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成才有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才有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摘要】:《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说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看清自己的人是高明的。个人自身既有优点也有不足,明智之人不是自以为比别人强,而是善于学到别人的长处。良愕然,欲殴之。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五日平明,良往。张良不仅为人谦逊,且有识人之智。其实这也正是黄石公在考验面前的“孺子”人品怎样,是否可以传授兵法秘籍。“孺子可教”这一成语常常用来指年轻人可以造就,有培养前途。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说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看清自己的人是高明的。之所以能了解别人,是因为自己不固执己见,并且尊重别人的意见;同样不自以为是,也容易正确认识自己。老子在这里讲的“智”和“明”,是一种识人的智慧和自知之明。对于成才之道的启发在于要虚心,不自满,善于向别人学习。个人自身既有优点也有不足,明智之人不是自以为比别人强,而是善于学到别人的长处。

典故六

孺子可教

良尝闲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读诵之。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解读:“孺子可教”是讲张良黄石公学习兵法的故事。张良不仅为人谦逊,且有识人之智。他不因黄石公的使唤而动怒,反而非常恭敬地为老者穿鞋;他不因黄石公的训斥而放弃约定,而是更坚定地赴约。其实这也正是黄石公在考验面前的“孺子”人品怎样,是否可以传授兵法秘籍。“孺子可教”这一成语常常用来指年轻人可以造就,有培养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