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小学阅读实用策略:读《光草》带来心向光明

中小学阅读实用策略:读《光草》带来心向光明

【摘要】:读完《光草》这本薄薄的书,我沉默了很久。等他扔掉自己所有的绘画技术和马杜勒倾心交谈的时候,当他就睡在马杜勒床边的毯子上的时候,当他按照马杜勒的想法,把一个点每天画成一艘海盗船,直到大得画不下的时候,当他把马杜勒想象中的“光草”用一种特殊的材料变得能发光的时候……他和马杜勒实现了心灵的交流,他们相互懂得,他们互相成就。心存光明不是看淡了生死,而是在活着的时候以“光草”的姿态点亮自己,照亮世界。

读完《光草》这本薄薄的书,我沉默了很久。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变得失去了意义,不是空洞,而是什么都没有的空白。

我努力想给自己此刻的情绪下个定义,是伤感,还是对死亡的恐惧?是欣慰,还是对一个生命个体摆脱病痛的释然?是对我自己当下心绪的莫名的对应,还是超然事外的冷眼旁观?

在这本书中我读出了死亡,也读出了生命力与想象力、想象力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但是我觉得,一直支持我读下去的是角色之间的交流。

书中出现的是两个大男人和一个小男孩,这是一般书中不会有的人物结构。因为在现实中不可能没有母爱的支撑,两个大男人是支撑不了一个完整的情感世界的。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用两个大男人支撑了一个小男孩的世界。其中的女人,就是那些从头至尾没有说一句话的女佣,这些女人在书中只负责做好家务。还有一个一闪而过的管家,请来画家萨库玛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先来说说萨库玛和马杜勒,我读到一半的时候还分不清谁是谁,但这并没有妨碍我渐入佳境。一个陌生的大人,一个陌生的孩子,两个人一见如故,先是下棋、聊天,然后就是绘画,最后是一个人为了另一个人的想法而绘画。这是我认为的最好的大人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萨库玛作为一名画家,他有高超的画艺,但是在为这个单纯的孩子画出理想世界的时候,他必须把自己所有的绘画技术都忘记,就像书中写的,他的脑中一片空白。等他扔掉自己所有的绘画技术和马杜勒倾心交谈的时候,当他就睡在马杜勒床边的毯子上的时候,当他按照马杜勒的想法,把一个点每天画成一艘海盗船,直到大得画不下的时候,当他把马杜勒想象中的“光草”用一种特殊的材料变得能发光的时候……他和马杜勒实现了心灵的交流,他们相互懂得,他们互相成就。他一次次在外面散步,就是在想尽办法忘记自己,从周围的环境获得生命的灵感,以期能够接近马杜勒的想象。他做到了,虽做得很辛苦,但也很幸福。当他所有的胡子都变白的时候,马杜勒去世了,但是他给了马杜勒有光彩的生命,马杜勒的生命也点亮了他的生命,让他有勇气放下世俗的生活,到面朝大海的地方去“隐居”。在那里,他的心中总有生命的花在开。这让我看到了教育,教育不是技术,是顺应生命天性的点燃。画家和孩子更像教师和学生,画家在此扮演了一个非常出色的教师形象,所有的教师都应该以他为榜样。

第二个大男人是一位父亲,名字叫葛努安。他就像一座靠山,拥有权力、金钱、地位、威严和教养。他对儿子有着无限的疼惜,为他做一切能够做到的事情,就像所有伟大的父亲一样。但是,他和作为教师身份出现的画家又是不一样的,第一,他要负责衣食住行;第二,他要负责带孩子看病;第三,他要为了孩子不断地和画家进行沟通。他是一位好父亲,因为在书中他几乎没有进行过正面说教,儿子健康的时候,他就是听听他的想法,看看他的成果,以支持的话语与神情回应;当儿子病重的时候,他就做儿子的靠垫,在儿子面前不焦虑、不急躁……对儿子与画家,他很少干涉,一切按照他们的想法进行,他只是远远地关注着,当他判定画家完全可以和儿子交流的时候,他就安心地去做一位父亲,而不是教师。

本书作者罗伯托·普密尼毕业于教育系,曾经做过中学教师。我想,这样的教师、这样的父亲也是他心中的理想之所在。

点亮这本书的还有俯拾皆是的比喻,让我们看到了语言的魅力,看到了心灵的亮光。“我本应当个好主人,让你今晚好好儿休息,明天早上再来打扰你。但焦虑在我心中翻腾不已,我想要请你帮忙的事,就像一匹年轻力壮的马,让我片刻不得安宁。而你的答案就是牧草,如果我不喂它,我想它会在我胸口奔腾一整夜的。”这是马杜勒的父亲和画家第一次见面时说的话。听到这话,不难知道,这是一位有智慧的父亲。

心存光明不是看淡了生死,而是在活着的时候以“光草”的姿态点亮自己,照亮世界。

【阅读小贴士】

他几乎没有进行过正面说教,儿子健康的时候,他就是听听他的想法,看看他的成果,以支持的话语与神情回应;当儿子病重的时候,他就做儿子的靠垫,在儿子面前不焦虑、不急躁……

心存光明不是看淡了生死,而是在活着的时候以“光草”的姿态点亮自己,照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