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储蓄关乎国计民生——理财投资

储蓄关乎国计民生——理财投资

【摘要】:“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和价格机制,其作用是调节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转。该书中说,“看不见的手”无法应对这种大萧条,应使用“看得见的手”,就是政府要强力干预经济,发行国债向民众借钱,大搞基建来解决就业问题,重新点燃经济的发动机。接下来我们用“看得见的手”来进行简单的模型分析。

说到储蓄,就和经济离不开,而经济又分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做投资理财必须了解宏观经济,这样才能大致判断经济的发展趋势,指明未来的投资方向。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经济学的发展史。

18世纪,英国诞生了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他创立了经济学理论,被称为“经济学之父”。他在1776年出版了著名的《国富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扉页上写道:“女王陛下,请不要干预国家经济,政府就做守夜人,夜晚看看有没有偷盗者,只要国家不干预,经济会自然发展。”他指出,涉及经济利益时,每个人都很自私,只想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当他真正这样做时,就像有只“看不见的手”在指引他。“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和价格机制,其作用是调节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转。斯密主张政府不要干预经济,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努力工作,在供求关系的调节下,整体经济就会快速发展。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英国率先崛起,不久就成为“日不落帝国”,之后影响了整个西欧和美国。斯密“看不见的手”指导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了一个半世纪。

直到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从美国开始,股市崩盘、企业倒闭、银行挤兑、民众失业,经济陷入大萧条,几乎所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深陷其中,各国政府绞尽脑汁也无法缓解这次危机。大家陷入思考:“看不见的手”哪去了?经济不是会自我运行吗?这次为什么不能自行复苏?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货币通论》。该书中说,“看不见的手”无法应对这种大萧条,应使用“看得见的手”,就是政府要强力干预经济,发行国债向民众借钱,大搞基建来解决就业问题,重新点燃经济的发动机。他甚至提出“挖坑理论”:雇人挖坑,再雇人把坑填上,创造就业机会。雇人挖坑需要铁锹,铁锹生产企业开工,钢铁企业也开张,工人得到工资可以购买食品,于是食品企业也恢复生产,经济又开始良性循环。

凯恩斯认为,经济大萧条时,民众由于信心不足而不敢消费,靠市场自身无法创造足够需求,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发行国债来启动某个环节,从而刺激、带动整个经济有效运转起来。后来,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英国经济真的开始复苏,于是美国也依葫芦画瓢,采用宏观调控,修建大量基础设施,于是经济迅速恢复,再次从衰退中站起来。各国政府尝到甜头后,开始争先恐后地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凯恩斯的理论使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从微观转向宏观,创造了宏观经济学这门 学科。

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提高石油价格。石油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和“血液”,油价上涨必然带动物价飙升和货币贬值,然而,当各国政府再一次轻车熟路地使用“看得见的手”进行刺激时,不但经济毫无起色,通货膨胀反而更厉害了。经济增长停滞并发生通货膨胀的现象简称“滞胀”,于是古典经济学派又开始活跃,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弗里德曼货币主义派。他们的观点是,货币总量要与经济总量对应匹配,政府必须控制住货币供给量,凯恩斯的赤字财政必然导致通货 膨胀。

经济学流派虽然层出不穷,其实本质上也就分为两派:一是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重视“看不见的手”;二是凯恩斯主义,重视“看得见的手”。接下来我们用“看得见的手”来进行简单的模型分析。模型分成两方面:个人和企业。个人在企业打工,赚钱购买产品,企业回款后才能继续生产。如果宏观经济要达到平衡,那么个人的钱必须全部用来购买企业的产品,这显然不现实。

人总有生老病死,为了以防万一,个人会将部分资金存入银行,这就是储蓄;企业扩大经营需要资金,找银行贷款,就是投资。若储蓄小于投资,则民众都去消费产品,导致产品供不应求,价格越来越高,这就是通货膨胀——钱越来越不值钱;若储蓄大于投资,则产品积压,只能降价,这就是通货紧缩——钱越来越值钱。宏观经济平衡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储蓄等于投资。

所以,储蓄对于国家宏观经济而言十分重要。从国家宏观层面来讲,是需要个人进行储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