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僵局,《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讲:“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说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是明智的;不知道还自以为知道,就是缺点。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原则,在这里就是去掉自以为知的固执,而走向于、趋近于无为而无不为,不知而无不知。老子“知不知”的思想对于成才之道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23-08-14
《金刚经》道说了佛陀对人生奥义的深刻理解,向后人充分展现了一个不局限在某一个别领域如文艺的、政治的、法律的、科学的、技术的宏大空间。也就是说,这位王子拂弃了既有的政治身份,从解决人人日日相对的烦恼入手,立志为人类的全部生活奠定最为宽厚的生命基石。
如今我们关注的成才问题,从目标上看,多是父母望子成龙、自己立志作为,期盼将来能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律师、记者、歌唱家、书画家或文学家……从过程上看,一个希冀当画家的人就必须跟随画家老前辈孜孜探求,一个希冀当物理学家的人则须跟随物理学大师刻苦钻研,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实情形。然而,当我们将视野扩大到公共的、共同的整个领域,而不是限定在某一门学科的时候,当我们不再紧盯着表面已经划分好的一块块扇形蛋糕,而是开始真正关注支撑整块蛋糕的底座的时候,更为根本的问题就渐渐地显露出来。第一是能够打通几乎所有学科并成为各学科共同的基本规律,例如对思维的、想象的研究成果;第二是指向各学科的公共的研究主体即学习研究者自身的基本素质,如个人的兴趣、意志、毅力、敏感力等;第三则是着眼于人的完整、完善、健全、健康、幸福、快乐,着眼于人性、人格、心灵、精神,着眼于人的内心与外物、自我与他人的基本关系,着眼于人生意义、人类前景以及所有终极关怀的一切可能。毫无疑问,佛陀与历史上有人文倾向的哲人一样,主要关注的是第三层域即世间学问之最根本者。这样的大学问、大智慧往往影响一个人能否成为“大人”,能否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能否在人的意义上做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日益彰显,人们已开始从职场成功的单一思维逐渐转向多维、全面的进步人生观,已开始觉悟到内在心灵与精神层面的存在对个体生命成长的重大意义。换言之,蓄积深厚的心灵样态、精神境界正在从根本上标识着一个人的成熟与成功,同时还密切关系着自我的意志、毅力的层面,思维、想象的层面以及职业、事业的层面。这也是我们生存于科学、理性的社会里迫切需要学习一点哲学,从古代先哲著作中汲取必备的养素的原因所在。
《金刚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即是无住而住,意思是不可因固守而僵化,不可因耽溺而迷失。佛陀主张打破一切成见,包括对待日常感知的对象与处事待物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其根本目的在于有所立,有所住;任何一位哲人都不会掩耳蔽目、愚狂虚妄地横扫一切与全盘否定,而是志存高远,行神如空,如入无人之境。佛学与老庄哲学的恢弘建树都以高扬生命精神、开拓精神空间为宗旨,都积极抵御人的自私与物欲带来的困苦和侵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圣贤谆谆告诫人们一定要坚守精神的独立与自由的基本品格,决不可被耳目声色、万物形相所迷惑,也不可束缚于所思、所求以及受制于一切戕伐精神自在的身心活动。《道德经》里也讲:“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之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之所以立论如此,并非认为人可以离弃世间万物而生存,也并非要有意躲避或惶恐面对千姿百态的人事现象;恰恰相反,是将人的精神建设放在首位进而严格处理与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杜绝生活中人在不经意间沉沦于世俗纷扰而难以自拔。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不仅仅指向事件的、财物的、名誉的、地位的乃至思想的成功——这些都有可能受到圣哲的揶揄和否定,而且最根本的是能否在精神上出落得若清水芙蓉,纯洁天然、秀拔素丽。基于这样的人生操守,日常所谓事件的、财物的、名誉的、地位的、思想的诸因缘和果报才能各得其所。也就是说,一个不被事物、名利、地位和思想迷惑蒙蔽的人才可能真正地、完美地成就一切。
有关成才有道的文章
如何打破僵局,《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讲:“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说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是明智的;不知道还自以为知道,就是缺点。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原则,在这里就是去掉自以为知的固执,而走向于、趋近于无为而无不为,不知而无不知。老子“知不知”的思想对于成才之道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23-08-14
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典故三勤俭持家,孝亲睦邻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
2023-08-14
宋代的陆象山也非常推崇这句话,常常以此教育学生,以致被人批评除了一句“先立乎其大之外别无伎俩”。不能立乎大者,难免变得狭隘。立乎大者,才能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不竭的动力,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不会轻易退缩低头。立乎大者,才能不被社会中的虚名浮利迷惑头脑,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在朱熹看来,求学问的目的不是记诵词章、沽名钓誉,而是明礼修身,然后推己及人。......
2023-08-14
尤其是当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涉及多个相关知识领域时,知识受到限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是说稳定时容易维持,没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除,轻微时容易涣散。以此说明事物由简单而复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非常稳定还没有变化时容易进行掌握和计划。老子“其安易持”的思想对于掌握和运用知识资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08-14
显然,着意建构权威的做法是等而下之的,而刻意遵从权威的做法也是愚昧无知的。精神与信念的持存务必是依赖自身体悟而日日新,古今圣贤无一不是从日常生活言谈举止做起,无一不注重心灵体验与精神修养。这是因为个体生命具有无限的内在丰富性和可能性,真正以生命觉悟、境界提升为追求的人必定是基于自身生命样态的人,这种实实在在的内在修养既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彼此替代。......
2023-08-14
对此,老子有深刻的阐述,《道德经》第一章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从“无”中去洞察、领悟事物的奥妙,从“有”中去观察、体会事物的端倪。“无”即是不带主观偏见地观察事物,“有”则是有预设的观念,以此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无”和“有”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二者之中老子更注重的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更能体现自然无为的原则。......
2023-08-14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敢于打破常规,不受常规的束缚。人心各有一道,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要想以最短的时间达成自己内心的愿望,就需要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年轻的苹果计算机公司青云直上,一举跃到了第291位,营业额达9.8亿美元,它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美国企业界的极大关注。这样,1977年,“苹果计算机公司”正式宣告成立。到1981年,苹果计算机公司生产的个人计算机占据了美国市场上个人电脑总销售量的41.2%。......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