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儿童”二字,确切地说是指书的阅读者是儿童。儿童小说由于它的特定读者对象,尤其应有鲜明、积极的主题。中外著名的儿童小说题材及其范围都是很广的。儿童小说的题材虽然具有广阔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比如,历来儿童小说把爱情题材视为不可涉足的禁地,写男女儿童之间的关系,只能写“友谊”,不能写“恋情”。儿童小说与一般小说相同,是以描写人物为中心。......
2023-08-14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是美国作家凯特·迪卡米洛的作品,文中插图的作者是美国的巴格拉姆·伊巴图林。这本书是图文结合的典范之作,美妙的旅程,美妙的文字,美妙的插图,读者可以随着这本书进行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
看着这本书,也许会让你想起《苦儿流浪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在心中把这几本书的主人公进行比较。
爱德华的旅程就是他的成长历程。书中多次提到爱德华的心,爱德华是一只用瓷料制成的小兔子,在它的体内并没有一颗真正的心,它曾经以极端的冷漠对待深沉的爱恋,而在被扔入大海的那一刻,它慢慢有了一些感觉,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一直到最后它才懂得了如何去爱。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享受着来自亲人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而很多孩子把这些都当作天经地义的,对亲人的爱没有丝毫感激之情,甚至以冷漠对待亲人的关怀。如果我们没有一颗感恩的心,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是专为自己设计的,别人关爱我们都是理所当然的,那就大错特错了。父母养育孩子,对父母而言是责任,对孩子而言是恩惠,不能因为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孩子就觉得受之无愧。也许作者创作的初衷就是用爱德华来暗示这一点,但是其内涵和意义要比这一点更丰富,更深刻。
爱德华在失去了爱以后,才知道爱不是生来就有的,爱不是无缘无故的。它在被爱和不断被遗弃中,感受着人间的冷暖。可以说,一次次的离别,有时甚至是生离死别,让爱德华体验到被爱是幸福的,没人爱是孤独的。一只瓷兔子尚且有这种感觉,我们就更应该能感受到。但是,我们不能等被遗弃、经历痛苦的分别后才明白这种感觉,在这之前,我们就应该知道爱的珍贵。
爱德华即便明白了爱,它的爱也是被动的,因为它认为自己不能动,在爱别人的时候自己却无所作为,无能为力。确实,它不能动,它甚至脆弱到一碰就碎。这多么像一个孩子啊!孩子小的时候,就是脆弱的。父母尽心照顾孩子就是为了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可是因为照顾得太多,保护得太好,孩子没有经历该经历的事情,所以有的孩子长大了依然脆弱,就像一个一碰就碎的瓷娃娃。但长大了的孩子就不能再把自己当作瓷娃娃,即使父母因为爱而依然关怀着自己。爱德华应该勇敢起来,虽然它最后已经有了变化,但它还是没有主动去爱。一个人不能只是接受爱,享受爱,而应该主动去爱,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爱是需要行动的,而不是纸上谈兵。
书中有很多富有爱心的人,当然也有几个特殊的、没有爱心的人。他们是谁呢?有不爱任何人最终变成疣猪的公主,有把爱德华扔进垃圾桶的洛莉,有把爱德华踢出车厢的列车员,有把爱德华钉在木桩上的老太太,有那个只知道自己喝酒甚至放弃了自己生病的女儿的父亲,还有酒馆的老板,那个用刀子威胁布赖斯、把爱德华摔碎的高大的男人。这些人就是既没有爱也不会爱的人,这些人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作者通过这些人的言行敲打着读者的心灵。
这本书的插图很有特色。每一幅画面都很美,而且值得我们去细致地欣赏。观察一下他们的神情,他们的眼睛,你会觉得这些人就在我们身边,好像是我们熟悉的人。注意一下爱德华的眼睛,它的眼睛黑得很空洞,里面看不出有任何的内容和感情,但到后面,你会感觉到爱德华的眼睛中逐渐有了内容、有了光彩。
让我印象最深的三幅画面:渔夫劳伦斯和妻子内莉欣赏爱德华;萨拉·鲁思抱着爱德华听布赖斯吹口琴;布赖斯去玩具店看爱德华的背影。第一幅图让我感觉到爱德华的幸福,因为它终于被解救了,而且两位老人都很喜欢它,这从他们的眼神就可以看出来。后两幅图让我的心紧缩在一起,甚至落泪了。鲁思那么喜欢爱德华,然而她的生命已经不能再延续,爱她的哥哥也没办法挽留她,爱对死亡而言也是无能为力的,这个金发小女孩的命运牵动了我的心。只是在那一刻,她抱着爱德华的那一刻,听着哥哥吹口琴的那一刻,她感觉到了被爱的幸福。当看着温暖的阳光把玩具店照亮的时候,看着“高大”的玩具修理商和“矮小”的布赖斯,看着他手里紧紧抓住的口琴,我感受到了男孩的无奈,因为他已经没有权利拥有爱德华了。
再看看书前和书后的两幅图,前面的那张图中阿比林在给爱德华的怀表上弦,最后面的一幅图只是一块显示着三点整的怀表。这一前一后是不是也蕴含着什么呢?在开始的时候爱德华还不懂得爱,它的爱还需要被唤醒,还需要动力,而到了旅行结束的时候,它已经懂得爱了,可以自己远行了。看着这些比文字更丰富的画面,感受到画家在表达着更多、更复杂的情感。好好看看每一幅图,能读出更多。
“心一次又一次破碎,生命在破碎中继续。一定要穿越那黑暗,穿破深重的黑暗,勇往直前。”
【阅读小贴士】
我们不能等被遗弃、经历痛苦的分别后才明白这种感觉,在这之前,我们就应该知道爱的珍贵。
一个人不能只是接受爱,享受爱,而应该主动去爱,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爱是需要行动的,而不是纸上谈兵。
有关中小学阅读实用策略的文章
儿童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儿童”二字,确切地说是指书的阅读者是儿童。儿童小说由于它的特定读者对象,尤其应有鲜明、积极的主题。中外著名的儿童小说题材及其范围都是很广的。儿童小说的题材虽然具有广阔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比如,历来儿童小说把爱情题材视为不可涉足的禁地,写男女儿童之间的关系,只能写“友谊”,不能写“恋情”。儿童小说与一般小说相同,是以描写人物为中心。......
2023-08-14
《风之王》是获得1949年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的一部作品,作者是美国作家玛格莉特·亨利。这是一部充满温情的作品,这种温情主要来自阿格巴和闪之间的关爱。确切地说,这更像是展现意志与坚持的比赛,这个赛场充满了竞争与矛盾,在坚持与放弃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就是心灵的比赛。在心灵的赛场上的输赢决定了命运的输赢。在人生的赛场上,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风之王”。......
2023-08-14
《点》是一本画面很清爽的图画书,没有太多的色彩,没有大幅的插图。老师的善意引领,让瓦斯蒂找到了自信;瓦斯蒂的持久努力,让自己的创造力得以展现。人的一生不长也不短,最怕的是不能给自己的生活找一个点,我们要努力找到这个点,然后从这个点开始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梦想需要自己付出努力才能实现,只要我们心中有梦想,就像瓦斯蒂一样,从那个点出发,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总会找到自己想要的。......
2023-08-14
新鲜刺激,无疑是《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带给孩子的阅读感受。《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是典型的外国文学作品,因为它塑造的爸爸形象是亲切的、人性化的,而且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狐狸爸爸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孩子在尝试做一些小事的过程中,会发现把每件小事做好原来这么不容易,爸爸其实是很了不起的,这样的爸爸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尊重。但是,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更多的是要微笑面对他们做出的不妥行为。......
2023-08-14
《苦涩巧克力》描写的是十五岁的女孩艾芳因为肥胖而感到自卑和孤单,她常用吃巧克力来排解自己的苦闷。《苦涩巧克力》通过艾芳的成长给读者展示了一种心态,就是要积极地去面对缺陷。艾芳之所以用巧克力排解自己的苦闷,是因为在她很小的时候,由于和幼儿园好友分离,她哭得很伤心,有位阿姨给她巧克力吃,才止住了她的哭声。人与人相处,需要善待自己和悦纳他人。善待自己,恰恰是克制自己。一个善待自己的人,也会悦纳他人。......
2023-08-14
田园乐(其六)(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诗中有画,景色怡人,蕴含一个“乐”字。这首诗勾画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桃红、宿雨、柳绿、朝烟、花落、莺啼等景物,和谐而富有诗意。诗歌中的“犹眠”二字最能表现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
2023-08-14
一口气读完《亲爱的汉修先生》,感觉自己就像书中的男孩鲍雷伊一样,经历了一次成长。鲍雷伊从一个小男孩成长起来了,他慢慢变得坚强、自信,而这一切和他周围的人又是密不可分的。这些人让鲍雷伊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并且思考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位置。在对待父亲的问题上,鲍雷伊有很多次的心理变化,体现了他不断成长、不断适应现实的过程。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从《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中我还学到了该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