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当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涉及多个相关知识领域时,知识受到限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是说稳定时容易维持,没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除,轻微时容易涣散。以此说明事物由简单而复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非常稳定还没有变化时容易进行掌握和计划。老子“其安易持”的思想对于掌握和运用知识资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08-14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至471年)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任周王朝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其年岁长于孔子,相传孔子曾向老子请教有关礼制的问题。春秋末年,战乱频繁,老子看到王室日益衰败,遂隐去。传说老子西行过函谷关,应关令尹喜的请求,著书立说,共5000余字,即后世所称《道德经》。
老子所著《道德经》的传世版本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河上公章句本,据说为西汉初隐士河上公撰,传授汉文帝;王弼注本,成书于曹魏正始年间;《道德经》古本篇,由唐代傅奕校定;还有敦煌五千文本、马王堆帛书本,等等。我们这里用的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本,该书出版近20年来已被学术界广泛引用,是现在最好的通行版本之一。
《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其思想主旨就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道”。老子讲的“道”是什么?就基本思想内容而言指的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是指事物本来的样子和对待事物的客观态度,并非消极保守、无所作为,而是对天、地、人变化规律的总结和升华。学术界有一种观点,《道德经》与《易传》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易”的基本涵义之一就是讲变易、变化。我们若用心阅读《道德经》也会发现,老子是以自然、社会和人的变化为背景讲述“道”,系统地阐明“自然无为”的思想。可以这么说“无为”与“变化”是有效理解《道德经》的基本方法之一。
《道德经》还有一重要概念是“德”,德是道的基础,是得道的体现。联系上文所述,《道德经》的思想内容包括两大部分:道的变化和德的变化。关于道生化万物,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由道产生万物的过程是运化,运化的主要特点是“生”。由道生出混沌元气,由混沌元气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交会而成和合之气,和合之气再生出天地万物。关于德化,老子讲述了万物以德为基础复归于道的过程。道在生成天地万物中起着根本作用,德是道的一种重要体现,在复归于道的真朴中起着基础作用。德化的过程是归复,“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第二十八章)。《道德经》又讲:“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第五十九章)。认为积累雄厚的德,那就有掌握变化的深厚基础。德化既是讲个体生命的成长,又是讲治国之道,认为繁文缛节不足以教化民众,应该弃绝重恩惠、尚华言的浮躁,用道家的德化使民心向简单、淳朴、自然的理想状态归复。《道德经》关于道、德变化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也蕴含着个人如何运用自然无为的思想方法来认识变化、把握变化和成长、成才的道理,为我们探讨成才之道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深邃的智慧。
有关成才有道的文章
尤其是当我们学习、研究的方向涉及多个相关知识领域时,知识受到限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是说稳定时容易维持,没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除,轻微时容易涣散。以此说明事物由简单而复杂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非常稳定还没有变化时容易进行掌握和计划。老子“其安易持”的思想对于掌握和运用知识资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08-14
自己选择与自己做朋友的人,不以年龄为据,而是要看对方的德行。我们很容易受别人影响,无论是好的影响还是不好的影响,因此选择朋友尤其重要。《论语》一开始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明了朋友对于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典故二孟母三迁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迁到屠宰场附近,孟子学习屠宰之事。朋友是我们成长过程之中最重要的环境。......
2023-08-14
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只有随遇而安,才可能使自己不焦躁,并把自己的心思放在正事上,放在自己的本位上。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就会导致怨天尤人,而无法真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孔子就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随遇而安的榜样。在我们看来,这种快乐的原因很大部分来自于他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只有具有很高境界的人才能够达到。......
2023-08-14
所以,《家训》里说,“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有德的人,不管年纪大小,我都要尊敬他;无德的人,就算是比我年长,也要远离。那么评判一个人高下的核心标准是什么,朱熹认为,这个核心标准就是“德”。选择了优秀的朋友师长,就要向他们学习,“见贤思齐”。故而周公之贤,还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去天下之贤人。......
2023-08-14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开展出来的。但是,对“道”的内涵的丰富性,人们都是首肯的。在这里,老子用“可以为天下母”,来明确表达出“道”是宇宙本源的内涵。在《老子》所出现的“道”中,这种含义是数量最多的。老子的“道”,是他哲学的中心观念。......
2023-12-04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2023-12-03
“小鲜”即小鱼。治理大国就要像烹煎小鱼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尧又把他的大臣一个个流放,重新换一批人来治国,照样没法把国家治好。我们这几代人念一念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每个人都会别有会心,默然首肯。据1988年5月8日《光明日报》的一篇报道载,“治大国,若烹小鲜”,已被载入1987年美国政府的国情咨文中。看来老子的这一治国之道,已逐渐为全世界的政治家所接受和运用。......
2023-10-29
关于教化的方法,《道德经》第三章讲:“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种修养使人始终保持一种虚静的状态,是一种有助于吸收知识和资源的状态。《道德经》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所要逐渐损失的是主观的固执,达到的也就是这种谦虚的修养,以此会有助于“为学日益”,获得更多的知识。......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