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式管人用人的32个手段,近则庸,疏则威

中国式管人用人的32个手段,近则庸,疏则威

【摘要】:领导在工作中怎样与下属不即不离、亲疏有度呢?再次,与下属过分亲近,可能使领导者对自己所喜欢的下属的认识失之公正,干扰用人原则。最后,与下属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树立并维护领导者的权威,因为“近则庸,疏则威”。尽管马烨也一片忠心,但这回不得不成为明太祖政治手腕的牺牲品。马皇后也召见了刘淑贞,并又传唤奢香进京入朝,予以抚慰。太祖对此并不满意,他需要的是奢香对长治久安负责。

由于依赖心理重,有些中国人显得很“面”,你对他有些疏远,他就怨声载道;你对他多加赞誉,他就忘乎所以。对于这些落魄时摇尾乞怜,得志时猖狂霸道的中山狼作风的人,身为领导者一定要保持距离,不能与他们结怨,又不能与他们走得太近,要若即若离,让他们感到领导的威严和身份,这样领导指挥才能顺利进行。

领导在工作中怎样与下属不即不离、亲疏有度呢?大家知道,恋人间必须保持一点距离,这样,才能使魅力永恒。距离产生魅力,距离维持魅力,这个“相对真理”在领导艺术中也同样适用。特别是与下属相处时,更应记住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然若距离太远,“可望而不可即”,让人“敬而远之,望而生畏”,“神圣得不可接近”,似乎也没有人买账。

中国古代大圣人孔子说过一句话:“临之以庄,则敬。”这句话意思是说,领导者不要和下属过分亲近,要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给下属一个庄重的面孔,这样就可以获得他们的尊敬。

领导与下属保持距离,具有许多独到的驾驭功能。首先,可以避免下属之间的嫉妒和紧张。如果领导者与某些下属过分亲近,势必在下属之间引起嫉妒、紧张的情绪,从而人为地造成不安定因素。

其次,与下属保持一定距离,可以减少下属对自己的恭维、奉承、送礼、行贿等行为。

再次,与下属过分亲近,可能使领导者对自己所喜欢的下属的认识失之公正,干扰用人原则。

最后,与下属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树立并维护领导者的权威,因为“近则庸,疏则威”。

作为一名领导者,要善于把握与下属之间的远近亲疏,使自己的领导职能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有些领导想把所有的下属团结成一家人似的,这个想法是很可笑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现在正在向这方面努力,劝你还是赶快放弃。

退一步说,即使你的每一个下属都与你八拜之交,亲如同胞兄弟,但你想过没有,你既然是本部门、单位的领导,那么,你与下属除去有亲兄弟般的关系以外,还有一层上下级的关系。当部门、单位的利益与你的亲如兄弟的下属利益发生冲突、矛盾时,你又该如何处理呢?

所以说,与下属建立过于亲近的关系,并不利于你的工作,反而会带来许多不易解决的难题。

在你作出某项决定要通过下属贯彻执行时,恰巧这个下属与你平常交情甚厚,不分彼此。你的决定很可能会传到这个下属的耳中,他如果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为了支持你的工作,会放弃自己暂时的利益去执行你的决定,这自然是最好不过的。

但是,如果他是一个不晓事理的人,他就会立即找上门来,依靠他与你之间的关系,请求你收回决定,这无疑是给你出了一个大难题。你如果收回决定的话,必然会受到他人的非议,引起其他下属的不满,工作也无法开展;如果不收回,就会使你与这位下属的关系恶化,他也许会说你是一个不讲情面的人,从而远离你。

与下属关系密切,往往会带来许多麻烦,导致领导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影响领导形象。所以,请你记住这句忠告:“城隍爷不跟小鬼称兄弟。”

大多数领导都希望和下属建立良好的关系,与下属的关系非常近,但凡事都有个限度,做领导的也要掌握好与下属间的距离,太远了不好,会让下属觉得你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这样,下属之间有什么事情你就不会知道了,这时想要和他们建立什么良好的关系是不可能的。太近了也不好,和下属距离太近时,他们对你就没有敬畏感了,你对他们好,他们会觉得是理所应当的,有时还会得寸进尺,向你提出很多过分的要求。这样的领导,岂不是很失败。因此,领导要把握好与下属的距离。在非正式场合,可以和他们打成一片,营造比较亲密的关系,这有利于听取下属的各种意见和了解他们的情绪。在正式场合,就要拉开一定的距离,让他们感觉到你是领导,公事还要公办。

明太祖朱元璋以其巩固边疆,扩大国土而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在明朝初定之时,西南少数民族并不完全归服,一来天高皇帝远,中央势力鞭长莫及;二来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素有隔阂,因此,对这些边远之地维持有效统治并非易事。

而朱元璋却能处理好与云南各部的关系,使之归顺中央,从而巩固政权,稳定边疆,这与其从云南各部的国民特性进行着手统治密不可分。面对少数民族各邦,朱元璋处理问题考虑周到。因为这里不只涉及上下级之间的政治关系,更关系到民族团结与统一的问题,所以,最适合的办法就是又打又拉,恩威并施。

云南、贵州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偏西南一隅,从三国起接受中央册封。朱元璋初立帝号之时,云南、贵州尚未归顺。1381年,太祖占领云南,设贵州都指挥使司后,仍不能完全控制三省,因此边疆仍不保。

明太祖朱元璋

如何使中央权力统一,成了明太祖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时的形势下,恩威并施之所以是最佳选择,是因为,如果只施恩惠,给予其自治大权,允许邦主自主政事,必然会使他没大没小,纵其贪欲,凭借天高地远,更加肆无忌惮,不但不能起到平安保疆的效果,而且容易形成危及国家安定的不稳定因素;如果只加威力,对少数民族各邦严加统治,那么,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尤其是他们天生性情不驯,加之民族主义成分,举兵反叛大有可能,到那时,刚打下来的江山便又风雨飘摇,朱元璋欲成帝王大业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朱元璋既与其保持距离,又稍加拉拢,略施恩惠,使云南各邦得以驯服。

当时朝廷驻贵州镇守的部督马烨趁水东、水西两邦改换首领之机,想“改土归流”,废掉水西、水东土司,改置郡县。因此,他将水西的女土司奢香抓来,鞭挞凌辱,欲以此挑起云南水西、水东诸邦怒气,来制造出兵借口。

此事一出,水西四十八部彝民都纷纷欲反,这使明太祖认识到武力强行解决并不能解决问题,对待云南各部还要采取抚慰政策。这样,一来可借机让土司交出部分权力,去除各部与内地交通之屏障;二来可成就仁君之美名,收买人心,得到百姓拥戴。

尽管马烨也一片忠心,但这回不得不成为明太祖政治手腕的牺牲品。

明太祖接待了水东土司刘淑贞,听其悉说马烨之劣迹和世代守土之功。马皇后也召见了刘淑贞,并又传唤奢香进京入朝,予以抚慰。

这使刘淑贞和奢香备受感动。明太祖进一步问:“汝诚苦马督都,吾为汝除之,然何以报我?”明太祖已打算用马烨之性命换取二位土司王的归顺。奢香说:“愿世世皆诸罗,令不敢为乱。”

太祖对此并不满意,他需要的是奢香对长治久安负责。终于,奢香说道:“贵州东北有河道,可通四川,梗塞未治。愿刊山通道,以给驿使往来。”

这样,云南诸部便可借助川贵之路与内地交通,解除贵州与内地的封闭,中央与云南各部的联系大大增加了,对其统治也加强了,边防进一步得以巩固,国内政局更加稳定。

明太祖斩杀马烨的同时,册封奢香为顺德夫人,刘淑贞被封为明德夫人。马皇后又特地赐宴于谨身殿,对奢香、刘淑贞赏赐甚厚,可谓极尽恩赐之能事。

但明太祖心中有数,过于亲近厚待必定会使其得意忘形,不服管教,并以为朝廷过于懦弱。

因此,朱元璋仍留了一手。当奢香、刘淑贞离京回归时,明太祖命令沿途官府在两路陈设兵力,尽展武备设施,以震慑二女,让其明白朝廷并非软弱可欺,而是具备相当实力,若举兵反叛,下场将不会很好。

明太祖的做法效果极佳。对其册封厚待,使二位邦主领略了中央爱民之仁德;对其耀武陈兵,又使她们明白朝廷之威德。奢香等人回去后,将朝廷兵力告知各部,于是众部心中顿生敬畏之情,归顺之心日强;奢香又开通赤水、乌撒之道,立龙场等九驿,可一直通到四川。边疆得以巩固,与内地之融通日益紧密。奢香、刘淑贞入朝也被传为佳话,太祖体恤民情、除暴安良、爱惜下属也为其自身增添了威名,树了口碑。

所以,明太祖又打又拉、恩威并施收到了多重效果。这充分证明在管理下属时,应洞悉国民远之则怨,近之则狎的特性,对此特性进行领导,既保持距离,又不忘施恩笼络人心,这才是周全之计。

朱元璋对二位邦主册封加赏,充分显示仁德之心;而在“威”的方面,只是炫耀兵力,可见“恩”的成分大些。但这样达到了最佳效果,即二位邦主的归顺。若“威”再增一分,必会使她们心中不安,伺机谋反,再少一分,则心无畏惧仍旧不驯服听令。所以领导者要掌握二者结合的尺度。

领导者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要保护自己的权威,既不能使下属避若瘟神,也不能让下属胡作非为。要做到这一点,领导就必须恩威并施,与下属保持一定的距离。

与下属打成一片的领导是好领导吗?这个问题一直萦绕于众领导脑际,不得其解。这当然要依不同企业、下属的不同性格以及集体的不同性质而定,但通常来讲,与下属保持适度距离的领导更易于实行有效管理。

其原因就在于下属通常有“远之则怨,近之则狎”的特性,只有保持适度距离,才能保证单位的业务事项在“公”的范围内得以迅速解决。领导者与下属保持适度距离的有效手段便是“奖”与“罚”的妙用,二者双管齐下,互为补充,才能确保领导与下属之间的正常关系,最终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

大多数领导都希望和下属建立良好的关系,但凡事都有个限度,做领导的也要掌握好与下属间的距离。太远了会让下属觉得你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太近了,他们对你就没有敬畏感了;只有保持适度距离,才能保证单位的业务事项在“公”的范围内得以迅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