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典故三勤俭持家,孝亲睦邻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
2023-08-14
原文说:“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咋看起来,一套父慈子孝、君仁臣忠的思想已经不适合我们现代的社会。然而,尽管我们现在没有了君臣,却还存在国家,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当中,必须正确面对与共同体、国家的关系,此外父子、兄弟、夫妇这些关系依旧存在,同样是今天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价值仍然是有意义的。况且,这句话背后的真正意思,是告诉我们,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就要尽到这个位置上的本分,也就是儒家所讲的“君子素其位”。这样转化之后,它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意义就彰明了。对于我们的成才来说,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在学校,就认真做好学生应该做的事情,那就要好好学习。在家里,就应该认真做好孩子应该做的事情,那就是孝敬父母,学会如何生活。作为学生,就应该听从老师的建议和指导。作为孩子,就应该遵循家长的忠告和劝诫。这也是《大学》所讲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试想,如果连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都没有做到,就侈谈什么理想,这如何可能呢?在成才的道路上,我们要尽我们自己的本分,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心不在焉,而应该踏踏实实,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不虚度,才能为将来成为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生活,是一种“积极的本分”,而不是消极的逃避责任。
典故一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服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解读:故事中我们看到管宁和华歆形象分明的两人。华歆因为见到金子而抛弃了锄菜的义务,因为窗外的热闹而忘记了要读书的义务。管宁恰恰是相反,他总是把自己的本分做好,而不会心猿意马,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当今时代,物欲横流,外界的各种事务琳琅满目,我们平静的内心时时有被外物吸引的危险。在学生时代,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向你展示不学习、不读书的路多么美好,让你无心于学习。因此我们应该怎么样抵制外在诱惑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严肃思考的。我们要做日常生活中的管宁,抵制内心深处的华歆。
有关成才有道的文章
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典故三勤俭持家,孝亲睦邻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
2023-08-14
宋代的陆象山也非常推崇这句话,常常以此教育学生,以致被人批评除了一句“先立乎其大之外别无伎俩”。不能立乎大者,难免变得狭隘。立乎大者,才能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不竭的动力,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不会轻易退缩低头。立乎大者,才能不被社会中的虚名浮利迷惑头脑,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在朱熹看来,求学问的目的不是记诵词章、沽名钓誉,而是明礼修身,然后推己及人。......
2023-08-14
尤其是当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涉及多个相关知识领域时,知识受到限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是说稳定时容易维持,没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除,轻微时容易涣散。以此说明事物由简单而复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非常稳定还没有变化时容易进行掌握和计划。老子“其安易持”的思想对于掌握和运用知识资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08-14
显然,着意建构权威的做法是等而下之的,而刻意遵从权威的做法也是愚昧无知的。精神与信念的持存务必是依赖自身体悟而日日新,古今圣贤无一不是从日常生活言谈举止做起,无一不注重心灵体验与精神修养。这是因为个体生命具有无限的内在丰富性和可能性,真正以生命觉悟、境界提升为追求的人必定是基于自身生命样态的人,这种实实在在的内在修养既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彼此替代。......
2023-08-14
对此,老子有深刻的阐述,《道德经》第一章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从“无”中去洞察、领悟事物的奥妙,从“有”中去观察、体会事物的端倪。“无”即是不带主观偏见地观察事物,“有”则是有预设的观念,以此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无”和“有”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二者之中老子更注重的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更能体现自然无为的原则。......
2023-08-14
所以,《家训》里说,“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有德的人,不管年纪大小,我都要尊敬他;无德的人,就算是比我年长,也要远离。那么评判一个人高下的核心标准是什么,朱熹认为,这个核心标准就是“德”。选择了优秀的朋友师长,就要向他们学习,“见贤思齐”。故而周公之贤,还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去天下之贤人。......
2023-08-14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讲:“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道者是思想修养符合自然无为的人,比喻修养相近的人易于成为合作者。从长远来看,确定自己的理想是无价之宝,是取得良好合作的基础。这一理想是与自身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相一致的,是真正爱好产生的理想,不是外在压力和利益驱动等有为之心产生的短期目标。这种求同存异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建立合作关系。......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