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

【摘要】:对此,《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讲:“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是说委曲会转变成完整,弯曲会转变成笔直,低洼会转变成盈满,陈旧会转变成新颖,少取会转变成多得。善于把握事物的各种转化关系,正是自然无为的一个重要表现,即不固执、拘泥于落后的现状,反而发现走向完善的线索和条件。

追求智力和知识的完善,无疑是探索成才之道的基本目标。但是由于过分强调目标,在施教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弱点、不足之处往往成为施教者的批评对象,也使受教育者的信心受挫,对于成才产生不利影响。这一问题的产生,在于不善于把握由弱而强的转化关系。

对此,《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讲:“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是说委曲会转变成完整,弯曲会转变成笔直,低洼会转变成盈满,陈旧会转变成新颖,少取会转变成多得。善于把握事物的各种转化关系,正是自然无为的一个重要表现,即不固执、拘泥于落后的现状,反而发现走向完善的线索和条件。在施教过程中,善于把握这种转化关系,可以把受教育者的不足之处转变成其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条件。受教者发现了委曲,也就知道了完整的含义;看到了弯曲自然就会加以纠正;会利用低洼也就会获得盈满;认识到弊病也就知道如何创新;会运用少数也就会有多得。实现这种转化需要施教者采取柔和、包容的方式来把握这种教化的效果。这也是老子教化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施教者并不是高高在上,总是刚强、强势,以己为是,以人为非,而是守住柔弱的一面,谆谆教导,甚至也不刻意说什么,不强人所难,而是顺势利导,让受教者自立、自新、自强。

老子所讲把握转化关系的教育方式,其现实意义在于,施教者对受教者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差错,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应当引导受教者,从错误和失败中找到教训,以至于发现走向成功、成才的线索。一是发现知识的缺陷,由此提高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对知识的缺陷认识得越深刻,对知识的全面性也就认识得越深刻。二是找到知识的错误之处,特别是错误的集中之处,这是施教的重点,也是受教者关注的焦点。三是对错误之处,举一反三收获更多的知识,施教过程不仅仅是纠正错误,更要善于抓住错误启发受教者扩展知识,而不是抓住错误打击其信心和兴趣。总之,把失败的教训转变成走向成功之道的一笔财富,即人们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