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成才之道:老子与《道德经》经典解析

成才之道:老子与《道德经》经典解析

【摘要】:传说老子西行过函谷关,应关令尹喜的请求,著书立说,共5000余字,即后世所称《道德经》。我们这里用的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本,该书出版近20年来已被学术界广泛引用,是现在最好的通行版本之一。《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其思想主旨就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道”。学术界有一种观点,《道德经》与《易传》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经》还有一重要概念是“德”,德是道的基础,是得道的体现。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至471年)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任周王朝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其年岁长于孔子,相传孔子曾向老子请教有关礼制的问题。春秋末年,战乱频繁,老子看到王室日益衰败,遂隐去。传说老子西行过函谷关,应关令尹喜的请求,著书立说,共5000余字,即后世所称《道德经》。

老子所著《道德经》的传世版本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河上公章句本,据说为西汉隐士河上公撰,传授汉文帝;王弼注本,成书于曹魏正始年间;《道德经》古本篇,由唐代傅奕校定;还有敦煌五千文本、马王堆帛书本,等等。我们这里用的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本,该书出版近20年来已被学术界广泛引用,是现在最好的通行版本之一。

《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其思想主旨就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道”。老子讲的“道”是什么?就基本思想内容而言指的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是指事物本来的样子和对待事物的客观态度,并非消极保守、无所作为,而是对天、地、人变化规律的总结和升华。学术界有一种观点,《道德经》与《易传》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易”的基本涵义之一就是讲变易、变化。我们若用心阅读《道德经》也会发现,老子是以自然、社会和人的变化为背景讲述“道”,系统地阐明“自然无为”的思想。可以这么说“无为”与“变化”是有效理解《道德经》的基本方法之一。

《道德经》还有一重要概念是“德”,德是道的基础,是得道的体现。联系上文所述,《道德经》的思想内容包括两大部分:道的变化和德的变化。关于道生化万物,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由道产生万物的过程是运化,运化的主要特点是“生”。由道生出混沌元气,由混沌元气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交会而成和合之气,和合之气再生出天地万物。关于德化,老子讲述了万物以德为基础复归于道的过程。道在生成天地万物中起着根本作用,德是道的一种重要体现,在复归于道的真朴中起着基础作用。德化的过程是归复,“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第二十八章)。《道德经》又讲:“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第五十九章)。认为积累雄厚的德,那就有掌握变化的深厚基础。德化既是讲个体生命的成长,又是讲治国之道,认为繁文缛节不足以教化民众,应该弃绝重恩惠、尚华言的浮躁,用道家的德化使民心向简单、淳朴、自然的理想状态归复。《道德经》关于道、德变化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也蕴含着个人如何运用自然无为的思想方法来认识变化、把握变化和成长、成才的道理,为我们探讨成才之道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深邃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