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寓言成才,八德无私-成才有道

寓言成才,八德无私-成才有道

【摘要】:寓言八大德不得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仍之。老子认为,自古以来德行最高的人纯净无私、忘我忘德,惟其如此才能拥有大德;相反,德行不高的人患得患失,结果只能是背离大德。因此,道缺失则德兴盛,德缺失则仁兴盛,仁缺失则义兴盛,义缺失则礼兴盛。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金刚经》的核心思想即抛却自私,如如不动。这里佛陀向须菩提再作申述:如果有人领悟到通晓一切真谛的关键在于消解私我,能舍能止,那么他的功德将超过施舍无数珍宝的人。这是因为大智大觉之人既不为建功立名而恩惠他人,也不因恩惠他人而渴求回报;只是以无私去执修证弘大胜境,德泽众生如雨润无声。

寓言

大德不得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解读:《老子》又名《道德经》,对道、德有着至深的体认。老子认为,自古以来德行最高的人纯净无私、忘我忘德,惟其如此才能拥有大德;相反,德行不高的人患得患失,结果只能是背离大德。重德之人崇尚无为,不执意而行;重仁之人乐意作为,尚也不执意而为;重义之人努力去做事,并且执意要实现目的;重礼之人刻意去行动,结果每遇往而不来就前去诘问、责骂,无礼他人而适得其反。因此,道缺失则德兴盛,德缺失则仁兴盛,仁缺失则义兴盛,义缺失则礼兴盛。待到只重视礼节之时,就已意味着居于上位的忠信变得十分淡薄,同时成为社会混乱的祸首;那些为他人制定礼义纲常的所谓先见,都不过是披着道德的华丽外衣,本质上却成为愚民的根源。由此观之,世上真正有开阔胸襟、高远智慧的人无不是崇本弃末、质朴无华的人。老庄哲学以虚静、恬淡为本,在社会日趋私伪、浮躁的现实面前倡导人性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安宁、纯净、和谐与自由。《庄子·秋水》篇也论道:“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一个人如能做到外不撄内、无私无得、境界弘大,那无论衣食住行多么朴素,都一定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是一个有生命意义的人,是最平凡也最伟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