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论语》:孔子经典释义,成就智慧与成长

《论语》:孔子经典释义,成就智慧与成长

【摘要】:孔子的先祖乃宋国贵族、殷王室后裔。《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齐论》《古论》。此外,孙钦善的《论语本解》和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也都是比较好的注本。《论语》体现的核心思想是孔子所提倡的“仁”,即“忠恕”,《里仁》讲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的一些教学思想,对今人来说,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春秋晚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先祖乃宋国贵族、殷王室后裔。其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幼年生活极为贫困。他在少年时并没有受过正式的君子(贵族)教育,但学无常师,好学不厌,最终博雅多通,学识渊深。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后因权贵所反,辞官率学生周游列国长达18年之久,其间怀抱期望,积极推广礼乐,希望通过政治实践完成“仁道”的政治理想,然终不见用。晚年致力于典籍整理和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

现存《论语》为后人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集录,论(音lún),意为“论纂”,“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其内容一般是对人谈论或者应答并且陈述己见,区别于无一定对象的直陈己见的“言”。其章节简短,一言一事各自起讫,前后不相属,罕有长篇议论,然而言简意深,耐人回味。这部活生生的经典寓孔子对天道、人道的思想观念于师生间生动活泼的互动问答之间,并对后世深深影响甚至主导着中华文化,它所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传统学术思想的主流,在时代的转变、朝代的兴替中显现出超时空的永恒价值。

《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齐论》《古论》。后经东汉郑玄整理各本而成今本,共20篇,被东汉官府列为“七经”之一。今本《论语》的传世注本很多,其要者有:《论语注疏》为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后收入《十三经注疏》中,经清人阮元刊刻后流布甚广;《论语义疏》是南朝梁皇侃撰,成书于梁代,大约在唐代初年流传到日本,此书在国内亡佚后,乾隆年间传回我国,《四库全书》收了这本书,六朝时期的其他《论语注疏》基本上都亡佚了,而这本书里保持了不少,这就显得弥足珍贵;《论语集注》是南宋硕儒朱熹集注,该本精于义理,对后世影响极大;清人刘宝楠、刘恭冕父子共著的《论语正义》荟萃汉代至清刘台拱《论语骈枝》的研究成果,于典章、训诂和名物均有发明;《论语集释》是清末民初程树德集释,此书校勘详细,博采诸家,以汉学为体,以宋学为参,并融汇儒佛;《论语疏证》是近人杨树达疏证,作者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以经证经,以史证经,很多观点和看法新颖独到,发前人所未发,见前人所未见;《论语译注》是今人杨伯峻译注,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此外,孙钦善的《论语本解》和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也都是比较好的注本。出土文献有敦煌本、吐鲁番本可参考,另有1973年在河北省出土的定州汉墓《论语》残简亦值得重视。

《论语》体现的核心思想是孔子所提倡的“仁”,即“忠恕”,《里仁》讲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子《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前者是指尽心为人,后者是说推己及人。“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在儒家的道德思想体系中,“仁”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德行,上至圣人、君子,下到普通百姓,都不能离开仁这种最基本的修养。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言谈更是将“仁”的属性、实践方式及实现层次逐一说明,从家庭中最基本的孝悌开始践行,推及社会的礼、义、忠、恕之道,以达到“君子”的道德修养层次,并推己及人,达到内圣外王的终极目标

然而,“仁”并非孔子认为的最高境界,“圣”才是最高境界,即要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和“修己以安百姓”(《宪问》)。但是,要达到圣的境界,除了需要具备“仁”这种修养之外,还需要“智”。被后世奉为儒商之祖的子贡尤其以“仁且智”形容“夫子之圣”,可见这二者是夫子所以为“圣人”的两个重要的德行。

在政治上,《论语》体现了孔子的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都应名实相符,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子路》篇讲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礼制最大的特色,是以义为本质,要求整个制度系统合理。因此,它不是单向的权威,而是双向或者多向的和谐。这种诉求的达成,必须依照礼来各尽其分,即君应该做君应为之事,臣亦然,循其名分而善尽齐职责,达到政治上的正当与和睦,从而实现“达人”——为人民求福祉。

其次,他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孔子认为,正确的处理政事的方法是“尊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屏四恶(不教而杀、不戒视成、慢令致期、出纳之吝)”,这实质是建立两个阶层的道德大厦,用道德和礼制来规定治人者和百姓何者可为与何者不可为的准绳,在双方修养、层次共同提高的基础上,实现良性的政治成果。

教育思想上,孔子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和“温故知新”(《为政》);希望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举一反三;重视因材施教。孔子的一些教学思想,对今人来说,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