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a。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b。自知自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除了能够“知人”之外,还要“自知”,才算足够的明智。世上能够做到“自知”的人很少。“自知者明”,是说有了自知之明,能够认识自己才算聪明,是大彻大悟,难能可贵。身体死去,精神可以不死,这叫“死而不亡者寿”。本章阐述了老子的励志之道,重点是讲解个人的品行修养。......
2023-10-17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说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看清自己的人是高明的。之所以能了解别人,是因为自己不固执己见,并且尊重别人的意见;同样不自以为是,也容易正确认识自己。老子在这里讲的“智”和“明”,是一种识人的智慧和自知之明。对于成才之道的启发在于要虚心,不自满,善于向别人学习。个人自身既有优点也有不足,明智之人不是自以为比别人强,而是善于学到别人的长处。
典故六
孺子可教
良尝闲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读诵之。
解读:“孺子可教”是讲张良向黄石公学习兵法的故事。张良不仅为人谦逊,且有识人之智。他不因黄石公的使唤而动怒,反而非常恭敬地为老者穿鞋;他不因黄石公的训斥而放弃约定,而是更坚定地赴约。其实这也正是黄石公在考验面前的“孺子”人品怎样,是否可以传授兵法秘籍。“孺子可教”这一成语常常用来指年轻人可以造就,有培养前途。
有关成才有道的文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a。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b。自知自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除了能够“知人”之外,还要“自知”,才算足够的明智。世上能够做到“自知”的人很少。“自知者明”,是说有了自知之明,能够认识自己才算聪明,是大彻大悟,难能可贵。身体死去,精神可以不死,这叫“死而不亡者寿”。本章阐述了老子的励志之道,重点是讲解个人的品行修养。......
2023-10-17
宋代的陆象山也非常推崇这句话,常常以此教育学生,以致被人批评除了一句“先立乎其大之外别无伎俩”。不能立乎大者,难免变得狭隘。立乎大者,才能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不竭的动力,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不会轻易退缩低头。立乎大者,才能不被社会中的虚名浮利迷惑头脑,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在朱熹看来,求学问的目的不是记诵词章、沽名钓誉,而是明礼修身,然后推己及人。......
2023-08-14
勤俭敬和,勤劳持家,孝亲睦邻,家和万事兴乃是其治家育人的基本思想。如此节俭谦虚,贵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居家有道,实乃其奋斗、谋生、立业、成国之大才之秘器。典故三勤俭持家,孝亲睦邻然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此外,曾国藩还主张“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儿女联姻也“不必定富室名门”,只要勤劳工作、勤奋学习、勤俭持家,定能成为大器。......
2023-08-14
尤其是当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涉及多个相关知识领域时,知识受到限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是说稳定时容易维持,没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除,轻微时容易涣散。以此说明事物由简单而复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非常稳定还没有变化时容易进行掌握和计划。老子“其安易持”的思想对于掌握和运用知识资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08-14
显然,着意建构权威的做法是等而下之的,而刻意遵从权威的做法也是愚昧无知的。精神与信念的持存务必是依赖自身体悟而日日新,古今圣贤无一不是从日常生活言谈举止做起,无一不注重心灵体验与精神修养。这是因为个体生命具有无限的内在丰富性和可能性,真正以生命觉悟、境界提升为追求的人必定是基于自身生命样态的人,这种实实在在的内在修养既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彼此替代。......
2023-08-14
对此,老子有深刻的阐述,《道德经》第一章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从“无”中去洞察、领悟事物的奥妙,从“有”中去观察、体会事物的端倪。“无”即是不带主观偏见地观察事物,“有”则是有预设的观念,以此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无”和“有”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二者之中老子更注重的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更能体现自然无为的原则。......
2023-08-14
所以,《家训》里说,“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有德的人,不管年纪大小,我都要尊敬他;无德的人,就算是比我年长,也要远离。那么评判一个人高下的核心标准是什么,朱熹认为,这个核心标准就是“德”。选择了优秀的朋友师长,就要向他们学习,“见贤思齐”。故而周公之贤,还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去天下之贤人。......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