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我国储蓄方式的发展与历史变迁

我国储蓄方式的发展与历史变迁

【摘要】: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储蓄”一说。不过,那时的储蓄是指积存谷物、牲畜之类的实物,有别于今天的储蓄金钱,但都是积贮备用,意义是相同的。到了唐代,经济空前繁荣,大都市里出现了商人开办的“柜坊”,这是我国最早的专门办理储蓄的机构。这些机构接受存款,并有定期储蓄和活期储蓄之分,同时,付给储户一定的利息。现代银行兴起后,储蓄仍为其主要业务之一。

储蓄小故事:古人是怎么储蓄的?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储蓄”一说。桓宽的《盐铁论·力耕》载:“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

不过,那时的储蓄是指积存谷物、牲畜之类的实物,有别于今天的储蓄金钱,但都是积贮备用,意义是相同的。

到了西汉,储蓄也逐渐由实物转为金银和钱币。中国古代大多数时候通行的是方孔圆钱。先民们为储存之便,用陶制成罐形或匣形的器具,顶端开一条能放进铜钱的狭口,有零散铜钱即投入其中;有的腹部还开有一小眼,供插系绳子用,悬吊于梁上。装钱只有入口,没有出口。钱装满后,将其敲碎取之。“满则扑之”,故名“扑满”。

“扑满”是古代妇女和孩子们喜爱的储蓄方式,另一种储蓄方式叫“窖藏”,就是将金银或钱币放在坛罐内,封好后埋在地下或墙壁夹缝等隐蔽之处。

到了唐代,经济空前繁荣,大都市里出现了商人开办的“柜坊”,这是我国最早的专门办理储蓄的机构。“柜坊”代客保管金钱和财物,收取手续费,客户需要时可凭券或约好的信物支领。宋、元后,“柜坊”渐渐演变为“钱庄”,储蓄业务日益扩大,发展到明、清时,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

大商人为了筹集资金,纷纷在各大城市设立了“票号”“钱庄”“银号”之类的信用机构。这些机构接受存款,并有定期储蓄和活期储蓄之分,同时,付给储户一定的利息上海的“钱庄”直到1952年年底才合并为公私合营的银行

商业性的银行最早出现于欧洲。世界上第一家银行创立于意大利威尼斯。随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德国的汉堡、英国的伦敦等地也相继设立了银行。光绪年间,我国开设了第一家商业性质的银行,名为“中国通商银行”。1908年,它改名为“大清银行”,成为我国第一家国家银行。现代银行兴起后,储蓄仍为其主要业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