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修习离相、无我之正道,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修习离相、无我之正道,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摘要】:“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如若能突破以执著自我、法相为缘起的诸般心识与观念的束缚,修习一切立足于离相、无我的正道,就可获得最高觉慧和圆满境界。也正因为离相、无我的缘故,我所说的善法只是借助语言形式姑且称之为“善法”,本质上不同于世俗理解的凡事都有区别的善法。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佛陀继续讲说:真正的觉慧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只是起名为无上正等正觉。如若能突破以执著自我、法相为缘起的诸般心识与观念的束缚,修习一切立足于离相、无我的正道,就可获得最高觉慧和圆满境界。也正因为离相、无我的缘故,我所说的善法只是借助语言形式姑且称之为“善法”,本质上不同于世俗理解的凡事都有区别的善法。

寓言七(1)

达万物之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庄子·知北游》

解读:老、庄都赞叹自然之神妙,认为宇宙万物虽然无言、无思,但又显得合情合理、有条不紊。但凡圣人即能深察宇宙自然的美妙,洞晓万事万物的规律,进而借鉴天地比照自身,遵循自然无为的基本法则。可见老庄哲学同样强调人生修养应首先参悟无限开阔的整个世界,在拓展胸怀、涤荡心灵、舒放精神的过程中也必然随时随处会受到天地万物之启示,获得自然而然之真谛,正所谓“道”无处不在、须臾不离。

寓言七(2)

随顺自化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庄子·秋水》

解读:《秋水》开篇所写“秋水时至”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是《庄子》书中很有名的一个寓言故事。河伯是眼界狭隘的河神,北海若是视野开阔的海神。一天,河神顺流行至海边,唯见浩淼无际而连连兴叹。海神说道:大海辽阔远胜于河流,而天地之大又远胜于四海。世间没有绝对的大与小,即一切对立都是相对的;若依相对标准作绝对判断,显然是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之举。因此但凡得道之人既不会执意于人为的绝对判断,更能以心平气和、等量齐观的态度对待万物而超然物外。也就是说,只有在认识观念上破除偏执、肯定多元、扩大胸襟、好公无私,才能顺从自然规律,随世推移变化,和合天道,自适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