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讲:“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道者是思想修养符合自然无为的人,比喻修养相近的人易于成为合作者。从长远来看,确定自己的理想是无价之宝,是取得良好合作的基础。这一理想是与自身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相一致的,是真正爱好产生的理想,不是外在压力和利益驱动等有为之心产生的短期目标。这种求同存异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建立合作关系。......
2023-08-14
在成才的探索过程中总感觉缺少机遇,运气不好,不免有怨天尤人的现象。或者看似机遇来了,却把握不住,失之交臂。加之每个人的主客观条件是不同的,一般认为条件好的机遇就多,不努力也会有许多机会,条件差的机遇就少,再下功夫也无大用处。
如何看待机遇,《道德经》第七十九章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说天道是无私的,常常与德性纯厚、自然无为的人在一起。天是指大自然,是一个整体概念,天道可看作是根本性的机遇,带有客观规律性的机遇。诚然,一般的机遇会因为个体的差异而有差别。但是带有规律性、根本性的机遇则要看个体自身的努力了。那么,天道为什么和德性纯厚、自然无为的人在一起?因为无为之人以无为的心态冷静和理智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自我认识比较准确。正确地了解了自己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也就知道了哪个专业最适合自己。对于认识自我来说,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优秀品质,如能找到与自己的品质最相适合的专业,就是最大的机遇。因为在最适合自己的专业里,思维与知识达到和谐的统一,有利于把握带有规律性、根本性的机遇。其实机遇首先来源于自我认识是否客观、准确。若从功利原则出发,找到的最好结果是最功利的事务,不是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从认识自我出发,找到的是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不是最功利的,却是最有价值的。
在最适合自己的专业里,机遇良多,前景广阔。就专业学习而言,由于思维与知识的结构比较合理,可以不费力却又非常清楚地了解和掌握专业发展的方向,发现机遇,把握机遇。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不少,有的求学者虽然智力条件和资源条件很好,但在选专业上没下功夫,目标模糊,反而缺乏后劲。有的求学者虽然智力条件一般,但在认识自我、选择专业上下了功夫,却会逐渐赶上,脱颖而出。就专业研究和运用而言,对专业投入的求学者思维就非常活跃,知识的运用非常自如,在面对新的研究领域时,知识会很快转化为把握机遇的能力。相反,专业学习不投入就会只专注于死板的教条,等着机遇的到来。这都表现出求学者越能融入知识,机遇就多。看似偶然的机遇,其实又是必然的,是与求学者的思维方式与专业知识的默契程度有很大关系。
有关成才有道的文章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讲:“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道者是思想修养符合自然无为的人,比喻修养相近的人易于成为合作者。从长远来看,确定自己的理想是无价之宝,是取得良好合作的基础。这一理想是与自身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相一致的,是真正爱好产生的理想,不是外在压力和利益驱动等有为之心产生的短期目标。这种求同存异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建立合作关系。......
2023-08-14
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典故三勤俭持家,孝亲睦邻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
2023-08-14
宋代的陆象山也非常推崇这句话,常常以此教育学生,以致被人批评除了一句“先立乎其大之外别无伎俩”。不能立乎大者,难免变得狭隘。立乎大者,才能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不竭的动力,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不会轻易退缩低头。立乎大者,才能不被社会中的虚名浮利迷惑头脑,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在朱熹看来,求学问的目的不是记诵词章、沽名钓誉,而是明礼修身,然后推己及人。......
2023-08-14
尤其是当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涉及多个相关知识领域时,知识受到限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是说稳定时容易维持,没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除,轻微时容易涣散。以此说明事物由简单而复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非常稳定还没有变化时容易进行掌握和计划。老子“其安易持”的思想对于掌握和运用知识资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08-14
显然,着意建构权威的做法是等而下之的,而刻意遵从权威的做法也是愚昧无知的。精神与信念的持存务必是依赖自身体悟而日日新,古今圣贤无一不是从日常生活言谈举止做起,无一不注重心灵体验与精神修养。这是因为个体生命具有无限的内在丰富性和可能性,真正以生命觉悟、境界提升为追求的人必定是基于自身生命样态的人,这种实实在在的内在修养既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彼此替代。......
2023-08-14
对此,老子有深刻的阐述,《道德经》第一章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从“无”中去洞察、领悟事物的奥妙,从“有”中去观察、体会事物的端倪。“无”即是不带主观偏见地观察事物,“有”则是有预设的观念,以此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无”和“有”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二者之中老子更注重的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更能体现自然无为的原则。......
2023-08-14
所以,《家训》里说,“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有德的人,不管年纪大小,我都要尊敬他;无德的人,就算是比我年长,也要远离。那么评判一个人高下的核心标准是什么,朱熹认为,这个核心标准就是“德”。选择了优秀的朋友师长,就要向他们学习,“见贤思齐”。故而周公之贤,还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去天下之贤人。......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