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式管人用人: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的32个手段

中国式管人用人: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的32个手段

【摘要】:领导者,必须要大权独揽,才能有效地驾驭下属,抓住了权力,也就抓住了掌控天下的手段。集权统治,甚至可以说独权统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统治者的一个特色。当然,所有人都清楚,一个领导者不可能事事亲历亲为,他必然要将权力进行分配,“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以权统人,调动下属”,这就是中国领导者的授权之术。通过迁都,曹操挟天子以命诸侯,达到了独揽大权的目的。

古今中外,无数事实都证明:权力本是无情物,化作利剑不认亲。领导者,必须要大权独揽,才能有效地驾驭下属,抓住了权力,也就抓住了掌控天下的手段。但这也有一定片面性,就是容易形成领导者的独裁、武断。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向来都以天子自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家的一切政命皆出于皇帝一人之手,皇帝掌握着一切生杀予夺的大权。集权统治,甚至可以说独权统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统治者的一个特色。当然,所有人都清楚,一个领导者不可能事事亲历亲为,他必然要将权力进行分配,“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以权统人,调动下属”,这就是中国领导者的授权之术。他们既敢于集权,又敢于分权,但是,分配的前提必须是大权在握,能将分配出去的权利最终再汇集到自己的手中。要想做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要善于识察人的长处,并能恰到好处地加以使用。在这方面,韩非子做过非常深入的阐述。

韩非认为:聪明的领导者,应该“背法”、“处势”、“执术”。“法”,即法令规章制度,“势”是权力,“术”是权术。“法”、“术”、“势”三者统一起来,相互配合,就能居万人之上,维持统治秩序。

“法”、“术”、“势”三者比较起来,韩非更加强调“势”。在领导者的驾驭活动中,权力的作用更为紧要。飞龙和腾蛇之所以能够在万里高空腾云驾雾,飞来游去,变化无穷,就因为有云雾作依托。一旦云消雾散,失去赖以生存的条件,便再也没有那样神奇的光彩了,就与蚯蚓、蚂蚁差不多。对领导者来说,所依托的东西,就是权力。有权力,就可居万人之上,驾驭下属;失去权力,便只能受制于人。韩非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驾驭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不在于驾驭者本人德能的高低善恶,而仅仅在于是否具有权力。因此,聪明的领导者应遵守这样的原则:“不养仁爱之心,但增威严之势。”不必讲求仁爱道德,要把驾驭活动的重心放在增加和维护自己的权力上面。为此,要把兵权、财权、赏罚、任免之大权,全部集中到自己手里,谨防枝强干弱、尾大不掉。

韩非从驾驭之术的角度去全面考察,他的思想里包含了许多合理之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古今中外,无数事实都说明一条真理:没有权力,就不能驾驭,驾驭和权力不可分离。没有权力,就像鱼龙离开海洋一样,纵使有天大的本领,也无从施展,谈何驾驭?曹操就深谙此道。

曹操像

三国时期,献帝在迁都之前实际上已经大权旁落,不过是个傀儡而已。曹操早就手握兵权,控制着国家的命脉。可是曹操还觉得不够,总是觉得献帝碍手碍脚,除了兵权,他还想将任、免、赏、罚的权力全部揽过来,实现真正的大权在握,一人独揽,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实现他的雄心大志。此时,有人向曹操进言说,汉室气数已尽,取而代之的应当在魏,曹操是土命,许都属土,到那里一定会兴旺。于是曹操就决定让献帝迁都。献帝不敢不从,群臣也害怕曹操的势力,也都不敢有异议。

曹操迎銮驾到许都,建造宫室殿宇,重立宗庙社稷、省台司院衙门,修葺城郭府库,又封了董承等13人为列侯。赏功罚罪,全都听从曹操处置。曹操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以荀彧为侍中尚书令,荀攸为军师郭嘉为司马祭酒,刘晔为司空仓曹掾,毛玠、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催督钱粮,程昱为东平相,范成、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都令,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皆为将军,吕虔、李典、乐进、于禁、徐晃皆为校尉,许褚、典韦皆为都尉;其余将士,个个封官。自此,曹操将所有的大权集中到自己的手里,朝廷的大事,都是先禀告曹操,然后才上奏天子。通过迁都,曹操挟天子以命诸侯,达到了独揽大权的目的。

“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尧是古代的圣明之君,可当他没有取得帝王地位的时候,连三个人也治理不了;桀虽为无德无能的残暴之辈,可坐在天子的地位上,却可以为乱天下。中国的统治者明白,能否驾驭下属,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有没有权势。有权力,就能驾驭人,无权力就不能驾驭人。中国的统治者为了达到上令下达的目的,通常都把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中。身为领导者,就必须要大权独揽,才能有效地驾驭下属,如此,方能上令下达,保证命令和措施得以快速的贯彻实行。

与大权独揽相对应,中国的管理者也喜欢把小权分散给下属,就如曾仕强的话中所说的:“中国的管理者是善于用巧劲儿,拿出一部分权力分给下属,他们做的只是以权统人。领导应该是帅才,总揽全局;其他管理者则是将才,他们应当各司其职,管好‘线’上的工作;而员工则是士兵,应当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点’上的事情。”

众所周知,楚汉相争的大战中,项羽败北,无奈乌江自刎,霸王别姬,好不凄惨,霸业未成,常使英雄泪满巾。而刘邦却春风得意,登上宝座。按常理,项羽素有威名,骁勇善战,士卒精锐,粮草充足;相比之下,刘邦的实力则十分逊色,无论个人威望还是兵力数目,都远不及项羽,但他却能最后成功,原因何在?

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刘邦能对下属封赏官爵,适度分权。

韩信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总想着称侯拜将,建立功名。可是在项羽帐下做事却被项羽不屑一顾,只是派给了一个小官,使得韩信郁郁不得志。萧何一再向刘邦举荐韩信,刘邦本来也没放在心上,不觉得韩信是什么奇才。只是将韩信招来,问韩信:“你想要多少兵马?”韩信答道:“多多益善。”于是刘邦就命人拿来一张纸,对韩信说:“你在上面能画多少士兵,我就派给你多少。”刘邦本也就想敷衍了事,谁知一看韩信递上来的画不禁大吃一惊。原来,韩信只画了一个城门,从城门里露出一面将旗,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韩”字。刘邦看出韩信并非一般之人,于是最终将其提升为大将军,授予军权,委以重任,而且建立拜将台,礼仪规格古来罕见。

刘邦像

古今中外不少企业家白手起家,逐步建成了一个庞大的企业王国,但却往往逃脱不了中途衰落的命运。这其中的原因有一点就是由于这些企业家自恃经验丰富、能力过人,因此他们的统治欲极强,喜欢包打天下,就跟项羽似的不懂得应适当分权给下属。他们总是认为下属们不如他能力强,老是不信任下属能把事情办好,企业里芝麻大的一点事他也要过问,而且还要“一抓到底”,最后只能落了个吃力不讨好的下场。

授权既可以笼络人心,又可以成就大业,何乐而不为?

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即使领导“日理万机”,要把所有的事都照顾过来,都办好,那也是不可能的。中国的管理者总是善于用巧劲儿,拿出一部分权力分给下属,他们做的只是以权统人。集权而不专权,放权而不放任,这才是使用权力的最好选择。

集权而不专权,放权而不放任;一手软,一手硬,一手放权,一手监督;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以权统人,调动下属,这就是中国领导者的授权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