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初中语文项目学习实践与评价研究中的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初中语文项目学习实践与评价研究中的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摘要】:第一环节:初读感知1.文章标题中“礼赞”一词是什么意思?从中能很清楚地看出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参考: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二环节:再读探究默读课文,思考:1.围绕着对白杨树“不平凡”的赞美,作者展示了几幅优美的图画?资料助推:《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第一环节:初读感知

1.文章标题中“礼赞”一词是什么意思?

参考:“礼赞”是“崇敬”“赞美”的意思。从中能很清楚地看出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情。

思考:

(1)勾画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2)作者为什么赞美白杨树?

参考:

(1)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因为白杨树不平凡。“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也是结构文章的感情线索。由“那”到“这”,可以看出是从远到近地观察白杨树;由“赞美”到“高声赞美”感情是由浅入深,不仅有赞美之情还有崇敬之情。

第二环节:再读探究

默读课文,思考:

1.围绕着对白杨树“不平凡”的赞美,作者展示了几幅优美的图画?

参考: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这些图画分别从什么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参考: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第三环节:细读感悟

1.精读第2段,思考:作者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找出描写黄土高原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如黄绿错综(色彩)、无边无垠(幅员)、坦荡如砥(地势),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

参考: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景美

2.引导学生细读文章第7、8自然段,然后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难道仅仅是赞扬白杨树的外部形态吗?从哪些语句看出?

参考: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

资料助推: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地歌颂他们。

(2)四个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参考: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白杨树不仅仅只是树,为下文做铺垫。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个反问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用,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

(4)文中的白杨树象征了什么?文中的楠木象征了什么?

参考:文中的白杨树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当时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神美

“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以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协调和完整。

资料助推:

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可以赞颂美好的事物;也可以讽刺丑恶的事物。有的在文中不点明象征的含义,让读者自己去感悟;有的直接点名象征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