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只有随遇而安,才可能使自己不焦躁,并把自己的心思放在正事上,放在自己的本位上。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就会导致怨天尤人,而无法真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孔子就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随遇而安的榜样。在我们看来,这种快乐的原因很大部分来自于他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只有具有很高境界的人才能够达到。......
2023-08-14
在《论语》中,“博文约礼”一共出现了两次:《雍也》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及《子罕》中颜子赞叹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广求学问,恪守礼法,只要博学包括典章礼法在内的人文知识做一个博雅多通的谦谦君子,并能落实到自己当前的实践中,就可以不背离大道了。而颜回的切身体会便是,孔子确实做到了这方面的表率,能让自己的学生感受到求知和笃行是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美事。
礼是做人做事的规矩,是孔子在继承前贤的伦理智慧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社会实践心得的社会秩序要则。孔子强调学生守礼,最后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境界。行为既须合乎秩序,那就需要约束。孔子认可的约束力量,就来自礼。通过礼的约束,实现精一的做事状态,在社会实践上就能行之有效,最终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处事境界。明归有光《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曰:“孔之教曰,博文约礼,精以归一,义以全礼,博以致约,千圣相传之秘,其在兹乎!”
儒学是主张投身于社会生活,注重实际、经世致用之学。文是指学习的内容,儒家诸经在不同的时期范围不同,然总原则是做圣贤之事,求圣贤之道。通俗来理解,文可以理解为书本学问,而礼就是社会知识,前者要求洞明学问,后者的目的是人情练达。孔子的目的不是培养书呆子,一个未能完成基本社会化的读书人,想要参加社会生活,势必会四处碰壁。对于今人而言,能够知晓人情物理,懂得并灵活运用每个时代的运转法则,而不是迂腐教条地生搬硬套各种不合时宜的法则或者孤傲自闭,才能游刃有余地融入社会。
“博学”与“约礼”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密不可分,并非先博文,再约礼。二者齐头并进,正相成,非相矫。王闿运《〈八代文粹〉序》中说:“共学适道,既洗于昏蒙;博文约礼,讵穷于钻仰也?”
有关成才有道的文章
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只有随遇而安,才可能使自己不焦躁,并把自己的心思放在正事上,放在自己的本位上。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就会导致怨天尤人,而无法真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孔子就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随遇而安的榜样。在我们看来,这种快乐的原因很大部分来自于他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只有具有很高境界的人才能够达到。......
2023-08-14
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典故三勤俭持家,孝亲睦邻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
2023-08-14
宋代的陆象山也非常推崇这句话,常常以此教育学生,以致被人批评除了一句“先立乎其大之外别无伎俩”。不能立乎大者,难免变得狭隘。立乎大者,才能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不竭的动力,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不会轻易退缩低头。立乎大者,才能不被社会中的虚名浮利迷惑头脑,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在朱熹看来,求学问的目的不是记诵词章、沽名钓誉,而是明礼修身,然后推己及人。......
2023-08-14
尤其是当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涉及多个相关知识领域时,知识受到限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是说稳定时容易维持,没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除,轻微时容易涣散。以此说明事物由简单而复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非常稳定还没有变化时容易进行掌握和计划。老子“其安易持”的思想对于掌握和运用知识资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08-14
《朱子家训》告诉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不断地学习。因此,我们不仅仅要学习文化知识,也要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孔子这样伟大的人正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我们自己佩服的主要也不仅仅是学习好的人,而是德行优秀的人。典故七欧阳修“三上”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欧阳修《归田录》解读:欧阳修是宋代的大文豪,学习对他来说是日常便饭。欧阳修平时做官,有很多事需要处理,但却不能阻止他学习的热情。......
2023-08-14
显然,着意建构权威的做法是等而下之的,而刻意遵从权威的做法也是愚昧无知的。精神与信念的持存务必是依赖自身体悟而日日新,古今圣贤无一不是从日常生活言谈举止做起,无一不注重心灵体验与精神修养。这是因为个体生命具有无限的内在丰富性和可能性,真正以生命觉悟、境界提升为追求的人必定是基于自身生命样态的人,这种实实在在的内在修养既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彼此替代。......
2023-08-14
对此,老子有深刻的阐述,《道德经》第一章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从“无”中去洞察、领悟事物的奥妙,从“有”中去观察、体会事物的端倪。“无”即是不带主观偏见地观察事物,“有”则是有预设的观念,以此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无”和“有”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二者之中老子更注重的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更能体现自然无为的原则。......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