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腹不为目“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稀有之珠玉金银使人行为不轨,妨害德行。古代医书称“口爽”,多指口腔乏味、食欲不振。老子指出了物欲对人性的损害,提出正常的生活应是“为腹不为目”,但求安饱,不纵情于声色之娱。“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巧伪多欲的生活,终会招致“目盲、耳聋、口爽、发狂、行妨”。......
2023-10-17
现代社会对人们的诱惑很多,在享乐主义的影响下,许多人渴望成才却又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总感觉记忆力下降,难以学习进步了。老子的自化之道,对我们的启发在于成长、成才首先是自身要具备基本的素质和修养,所以我们应先关照自身,准备基础条件。《道德经》第十二章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是说外物通过眼睛和感觉器官影响到人的注意力和心理状态。道家的另一部经典《黄帝阴符经》讲:“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也是说眼睛在联系外物和人的心灵时起着关键作用。人的感官在外物上过度追求,最终会分散注意力,《道德经》从目、耳、口,再讲到“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即点明了问题的实质,这种狂躁的心态正是成才过程中的大敌。因此,《道德经》这句话的启发意义在于良好的注意力和清静的心态是成才者的基本素质。
树立理想和目标是集中注意力的有效方式。当我们有明确的目标时精力就会比较集中,也易于克服各种诱惑,这时清静无为的修养才有现实意义。这里我们探讨一下注意力大体可分作三个层面:一是树立远大的理想。有理想意味着对人生有长期的规划,相对集中地关注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这样会从生活习惯上改变自己,而不是只图一时之用的短期行为,同时对暂时的享乐会比较淡泊。这种良好的健康的习惯会使我们减少不良习惯对我们精力的分散和消耗,实质是在自然而然地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力量。二是建立近期的重点目标。有目标意味着对近期的事务有妥善的安排,特别是对重点事务有妥善的安排。注意力不集中也是对重点把握不住的反映,当我们知道重点所在的时候,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过来。三是明确当下要做的事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自己身边的事开始做起,培养自己良好的注意力和清净的心态。如果不对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做出理智的选择,那么改变也就没有在实践中开始。
其实《道德经》讲的“五色”“五音”“五味”都是人们的生活要素,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并不能脱离生活而清高地谈成才。我们的努力是在于注意力慢慢发生了改变,良好的习惯开始养成。
有关成才有道的文章
为腹不为目“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稀有之珠玉金银使人行为不轨,妨害德行。古代医书称“口爽”,多指口腔乏味、食欲不振。老子指出了物欲对人性的损害,提出正常的生活应是“为腹不为目”,但求安饱,不纵情于声色之娱。“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巧伪多欲的生活,终会招致“目盲、耳聋、口爽、发狂、行妨”。......
2023-10-17
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典故三勤俭持家,孝亲睦邻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
2023-08-14
宋代的陆象山也非常推崇这句话,常常以此教育学生,以致被人批评除了一句“先立乎其大之外别无伎俩”。不能立乎大者,难免变得狭隘。立乎大者,才能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不竭的动力,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不会轻易退缩低头。立乎大者,才能不被社会中的虚名浮利迷惑头脑,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在朱熹看来,求学问的目的不是记诵词章、沽名钓誉,而是明礼修身,然后推己及人。......
2023-08-14
尤其是当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涉及多个相关知识领域时,知识受到限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是说稳定时容易维持,没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除,轻微时容易涣散。以此说明事物由简单而复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非常稳定还没有变化时容易进行掌握和计划。老子“其安易持”的思想对于掌握和运用知识资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08-14
显然,着意建构权威的做法是等而下之的,而刻意遵从权威的做法也是愚昧无知的。精神与信念的持存务必是依赖自身体悟而日日新,古今圣贤无一不是从日常生活言谈举止做起,无一不注重心灵体验与精神修养。这是因为个体生命具有无限的内在丰富性和可能性,真正以生命觉悟、境界提升为追求的人必定是基于自身生命样态的人,这种实实在在的内在修养既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彼此替代。......
2023-08-14
对此,老子有深刻的阐述,《道德经》第一章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从“无”中去洞察、领悟事物的奥妙,从“有”中去观察、体会事物的端倪。“无”即是不带主观偏见地观察事物,“有”则是有预设的观念,以此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无”和“有”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二者之中老子更注重的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更能体现自然无为的原则。......
2023-08-14
所以,《家训》里说,“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有德的人,不管年纪大小,我都要尊敬他;无德的人,就算是比我年长,也要远离。那么评判一个人高下的核心标准是什么,朱熹认为,这个核心标准就是“德”。选择了优秀的朋友师长,就要向他们学习,“见贤思齐”。故而周公之贤,还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去天下之贤人。......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