孔子认可的约束力量,就来自礼。孔子的目的不是培养书呆子,一个未能完成基本社会化的读书人,想要参加社会生活,势必会四处碰壁。......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