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解放思想,打破束缚—《成才有道》

解放思想,打破束缚—《成才有道》

【摘要】:《金刚经》道说了佛陀对人生奥义的深刻理解,向后人充分展现了一个不局限在某一个别领域如文艺的、政治的、法律的、科学的、技术的宏大空间。《金刚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即是无住而住,意思是不可因固守而僵化,不可因耽溺而迷失。基于这样的人生操守,日常所谓事件的、财物的、名誉的、地位的、思想的诸因缘和果报才能各得其所。也就是说,一个不被事物、名利、地位和思想迷惑蒙蔽的人才可能真正地、完美地成就一切。

金刚经》道说了佛陀对人生奥义的深刻理解,向后人充分展现了一个不局限在某一个别领域如文艺的、政治的、法律的、科学的、技术的宏大空间。也就是说,这位王子拂弃了既有的政治身份,从解决人人日日相对的烦恼入手,立志为人类的全部生活奠定最为宽厚的生命基石。

如今我们关注的成才问题,从目标上看,多是父母望子成龙、自己立志作为,期盼将来能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律师、记者、歌唱家、书画家或文学家……从过程上看,一个希冀当画家的人就必须跟随画家老前辈孜孜探求,一个希冀当物理学家的人则须跟随物理学大师刻苦钻研,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实情形。然而,当我们将视野扩大到公共的、共同的整个领域,而不是限定在某一门学科的时候,当我们不再紧盯着表面已经划分好的一块块扇形蛋糕,而是开始真正关注支撑整块蛋糕的底座的时候,更为根本的问题就渐渐地显露出来。第一是能够打通几乎所有学科并成为各学科共同的基本规律,例如对思维的、想象的研究成果;第二是指向各学科的公共的研究主体即学习研究者自身的基本素质,如个人的兴趣、意志、毅力、敏感力等;第三则是着眼于人的完整、完善、健全、健康、幸福、快乐,着眼于人性、人格、心灵、精神,着眼于人的内心与外物、自我与他人的基本关系,着眼于人生意义、人类前景以及所有终极关怀的一切可能。毫无疑问,佛陀与历史上有人文倾向的哲人一样,主要关注的是第三层域即世间学问之最根本者。这样的大学问、大智慧往往影响一个人能否成为“大人”,能否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能否在人的意义上做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日益彰显,人们已开始从职场成功的单一思维逐渐转向多维、全面的进步人生观,已开始觉悟到内在心灵与精神层面的存在对个体生命成长的重大意义。换言之,蓄积深厚的心灵样态、精神境界正在从根本上标识着一个人的成熟与成功,同时还密切关系着自我的意志、毅力的层面,思维、想象的层面以及职业、事业的层面。这也是我们生存于科学、理性的社会里迫切需要学习一点哲学,从古代先哲著作中汲取必备的养素的原因所在。

《金刚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即是无住而住,意思是不可因固守而僵化,不可因耽溺而迷失。佛陀主张打破一切成见,包括对待日常感知的对象与处事待物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其根本目的在于有所立,有所住;任何一位哲人都不会掩耳蔽目、愚狂虚妄地横扫一切与全盘否定,而是志存高远,行神如空,如入无人之境。佛学与老庄哲学的恢弘建树都以高扬生命精神、开拓精神空间为宗旨,都积极抵御人的自私与物欲带来的困苦和侵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圣贤谆谆告诫人们一定要坚守精神的独立与自由的基本品格,决不可被耳目声色、万物形相所迷惑,也不可束缚于所思、所求以及受制于一切戕伐精神自在的身心活动。《道德经》里也讲:“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之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之所以立论如此,并非认为人可以离弃世间万物而生存,也并非要有意躲避或惶恐面对千姿百态的人事现象;恰恰相反,是将人的精神建设放在首位进而严格处理与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杜绝生活中人在不经意间沉沦于世俗纷扰而难以自拔。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不仅仅指向事件的、财物的、名誉的、地位的乃至思想的成功——这些都有可能受到圣哲的揶揄和否定,而且最根本的是能否在精神上出落得若清水芙蓉,纯洁天然、秀拔素丽。基于这样的人生操守,日常所谓事件的、财物的、名誉的、地位的、思想的诸因缘和果报才能各得其所。也就是说,一个不被事物、名利、地位和思想迷惑蒙蔽的人才可能真正地、完美地成就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