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儿童”二字,确切地说是指书的阅读者是儿童。儿童小说由于它的特定读者对象,尤其应有鲜明、积极的主题。中外著名的儿童小说题材及其范围都是很广的。儿童小说的题材虽然具有广阔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比如,历来儿童小说把爱情题材视为不可涉足的禁地,写男女儿童之间的关系,只能写“友谊”,不能写“恋情”。儿童小说与一般小说相同,是以描写人物为中心。......
2023-08-14
读完埃莉诺·埃斯特斯的《一百条裙子》,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
旺达是穷人家的孩子,经常受到同学的嘲笑。当她说出家里有一百条裙子的时候,同学们对她的嘲笑更是像潮水一样涌来,简直可以把她淹没。后来,旺达离开了这所学校。所有嘲笑她的人从老师的口中得知,旺达真的拥有一百条比现实的裙子更漂亮的裙子。曾经嘲笑过旺达的两个女孩还得到了其中的两条裙子,旺达原谅了她们……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确实是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这个结局却怎么也让人高兴不起来。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
旺达是个爱美的女孩,同其他女孩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贫穷让她无法拥有别的女孩可以拥有的美丽衣衫,她穿的永远是一条洗得发白但很干净的蓝裙子。可以想象到,旺达总是晚上洗了,第二天早上穿上,有时甚至没干透,天凉的时候很可能还是冷冷的。没办法,她所能做到的就是把自己现实中的这一条裙子洗干净。这样的生活该是多么压抑啊!但是,旺达并没有放弃追求美丽的权利,她把自己对美的渴望倾注在自己的创作中,她画了一百条裙子,准确地说,是设计了一百条裙子,无论是款式还是色彩都不重复。这些裙子就是旺达的梦想,她的想象力和她的创造力在画裙子的时候被集中展示了出来,这说明旺达是一个很有艺术天分的孩子。在她的眼里,艺术的真实就是现实,所以当她第一次坚定地说出她有一百条裙子的时候,她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说谎”,而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旺达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转变成另一种现实,将来她可能会成为一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
其实,答案似乎又不是那么简单,旺达的做法和旺达被人误解让我们想到更多。旺达坚定地认为她拥有的裙子是真实的,而她的那些同学不这样认为。旺达的同学自以为对旺达十分了解,她们很自信地认为旺达没有一百条裙子,也不可能有一百条裙子。这就是真相与人心,不是她们看不到真相,而是她们的心让她们无法看到真相,因为她们的心被蒙蔽了,她们太习惯于用自己的眼睛看问题了,没有想到还可以有另一种形式的拥有,那种拥有同样是真实的,是可以穿的裙子以外的真实。一百条裙子,是一个与常人思维不同的概念,传递出来的不仅有对嘲笑的漠视,更有思维方式的不同。
熟悉与了解,其实很难说成是真正地知道。我们眼睛看到的慢慢地被转化成了一种习惯,这种习惯让我们活在自我的世界中,后来看到的往往就是以前看到的影子,或者说是内心的反映,习惯就这样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被习惯了的生活方式遮盖以后,就容易用所谓的规律去推断事实,于是这个世界上就多了一次次误读,多了一次次误解,多了一些无法沟通,多了一些不可理喻……这就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一颗心不能知道另一颗心,却自以为全部知道了。父母和教师对孩子往往都会有这种先入为主、经验先行的现象。
人与人可以生活在相同的外在世界中,但是永远不可能拥有相同的内心世界。只有静静地聆听,默默地注视,才有希望看到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应该用心灵倾听孩子心声的人。但是教师往往做不到,教师比较容易按照自己的习惯来做事情,比较喜欢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做出判断,比较愿意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对事情进行评价。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甚至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如果只是抱持着自己的经验,而不去观察和了解孩子,那么就永远无法走近孩子。教师和孩子可能在同样的时间生活在同一间教室内,但是却不能保证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因为孩子心中有一个更加广阔、更加美好的世界,就像旺达笔下美丽多彩的一百条裙子一样。面对孩子,只有用心倾听,用心呵护,才能看到更多属于孩子的奇妙的世界。
教师怎样才能具备看得清孩子的慧眼呢?我觉得没有必要刻意去看教育学、心理学的书籍,教师可以多阅读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果一个教师能够读完100本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就可以算是了解孩子了。我们不能等像旺达这样的孩子画完了一百条裙子才去了解她,而应该在她开始说拥有一百条裙子的时候,就去读懂她,鼓励她,支持她。
一颗心离另一颗心越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越小。每个孩子都自成一个世界,教师只有放下自己的世界,才能看到更多美好的世界。教师应该主动去了解孩子,亲近孩子,让心与心之间没有距离。
【阅读小贴士】
人与人可以生活在相同的外在世界中,但是永远不可能拥有相同的内心世界。只有静静地聆听,默默地注视,才有希望看到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一颗心离另一颗心越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越小。每个孩子都自成一个世界,教师只有放下自己的世界,才能看到更多美好的世界。
有关中小学阅读实用策略的文章
儿童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儿童”二字,确切地说是指书的阅读者是儿童。儿童小说由于它的特定读者对象,尤其应有鲜明、积极的主题。中外著名的儿童小说题材及其范围都是很广的。儿童小说的题材虽然具有广阔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比如,历来儿童小说把爱情题材视为不可涉足的禁地,写男女儿童之间的关系,只能写“友谊”,不能写“恋情”。儿童小说与一般小说相同,是以描写人物为中心。......
2023-08-14
《风之王》是获得1949年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的一部作品,作者是美国作家玛格莉特·亨利。这是一部充满温情的作品,这种温情主要来自阿格巴和闪之间的关爱。确切地说,这更像是展现意志与坚持的比赛,这个赛场充满了竞争与矛盾,在坚持与放弃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就是心灵的比赛。在心灵的赛场上的输赢决定了命运的输赢。在人生的赛场上,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风之王”。......
2023-08-14
《点》是一本画面很清爽的图画书,没有太多的色彩,没有大幅的插图。老师的善意引领,让瓦斯蒂找到了自信;瓦斯蒂的持久努力,让自己的创造力得以展现。人的一生不长也不短,最怕的是不能给自己的生活找一个点,我们要努力找到这个点,然后从这个点开始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梦想需要自己付出努力才能实现,只要我们心中有梦想,就像瓦斯蒂一样,从那个点出发,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总会找到自己想要的。......
2023-08-14
新鲜刺激,无疑是《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带给孩子的阅读感受。《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是典型的外国文学作品,因为它塑造的爸爸形象是亲切的、人性化的,而且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狐狸爸爸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孩子在尝试做一些小事的过程中,会发现把每件小事做好原来这么不容易,爸爸其实是很了不起的,这样的爸爸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尊重。但是,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更多的是要微笑面对他们做出的不妥行为。......
2023-08-14
《苦涩巧克力》描写的是十五岁的女孩艾芳因为肥胖而感到自卑和孤单,她常用吃巧克力来排解自己的苦闷。《苦涩巧克力》通过艾芳的成长给读者展示了一种心态,就是要积极地去面对缺陷。艾芳之所以用巧克力排解自己的苦闷,是因为在她很小的时候,由于和幼儿园好友分离,她哭得很伤心,有位阿姨给她巧克力吃,才止住了她的哭声。人与人相处,需要善待自己和悦纳他人。善待自己,恰恰是克制自己。一个善待自己的人,也会悦纳他人。......
2023-08-14
田园乐(其六)(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诗中有画,景色怡人,蕴含一个“乐”字。这首诗勾画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桃红、宿雨、柳绿、朝烟、花落、莺啼等景物,和谐而富有诗意。诗歌中的“犹眠”二字最能表现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
2023-08-14
一口气读完《亲爱的汉修先生》,感觉自己就像书中的男孩鲍雷伊一样,经历了一次成长。鲍雷伊从一个小男孩成长起来了,他慢慢变得坚强、自信,而这一切和他周围的人又是密不可分的。这些人让鲍雷伊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并且思考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位置。在对待父亲的问题上,鲍雷伊有很多次的心理变化,体现了他不断成长、不断适应现实的过程。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从《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中我还学到了该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