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典故三勤俭持家,孝亲睦邻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
2023-08-14
这三者都是不断提升自我的原则和要求,能够自强,能够比别人强,无外乎学习。《论语·为政》:“子曰:‘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对于孔子而言,他在不同的时期对学习之后看世界有了不同的认识,其出发点是自身,其成效印证了儒家对个体提高的要求;进入现代视野之后,我们须明白,我们不但有个体提高的要求,也有应对不断涌现新知的现代社会生活诉求。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证。
学无常师是学习者放低自己之后的一种学习的状态。《论语·子张》说:“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意思是说,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你老师孔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回答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而是散落在民间。贤能的人便能抓住重点,不贤能的人只能抓住细枝末节。没有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韩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抽象来看,老师是“道”的载体,善于学习的人,有一双慧眼识道,也能认识到“道之所存”。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是具体到对方法、技术的学习和学养的提升的一个原则。限于时间、条件,人不可能做到样样精通,向别的方面不如自己但某一方面强于自己的人学习,是获取所需技能的最明智和最节省成本的选择。韩愈的时代是这样,今天更加如此。因此,保持谦恭的态度对人对己,承认自己的弱点,看到他人的长处,“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是一个人变得成熟而理性的重要标志。
学无常师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选择对的老师。这种选择能力,往往成为做这件事的关键。《论语·述而》说:“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时代和现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善于选择方面却是一致的。当前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让我们不得不改变获取知识的法则,不断学习的态度固然重要,但学习重要的知识,知道从何处学习到可靠的知识更为重要。
为学之人要想取得大的成就,就必须不断学习、反复学习,方能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技能方面取得成绩。最近,网上流行一则与学习有关的“一万小时定律”,大致是说一个人的技能要达到大师级水平,工作时间必须超过1万小时——任何行业都不能例外。如莫扎特6岁作曲,到20岁才创作世界级作品;甲壳虫乐队1964年风靡全球前已演出1200场;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1968年接触计算机,创业前已编程7年。在成为精英的路途上,必然伴随艰辛的学习、练习、实践等。《学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能够保证充分学习,并且做到“用心一也”,方能有所成就。《尚书》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的“修为”就自然来到了。
有关成才有道的文章
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典故三勤俭持家,孝亲睦邻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
2023-08-14
曾国藩在致诸弟、侄儿信中,同样处处突出体现并强调“有恒”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读书的根本。“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无论读书还是做人,只有“立志有恒”,贵乎“专”,懂“孝悌”,才能时时长进,步步高升。这与曾氏所言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可谓异曲同工。......
2023-08-14
尤其是当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涉及多个相关知识领域时,知识受到限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是说稳定时容易维持,没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除,轻微时容易涣散。以此说明事物由简单而复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非常稳定还没有变化时容易进行掌握和计划。老子“其安易持”的思想对于掌握和运用知识资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08-14
显然,着意建构权威的做法是等而下之的,而刻意遵从权威的做法也是愚昧无知的。精神与信念的持存务必是依赖自身体悟而日日新,古今圣贤无一不是从日常生活言谈举止做起,无一不注重心灵体验与精神修养。这是因为个体生命具有无限的内在丰富性和可能性,真正以生命觉悟、境界提升为追求的人必定是基于自身生命样态的人,这种实实在在的内在修养既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彼此替代。......
2023-08-14
宋代的陆象山也非常推崇这句话,常常以此教育学生,以致被人批评除了一句“先立乎其大之外别无伎俩”。不能立乎大者,难免变得狭隘。立乎大者,才能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不竭的动力,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不会轻易退缩低头。立乎大者,才能不被社会中的虚名浮利迷惑头脑,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在朱熹看来,求学问的目的不是记诵词章、沽名钓誉,而是明礼修身,然后推己及人。......
2023-08-14
对此,老子有深刻的阐述,《道德经》第一章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从“无”中去洞察、领悟事物的奥妙,从“有”中去观察、体会事物的端倪。“无”即是不带主观偏见地观察事物,“有”则是有预设的观念,以此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无”和“有”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二者之中老子更注重的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更能体现自然无为的原则。......
2023-08-14
所以,《家训》里说,“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有德的人,不管年纪大小,我都要尊敬他;无德的人,就算是比我年长,也要远离。那么评判一个人高下的核心标准是什么,朱熹认为,这个核心标准就是“德”。选择了优秀的朋友师长,就要向他们学习,“见贤思齐”。故而周公之贤,还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去天下之贤人。......
2023-08-14
寓言八大德不得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仍之。老子认为,自古以来德行最高的人纯净无私、忘我忘德,惟其如此才能拥有大德;相反,德行不高的人患得患失,结果只能是背离大德。因此,道缺失则德兴盛,德缺失则仁兴盛,仁缺失则义兴盛,义缺失则礼兴盛。......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