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终身学习,成就成才-成才有道

终身学习,成就成才-成才有道

【摘要】: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证。学无常师是学习者放低自己之后的一种学习的状态。

这三者都是不断提升自我的原则和要求,能够自强,能够比别人强,无外乎学习。《论语·为政》:“子曰:‘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对于孔子而言,他在不同的时期对学习之后看世界有了不同的认识,其出发点是自身,其成效印证了儒家对个体提高的要求;进入现代视野之后,我们须明白,我们不但有个体提高的要求,也有应对不断涌现新知的现代社会生活诉求。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证。

学无常师是学习者放低自己之后的一种学习的状态。《论语·子张》说:“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意思是说,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你老师孔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回答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而是散落在民间。贤能的人便能抓住重点,不贤能的人只能抓住细枝末节。没有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韩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抽象来看,老师是“道”的载体,善于学习的人,有一双慧眼识道,也能认识到“道之所存”。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是具体到对方法、技术的学习和学养的提升的一个原则。限于时间、条件,人不可能做到样样精通,向别的方面不如自己但某一方面强于自己的人学习,是获取所需技能的最明智和最节省成本的选择。韩愈的时代是这样,今天更加如此。因此,保持谦恭的态度对人对己,承认自己的弱点,看到他人的长处,“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是一个人变得成熟而理性的重要标志。

学无常师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选择对的老师。这种选择能力,往往成为做这件事的关键。《论语·述而》说:“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时代和现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善于选择方面却是一致的。当前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让我们不得不改变获取知识的法则,不断学习的态度固然重要,但学习重要的知识,知道从何处学习到可靠的知识更为重要。

为学之人要想取得大的成就,就必须不断学习、反复学习,方能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技能方面取得成绩。最近,网上流行一则与学习有关的“一万小时定律”,大致是说一个人的技能要达到大师级水平,工作时间必须超过1万小时——任何行业都不能例外。如莫扎特6岁作曲,到20岁才创作世界级作品;甲壳虫乐队1964年风靡全球前已演出1200场;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1968年接触计算机,创业前已编程7年。在成为精英的路途上,必然伴随艰辛的学习、练习、实践等。《学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能够保证充分学习,并且做到“用心一也”,方能有所成就。《尚书》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的“修为”就自然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