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忘的是什么情况下的背影?第二环节:探究细节品味情感1.学生朗读《背影》第六段。......
2023-08-14
1.活动内容:选读教材《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八上自读课本《遥远的回忆》中《父亲的病》(茅盾)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其他回忆性散文。
2.写作角度:就以上内容从“读人”(文中人物或作者)或“品文”(运用所学回忆性散文阅读方法来解读)的角度写随笔或者解读文字。
3.活动形式:开展“字水书院·悦读分享会”。
(摘选学生作品)
《父亲的病》(选段)解读文字
字水中学 周洋帆
同学们:
大家好!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解读茅盾《父亲的病》的感受。
从第二段可以看出身为知识分子的父亲虽病,但心志不衰,仍爱研读科学、文理。
从第三段把父亲腿拉平,“但那是妈妈倘看见,也会伤心的”和后文母亲多次流泪读出母亲的柔弱。
从父亲病情加重,母亲日夜守着父亲,翻书给父亲看,每天为父亲洗衣服等细节可读出夫妻间情意深厚,母亲任劳任怨。
父亲觉着自己是个拖累,想寻死但放弃,母亲知道后照顾得更加周密,还四处寻医(不放弃)。
从母亲对待日本女医生的大方态度(与封建保守的外祖母对比)显出母亲明事理、识大体的品质。
父亲知道看病结果后却心平气和,还笑着说话(与外祖母、宝珠的悲伤情绪对比),显出父亲淡泊生死,又与牵挂祖国的炽烈情感形成对比。
母亲在为父亲立遗嘱时喊公公来写(母亲思虑周全)。从父亲遗嘱内容上看出父亲临死却依旧看重国家大事,对中国时局分析得极为透彻(对作者以后的人生方向起到指导作用),但个人的生命在滚滚时代背景下是那样单薄。
许是日本新医学对他们的冲击,立嘱后父亲母亲加倍教导作者两兄弟,在他们懵懂的心里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父亲去世,母亲“一声裂帛似的号啕”,“泪如雨下”(母亲对父亲离世的悲痛)。“很小心地仍让父亲两脚支起”看出母亲在父亲死后仍深爱父亲,不愿他受罪的心理。
从母亲为父亲写的对子看出母亲博学多才,表现了母亲担负一人持家、管教孩子的重任的决心。母亲虽爱哭,但她却十分坚韧,她的坚韧都藏在她的柔弱,她的默默付出里。
全文语调平淡压抑,细节多采用白描,语言修饰少,内容照应多,回忆记叙味道浓厚。作者并没有在文中直接表露自己的情感,而是将那深深的、无法言说的悲痛藏于文章细节,藏于对母亲、外祖母、宝珠等人物的刻画中。文中的作者,依旧是当年那个在家国命运交织下不安的懵懂孩童,但握笔书写的却是个满怀悲痛的革命志士了!
有关翰墨留香 “初中语文项目学习的实践与评价研究”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集锦的文章
——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雱王《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柳絮风轻,梨花雨细。——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贺铸《子夜歌·三更月》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刘迎《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夜来能有几多寒,已瘦了、梨花一半。......
2023-08-14
教学中师生互动、同学交流引发的思维碰撞、情感体验和思考感悟是较好的,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比如过于强调关于方法的训练,对朗读的指导不够充分,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引导也不够到位,这削弱了学生和诗歌情感的共鸣,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硬。......
2023-08-14
史铁生达成了母亲临终的愿望,决定“好好儿活”,也象征着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尽管病魔缠身,却坚持不懈,努力创作,成为当代中国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2023-08-14
第一环节:初读感知1.文章标题中“礼赞”一词是什么意思?从中能很清楚地看出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参考: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二环节:再读探究默读课文,思考:1.围绕着对白杨树“不平凡”的赞美,作者展示了几幅优美的图画?资料助推:《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2023-08-14
第一环节:品析词句1.大词小用。②“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和“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和人物的愉悦的心情。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谦让,儿子的孝敬、对母亲的关心。这些句子中显示出对称美,而且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2023-08-14
第二环节:老师补充介绍参考:1.“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年画和剪纸在我国民间被视为“吉祥物”,过年过节时贴在墙上和窗户上。正月初一,为春节之始,古称“元旦”,又称“新正”“大年初一”,为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