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成就无我法,通达大道

成就无我法,通达大道

【摘要】:“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这里强调的是人的内在体验纯净无私、通达大道,如果单凭思辨的方式则无法进入圣人境界之中。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佛陀对须菩提说:所谓的遍世真知,如果一旦用语言、思想来确指就不是其本身了;只是姑且以言思的方式给个称呼罢了。同理所谓的身形巨大无比(关于此处人身长大,一种理解是依据《金刚经》所言及的“‘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大身,是名大身。’”另一种理解认为,佛以真如为身,因其遍一切处,具一切功德,可谓长大;却又无形无相,故为非大身。),也不可依赖语言、思想就力图确切指明的,否则所得到的那个巨身其实不是我所说的真正的身形巨大,而我之所以这样讲也只是个比拟的托辞罢了。还有就菩萨而言,如果着意去想要用自己的大觉慧普度众生、显明净土,那其实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了。因为佛和菩萨能空能无、以无为法,不被一切形相所遮蔽;尔后才有出于言谈交流的方便所给出的如庄严、一切法等诸多名称。如果能深刻明白无私无我的道理,进而明白不落言筌的所谓庄严、一切法,那就算是真正的菩萨了。

寓言

忘己合天

夫子问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辩者有言曰:‘离坚白,若县寓。’若是则可谓圣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执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来。丘,予告若而所不能闻与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有形者与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庄子·天地》

解读:孔子向老子问道:如果有人治学论道亦步亦趋,总能从俗见认为相异的事物中找到同一性,或是深思善辩而标新立异,总能从俗见认为同一事物中找到相异性,那么这样的人就可算是圣人了吧?老子说:这都不过是因知解而带来矛盾、差异,因技能而带来困扰、束缚,乃至最终耽思忧虑、身心俱疲。好比善于捕物的猎犬因被圈养而徘徊、急躁、烦心,善于攀援的猕猴因被捕获而离开深山老林。大凡长有头脚而无心可思、无耳可听的生物很多很多,但五官齐备而能兼具虚无大道的(人)却十分罕有。动静、生死、兴废等既相对立,又相统一,能认识到这点固已不易,但又并非是大道之根本。因为探求大道的关键在于修养自身,如果有人内心体悟大道虚无之本质,忘却天地自然万物和一切私心杂念,即可谓之“忘己”,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与天合一的圣人。这里强调的是人的内在体验纯净无私、通达大道,如果单凭思辨的方式则无法进入圣人境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