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唯才是举:中国式管人用人之32手段

唯才是举:中国式管人用人之32手段

【摘要】:为了有效使用各种人才,管子提出了“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立”的用人观点。管仲上述用人范围是属于外交方面,其原则是:针对不同国家的特点,派遣适合工作于不同国家的使臣。管仲用人,以人之长,任其能发挥所长的工作,如此,各尽所能、各司其职,众人一心,国家兴旺。管仲认为,识人,主要是认识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又必须与所承担的工作性质相应。

社会各类事业对人才的需求各有所异,有的需要“学富五车”的文学才子,有的则需要专于某行的“雕虫小技”;有的需要“满腹韬略”的军事专家,有的则需要百发百中的神枪手……可以说,社会的进步,事业的发展,千业百工,细枝末节,缺一不可。

清代思想家魏源讲过这样一段话:“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之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所以在考察用人上,一定要深知人有长短,取其所长、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方为考察要点。中国式管人用人在这方面的经验是源远流长的。

春秋时,管子为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向齐桓公推荐了5个人。管子向桓公禀报说:“开垦田地,扩大城域,开辟土地,种植谷物,充分利用地利,我不如卫国人宁戚,应当让他负责农业生产。迎接宾客,熟悉升降、辞让、进退等各种礼仪,我不如隰朋,请让他主管礼宾。早入朝、晚退朝,敢于触怒国君,忠心谏诤,不躲避死亡,不看重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让他当大谏臣。在广阔的原野上作战,战车整齐行进而不错乱,士兵不退却,一击鼓进军,指挥三军,我不如王子城,请让他当大司马。断案恰当,不杀无辜的人,不冤屈无罪的人,我不如弦章,请让他主管法律。您如果想治国强兵,那么有5个人就足够了;您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那么有我在这里。”桓公说:“好。”接受了管子的意见,就让5个人都担任了那些官职。过了10年,桓公多次盟会诸侯,使天下完全得到匡正,这些都是靠了管子和这5个人的才能。

中国古往今来的管人用人实践可以证明,凡是作为领导者要成就一番事业,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只要是任人唯贤,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就能取得胜利;反之,则必定遭到挫折和失败。

国与家要兴旺发达,其根本在于重用人才。但由于人的经历不同,以及所处环境和所学知识不同等,人在思想素质、个人特点专长、工作能力,即“德”、“功”、“能”三个方面存在着差异。为了有效使用各种人才,管子提出了“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立”的用人观点。

齐桓公纳管仲之初,急于图霸,内未修而兴兵甲,结果屡遭失败,国势日衰。其后,齐桓公采纳管仲的意见,对外修好,对内改革,尊贤爱才,只5年诸侯归附。

管仲像

据《管子·大匡》记载,管仲因人而用,为结交诸侯之国,派遣使者,管仲对齐桓公说:“隰朋聪明捷给,可令为东国;宾胥无坚强以良,可以为西土。卫国之教,危傅以利。公子开方之为人也,慧以给,不能久而乐始,可游于卫。鲁邑之教,好迩而训于乱,季友之为人也,恭以精,博于礼,多小信,可游于鲁。楚国之教,七文以利,不好立大义,而好立小信,蒙孙博于教,而巧于辞,不好立大义,而好结小信,可游于楚。”管仲上述用人范围是属于外交方面,其原则是:针对不同国家的特点,派遣适合工作于不同国家的使臣。

管仲用人,以人之长,任其能发挥所长的工作,如此,各尽所能、各司其职,众人一心,国家兴旺。

管仲用人,不以小节毁人大德,不因其短处而抛弃其长处,而是要求立大志,重大节。管仲在《管子·形势篇》中说:“平原之陉,奚有于高?大山之隈,奚有于深?”尹知章注曰:“言平陉之绎,虽有小封,不成于高。喻人有大失,小善不成其美”;“言山既大矣,虽有小隈,不成为深。喻人有高行,虽有小过,非不肖也。”

管仲论人,既知其长,亦论其短,而主要看人的本质。《管子·戒》记载,管仲病危,齐桓公问谁为继之?“桓公曰:‘鲍叔之为人何如?’管仲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恶恶已甚,见一恶终身不忘’。桓公曰:‘然则孰可?’管仲对曰:‘隰朋可,朋之为人,好上识而下问。臣闻之,以德阳人者谓之仁,以财予人者谓之良。以善胜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者,未有不服人者也。于国有所不知政,于家有所不知事,必则朋乎?’……”

意思是说,善于责备自己的,人民就不会责备他;只有不肯责备自己的,人民才会谴责他。所以,承认自己错误,是强的表现;修养自身节操,是智的表现;不把不善之事归于人,是仁的表现;明君有过则归之于己,有善则归之于民。有过归之于己则自身戒惧,有善归之民则人民喜悦。管仲在人品、性格等方面,肯定了隰朋,认为他目光远大,身体力行、熟悉政务、事君尽忠、宽以待人,故具有为相之才。在这里管仲又将鲍叔、宾胥无、宁戚、孙宿等人与隰朋作了具体的对比分析。管仲认为,识人,主要是认识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又必须与所承担的工作性质相应。因此,身居官位,尤其是身居要职者,必须心地坦荡,宽宏大量,既有从政掌国的能力,又有屈己而顾大局的胆识。

《管子》“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的用人原则,在中国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汉朝刘邦在“天下大定”举行的庆功会上,总结他取得天下的经验时认为是发挥了张良萧何韩信“三杰”之所长。刘邦认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馈饷,不绝粮道,他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他不如韩信。刘邦可用其所长,始定天下。刘邦对人才“任其所长”的观点,还有一段生动的记述,刘邦说:“君不见夫羊乎,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杖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君且使尧牵羊,舜荷杖而随之,则乱之始也。”

不言而喻,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能用的人远远多于不能用的人。古代管人用人经验告诉我们,识人要全,知人要细,为的是识人所长,最终目的则是用人。因此,作为领导者,千万不要让自己陷入“矮子堆里选将军”的境地。

在一个人才结构中,各人才因子之间最好有一种相互补充的作用,包括才能互补、知识互补、性格互补、年龄互补、综合互补。领导者掌握了这五种互补的原则,才可能把最适合的人放在最适当的岗位上,让每个人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和能力,同时也让企业选择到最能产生价值的人才。若不让自己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就要从如何选择人,如何留住人,如何管理人三方面进行考虑。

常言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因此,选好火车头至关重要。适时适度地提升一些有能力的人,不仅有利于本部门、本单位的发展,还可以利用这些被提升的下属,借以了解其他下属的思想状况,并据此有的放矢地做好下属的工作。

真正的人才不会“纸上谈兵”,而是有着极强的实干能力。时代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是空谈家,空谈而无业绩者何用?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是空谈家还是实干家呢?方法不过是让谈话者去干实事。现代的多数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大都有一个试用期,试用期满,领导者就会对其成绩作一个评价,能够留下来的当然是领导者所认为基本满意的,有时也可以从中选出特别优秀者委以重任。这便是管理者以实干试之,察其真才的做法。

发现的同时,也要懂得如何留住那些对企业有帮助的人。给人才以公平的待遇,是留住优秀人才的办法。领导者还必须力戒个人私心,避免一些嫉妒人才的表现,不使人感到窒息和压抑,从而愉快地为企业效力。求全责备还是舍短取长,这关系到管理者能否知人用人。求全责备,人才也会被埋没,天下无可用之人;能舍短取长,人人可尽其力,天下无废人。领导者应不拘一格识人才、用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对人才的求全责备,不仅不能知人,且会危害人才。历史上不少贤才之所以蒙冤,都是由于君主喜欢追究小过,如司马迁只不过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却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高明的领导者从中国历代的考察人才经验中可以了解到,得力或是不得力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键在于使用是否得当。用其所长就得力,用其所短就不得力。用人最忌讳的就是勉为其难。如果硬要下属干他不善于做的工作,自然难以做好,久而久之,还会导致上下级关系紧张。

身为一个领导者,也要学会善用现有的下属,不可一味地渴望得到更好的人才。人生应该以潇洒的态度,考虑各种现实状况,懂得在最差的环境中寻求最完美的境界。

以中国古代管人用人中的“知人所长”的考察识人细节,运用“才有参差,任其所长”的管人用人手段,把深具中国特色的这一独特的管人用人手段,妥善运用到现代企业的管人用人过程中去,相信在用人之道上会对每一位领导者有所启示。

“用人之道,各随所长。”企业领导者应该任人所长,用与企业价值观相一致的行为规范,衡量每个人的德与才,明辨各种言行的是与非,实施应得其所的奖与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