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自化之道:无为而民自化,探讨成才的格言

自化之道:无为而民自化,探讨成才的格言

【摘要】:一个人的求学、求知以致成长、成才,可看作是一个自身与所处环境发生实质性变化的过程。其中“我无为而民自化”,这是体现老子无为变化思想的名句,也是启发我们探讨成才之道的格言。简言之,我们称之为“自化之道”。

一个人的求学、求知以致成长、成才,可看作是一个自身与所处环境发生实质性变化的过程。我们带着这一问题来探讨老子的成才之道,看一看其中对我们有哪些启迪。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情而民自清。”

其中“我无为而民自化”,这是体现老子无为变化思想的名句,也是启发我们探讨成才之道的格言。简言之,我们称之为“自化之道”。老子“自化”思想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在人的成长、成才的探索过程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从一般意义上说,“自化”是自然而然地变化,不施加人为影响而让事物顺其自然地发展,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再如“自正”“自富”“自朴”“自清”,也是在说让人发挥自身的能力,自然而然地达到理想的效果。就现实意义而言,则在于成才首先是个人如何把握自己,如何学习和成长。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体自身是否具备成才的条件或潜力。老子的思想以道为核心,就其主体意义而言是指人自身,所以自化之“自”首先是自己。

自化思想的内容,一方面指人发挥自身的潜力,探索客观规律,通过各方面的锻炼不断成长,受到教化;另一方面指万物按照自身的规律进行变化,“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万物可引申为客观事物,或者说成长、成才的环境。颇有启发意义的是老子并不生硬地强调达到某一目标,实现某一目的,而是用“化”这种带有实质性、整体性的方式来阐述道家特色的教育思想,那就是注重教化的内容和过程,自然而然地出现理想状态。从自化思想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老子将人与万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对待,是一个和谐、自然的整体,是一个有微妙变化的整体,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体现。个体在锻炼成长过程中,始终面对着个体能力和宏观环境如何相处这一基本问题,个体能力强不等于对宏观环境把握得好。而《道德经》的“自化”思想,注重施教者(圣人)、受教育者(民)、客观环境(万物)是一个变化的整体,在人与人,人与环境的整体中阐述个体的教化、成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