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佛法真谛:心斋的功德和光明

佛法真谛:心斋的功德和光明

【摘要】:“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如果从虚实对立的层面来把握佛法真谛,则最终对之懵懵懂懂、昏昧不明。相反,如果能从虚实、有无非此即彼的思维框架中解脱出来,就能在精神境界的体悟中神奇般地现出光明,随之看见形形色色的五彩世界。这里所谓的“气”,即摒除主观意志和思虑杂念的浑然虚静的精神状态;在此状态中,心灵纯净而渐放光明,一切天性禀赋自生自得,这就是所谓的“心斋”。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须菩提陈述一己之见,推断说一个人如果信仰虔诚,内心清澈明净,那么就定能捕捉、把握到那个实实在在的最高真谛;而一旦将此真谛怀抱于心胸之间,这个人也就定是世界上获得最高成就并且功德无量罕比之人。然而佛陀告诫道:佛法真谛不可拘泥于俗常理解的虚实差别,因其原本既不是所谓的区别于虚的实,也不是区别于实的虚。如果从虚实对立的层面来把握佛法真谛,则最终对之懵懵懂懂、昏昧不明。相反,如果能从虚实、有无非此即彼的思维框架中解脱出来,就能在精神境界的体悟中神奇般地现出光明,随之看见形形色色的五彩世界。

寓言

虚室生白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有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庄子·人间世》

解读:“心斋”是庄学中用以指称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要概念。孔子对弟子颜回传授道:务须心志专一,不要依凭耳朵去听,而要用心去听,甚至更进一步要依凭气去听。这里所谓的“气”,即摒除主观意志和思虑杂念的浑然虚静的精神状态;在此状态中,心灵纯净而渐放光明,一切天性禀赋自生自得,这就是所谓的“心斋”。《庄子》十分注重对心灵之光的内在体验,如《在宥》“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天地》“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此谓照旷”;《庚桑楚》“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特别是《知北游》中讲身心如一,无欲无虑,天和将至,神将来舍,在道德的恩泽与关照中“汝瞳焉如新生之犊”,即像刚出生的小牛犊那样用一双澄澈明亮的大眼睛去看世界,觉得天地万物无比清新光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