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翰墨留香:品读苏轼,探索如何赋予文字神韵与诗意

翰墨留香:品读苏轼,探索如何赋予文字神韵与诗意

【摘要】:让我们走进苏轼的文字里,“字斟句酌,读出自我”。苏轼用了什么手法把月亮写得如此富有神韵和诗意?第二环节:品闲人情怀1.读出一份“闲”。参考:苏轼以犯人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文章读到这里,我们读出了一个有着闲情雅致的苏轼,但若仅此只是一个表层,从文中我们究竟能看到一个怎样的苏轼还得借助一些背景资料。苏轼21岁中进士,名动天下;25岁参加制举考试,成为“百年第一”。

品玩文章,方法是“字斟句酌,读出自我”。刚才我们翻译课文有相对固定的标准,而现在的品玩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示例:“欲”——想要。

“想要睡”又表明还未睡,灵性如东坡,总有反观自己内心的生活习惯。有此习惯,这一天不会这样就过去,冥冥中一定还有和天地的约会!幸好东坡没有睡去,不然世界就少了一段人类心灵史的记录!让我们走进苏轼的文字里,“字斟句酌,读出自我”。大家小组内交流后全班分享。

第一环节:赏如水美景

1.作者是如何描写庭中月色的?“盖竹柏影也”放在“水中藻、荇交横”之后,有什么效果? 苏轼用了什么手法把月亮写得如此富有神韵和诗意?

参考: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把读者带入一种空灵澄澈的意境中,后面才说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不仅使文章充满悬念,一波三折,也是作者的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从而使整个文章曲折波澜,妙趣横生。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

2.比较体验:改动后的句子,阅读的感觉发生了哪些变化?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齐读修改后的文本,感受情感变化之美。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啊!(读出惊喜)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噢!(读出顿悟)盖竹柏影也。唉!(读出不甘、不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二环节:品闲人情怀

1.读出一份“闲”。

文章中,苏轼称自己为“闲人”,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的“闲”呢?苏轼真的很闲吗?

参考:苏轼以犯人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在黄州的四年又四个月,他作诗二百二十首,词六十六首,赋三篇,文一百六十九篇。

2.悟出一份情。

“闲人”心中有何情?

参考:

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悲凉感慨——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闲人”,即清闲的人,并非是指无所事事的人。

首先,“闲人”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面上调侃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够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3.读懂一个人。

文章读到这里,我们读出了一个有着闲情雅致的苏轼,但若仅此只是一个表层,从文中我们究竟能看到一个怎样的苏轼还得借助一些背景资料。

苏轼21岁中进士,名动天下;25岁参加制举考试,成为“百年第一”。宋仁宗曾说:“我为子孙觅得两位宰相,那就是苏氏兄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儋州:“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读出自得与达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