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借力打力:中国式管人用人的32个手段

借力打力:中国式管人用人的32个手段

【摘要】:所谓中国式管人用人的手段,就是符合中国人性要求的管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学会借力打力,以他人之力成自己之事。现代企业的发展管理思路也应如此,任何企业都会有由盛转弱的过程,自然也会有处于不利局面的时刻,因此懂得运用变劣势为优势的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里蒙牛用的就是这招借力打力。从品牌上,甘当老二,依附于伊利,借势于伊利。

中国式管人用人所依据的思想形态就是自然流行的太极思想,而其方法主要也在于推、拖、拉的太极拳法。当然也包括借力打力这一“四两拨千斤”的精妙拳法。其实,这也就是水的管理,讲究迂回和变通之道。

所谓中国式管人用人的手段,就是符合中国人性要求的管理。它所依据的思想形态,就是自然流行的太极思想,而其方法,主要也在于推、拖、拉的太极拳法。当然也包括借力打力这一“四两拨千斤”的精妙拳法了,下面我们就以事例来说明。

长平之战,赵国40万大军秦国活埋,战斗力削弱了许多。公元前258年,秦军又把赵国首都邯郸包围了。形势十分危急,赵王就向魏国楚国求救,魏王派大将晋鄙领兵10万人去救赵国。这时,秦国也派使者威胁魏王说:“如果魏国派兵救赵国,秦国就先调兵攻打魏国。”魏王怕秦国攻打,就命令晋鄙把部队驻扎在魏赵交界,按兵不动,以观变化。

赵国相国平原君赵胜见魏国按兵不动,就写信给自己的妻弟魏国相国信陵君,信中说:“请公子看在你姐姐的情分上,立即发兵来救邯郸十几万人的性命。”信陵君看了信后,就去见魏王,请求立即下令进军救赵。魏王因为怕得罪秦国,却始终不肯下令。于是信陵君毅然决定自己带领平日所养的上千名食客,到邯郸和秦军拼一死战。

在信陵君的食客中,有一个叫侯嬴的,本来是个看门的小官,信陵君听说他有见识,就亲自赶着马车把他接到自己家中,当贵客招待。这时侯嬴已经70多岁了。信陵君率领一批食客要去邯郸,来向侯嬴告辞。侯嬴一反常态,只淡淡地说:“公子保重!我老了,不能同去。”信陵君觉得很奇怪,就再三追问侯嬴为什么是这种态度。

侯嬴这才说:“公子只有这么一点儿人,要去和秦国十万大军拼命,这不是拿肉去喂虎吗?不但救不了赵国,反而是白白送死。我听说魏王把调兵的‘兵符’放在他最宠爱的妃子如姬的卧室里。你曾经帮如姬报了杀父之仇,如果你去求她帮助,她一定会冒着生命危险把‘兵符’偷出来。这样,你就可以拿‘兵符’调动晋鄙的十万大军去救赵国了。我有一个朋友叫朱亥,有力气有胆量,他可以帮你的忙。”信陵君听了以后,就去找如姬帮忙。当天晚上如姬果然把魏王的“兵符”盗了出来,交给信陵君。

信陵君带着“兵符”到了晋鄙军营中,合上了晋鄙手中的“兵符”后,命令晋鄙领兵救赵。晋鄙见信陵君带的人不多,不太像魏王派来调兵的,就说等派人去问了魏王以后再决定。这话激怒了一旁的朱亥,他吼道:“‘兵符’已合上了,救人如救火,谁跟你在这儿磨时间?”说着取出40斤重的大锤,一锤把晋鄙打死。夺得兵权后,信陵君率兵直奔邯郸。魏、赵两军联合作战,邯郸之围终于解除了。

魏王对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事十分愤怒,就免了他的相国之位。信陵君在赵国一住就是十几年。后来,魏国和秦国打仗,接连败退。魏王只好又把信陵君请回魏国,仍让他当相国。回到魏国,信陵君联合魏、赵、燕、韩、楚五国军队,把秦军打得大败。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学会借力打力,以他人之力成自己之事。现代企业的发展管理思路也应如此,任何企业都会有由盛转弱的过程,自然也会有处于不利局面的时刻,因此懂得运用变劣势为优势的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蒙牛伊利两家奶业巨头同处西北边陲重镇呼和浩特。尽管蒙牛的诞生比伊利晚10多年,但蒙牛还是在短短的4年内奇迹般地长大,从进入市场时在同行业排行第1116位,到2002年以1947.31%的成长速度被商界誉为“成长冠军”,站到了可以与伊利相提并论的位置:现在蒙牛和伊利同属中国奶业四强;蒙牛的液态奶市场占有率第一,伊利第二;伊利的冰激凌类产品第一,蒙牛第二。

蒙牛是如何后来者居上的?又是如何从后来居上的角色成长为中国乳业老大的挑战者的?这里蒙牛用的就是这招借力打力。

蒙牛自一诞生起,老总牛根生就非常注重借助外部力量发展壮大。

传统思维是先建工厂,后建市场;蒙牛是逆向思维:“先建市场,后建工厂”。于是,“虚拟联合”诞生了:1999年,蒙牛把自治区内外8个中小型乳品企业变为自己的生产车间,盘活了7.8亿元资产,经营了冰激凌、液体奶、粉状奶3个系列40多个品种的产品,使蒙牛产品很快打入全国市场,当年销售收入达到4365万元。半年时间,蒙牛在中国乳品企业销售收入排行榜中,由千名之末蹿升至第119位。“蒙牛现象”,一时成为经济界备受瞩目的一个亮点。

2000年,蒙牛一面扩展“虚拟组织”;一面杀了个“回马枪”,创立自己的“根据地”,高起点建起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7条冰激凌全自动生产流水线和22条液体无菌奶生产流水线。

经济界业内人士说,如果不是“先建市场,后建工厂”,蒙牛产品的问世至少要晚一年;如果不用经济杠杆撬动社会资金,蒙牛的发展速度至少减慢一半;如果不引入国际资本,蒙牛的国际化至少要晚几年。

从品牌上,甘当老二,依附于伊利,借势于伊利。蒙牛巧妙地通过“甘当内蒙古第二品牌”的品牌宣传和“中国乳都”等概念的推出,叫响了蒙牛自己的品牌。

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创意是这样诞生的:内蒙古乳业第一品牌是伊利,这事世人皆知。可是,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是谁?没人知道。如果蒙牛一出世就提出“创第二品牌”,这就等于把所有其他竞争对手都甩到了后边,一起步就“加塞”到了第二名的位置。这个创意加上蒙牛的实力,蒙牛一下子就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这光沾大了,势借巧了。

蒙牛在宣传上一开始就与伊利联系在一起,他们的第一块广告牌子上写的是“做内蒙古第二品牌”;在冰激凌的包装上,他们打出了“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字样。把蒙牛与伊利绑在了一起。这样,既借伊利之名,提高了蒙牛品牌,使双方利益具备了一定的共同点;又使伊利这个行业老大投鼠忌器,避免了其可能的报复性市场手段,因为此时伊利任何报复性的市场手段都可能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结果。

在产品上,一开始蒙牛采取了避实就虚的策略,老大的主力产品是高端的利乐纸盒包装(利乐包),蒙牛就生产低一个档次的利乐枕塑料袋包装;老大的主战场在一线大市场,蒙牛就从二、三线市场做起,俨然一个跟随者的角色。

蒙牛在积蓄自己的力量,等待着“牛气冲天”的那一天。

2001年7月10日,离揭晓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还差三天,蒙牛宣布,一旦北京申办成功,蒙牛捐款1000万元,是国内第一个向奥组委而不是奥申委捐款的企业;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蒙牛第一个在央视做字幕广告;“非典疫情爆发后,蒙牛是国内第一个捐款捐物的企业,并以1000多万元的捐赠拔得了头筹……这一系列敢为人先、敢为第一的举动,好像是在向世人显示蒙牛要树立中国乳业第一品牌的决心。

2003年,蒙牛已成为不仅包括利乐枕,还包括利乐包的液态奶全球产销量第一的品牌;其产品在国内许多城市已坐上领头羊的位子;在今天的冷饮和乳品市场上,蒙牛已是伊利的强劲对手,两家企业的产品形式、价格、市场定位都有很大的趋同性,你推“四个圈”、我就来个“随便”,彼此之间早已展开了正面的竞争。

历史上信陵君“窃符救赵”,如今蒙牛又续写了“借”势成功的佳话。蒙牛的成长处处体现着一个“借”字:创业初期,借用工厂,实施“虚拟联合”,快速开拓市场;借势于“中国乳都”、捆绑行业老大“伊利”,打响自己的名头;借用社会资本,发展自己的实力。“借”,把蒙牛的迂回进攻战略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蒙牛将自身的优势资源集中于市场开发、技术开发,将原料供应、生产、运输等资本密集型业务外包,形成以品牌优势为基础的价值网络,而且始终不渝地积累自身的品牌优势与价值网络运作优势,得以在市场中逐步壮大。

中国是个了解水的民族,所谓中国式管人用人,有时运用的也就是水的管理。例如我们主张的以柔克刚,先礼后兵,承前启后,生生不息等,无不与水有关。而且水无常势,很讲究迂回和变通之道。像上文提到的窃符救赵,就是一种迂回和借力打力的中国式管人用人方法。

借力打力,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现代企业的发展管理思路也应该使用这种方法。任何企业都会有由盛转弱的过程,自然也会有处于不利局面的时刻,因此懂得运用变劣势为优势的手段则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