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达成了母亲临终的愿望,决定“好好儿活”,也象征着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尽管病魔缠身,却坚持不懈,努力创作,成为当代中国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2023-08-14
在情与景中漫步
“不学诗,无以言。”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往往从情感上就能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也是诗词歌赋历经几千年来仍魅力十足长盛不衰的原因。作为“缘情”而作的文学作品,鉴赏诗歌的方法有很多,我采用的便是抓住景物,深入意象,探究诗歌所营造的悠远意境,从而体悟情感。
在教学中,我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了筛选、整理和补充,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创造性。这节课我认为有四个环节设计较好:
首先是课前活动:① 翻阅书籍,温故知新;② 查阅资料,走进课文;③ 初步感知,提出疑问。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不少送别诗,通过课前预习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生平思想、写作背景等。这就让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感知,再让学生质疑,会更有价值。
其次是整体感知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整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再通过试读、同学互评、听读录音、教师点评环节,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了,并且这个过程还有利于教师检测预习效果,了解学情。
再次是研读诗歌,品味景语。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景物,思考能否用其他景物替换,再经过合作探究交流,发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奥秘。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诗歌,务必让他们体悟到景物与情感交相缠绕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并学会体会诗歌之美,享受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以期提高他们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最后就是拓展迁移环节。要知道所有的学习最终都要回归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上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与激发下得到一些方法的指导和知识的补充,再学以致用,这才是有价值的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中有认知有理解,有分析有比较,有欣赏有评价,有拓展有迁移。课堂完整性较高,目标达成度较好。教学中师生互动、同学交流引发的思维碰撞、情感体验和思考感悟是较好的,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虽然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但还有不尽人意之处。比如过于强调关于方法的训练,对朗读的指导不够充分,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引导也不够到位,这削弱了学生和诗歌情感的共鸣,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硬。且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应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最初的教学设计中就没能处理好这个问题,还是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来组织教学。师生共同漫步于诗中的情与景,感知美,感受美,体验美,领略美,以此让学生真正学会赏读诗歌,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有关翰墨留香 “初中语文项目学习的实践与评价研究”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集锦的文章
史铁生达成了母亲临终的愿望,决定“好好儿活”,也象征着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尽管病魔缠身,却坚持不懈,努力创作,成为当代中国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2023-08-14
第一环节:品析词句1.大词小用。②“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和“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和人物的愉悦的心情。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谦让,儿子的孝敬、对母亲的关心。这些句子中显示出对称美,而且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2023-08-14
让我们来完成下面的任务:1.四篇文章都出现了“笼子”,你如何看待“笼子”?但在入川前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剧变。面对左翼人士的批判和声讨,梁实秋没有做过多的辩解和回复。师生归纳、提炼主旨:不泯灭天性,不失去个性,不失去自我,坚守自我,冲破“笼子”!......
2023-08-14
——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雱王《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柳絮风轻,梨花雨细。——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贺铸《子夜歌·三更月》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刘迎《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夜来能有几多寒,已瘦了、梨花一半。......
2023-08-14
第一环节:凡人小事寄深情——宏观看篇1.梳理文本,全文只写了昆明的雨吗?汪曾祺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的细雨中,虽然散乱,却被汪曾祺用“使人动情”这四个字牢牢地串联在一起,无一不透露着对雨季的热爱。......
2023-08-14
第一环节:初读感知1.文章标题中“礼赞”一词是什么意思?从中能很清楚地看出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参考: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二环节:再读探究默读课文,思考:1.围绕着对白杨树“不平凡”的赞美,作者展示了几幅优美的图画?资料助推:《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2023-08-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