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国同盟代表团同意签订不强行兼并领土和不赔款的和约

四国同盟代表团同意签订不强行兼并领土和不赔款的和约

【摘要】:12月25日,奥匈外交大臣切尔宁以四国同盟代表团的名义,在会上发表了关于谈判原则的声明:四国同盟代表团准备同意苏维埃代表团提出的基本原则,准备“立即签订不强行兼并领土和不赔款”的普遍和约,并表示他们“郑重声明决定立即按上述对交战各国公平合理的条件签订停止这场战争的和约条款”。谈判中,苏俄方面提出缔结不割地、不赔款和保证民族自决的全面的和约。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内建设百废待兴,工作千头万绪,急需一个结束对外战争的和平环境。因此,苏维埃政府根据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决定退出战争,向各交战国提出停战谈判。

11月7日晚上,列宁签署给俄军最高司令杜鹤宁将军的电报稿,命令他立即向交战国军队司令部提出举行停战谈判的建议,令其随时向人民委员会报告谈判的进行情况。但杜鹤宁领导的司令部却消极怠工。

1917年11月8日,苏维埃政府向英、法等协约国提出“停止世界战争,就缔结公正的民主的和约进行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的要求。11月10日,又向德国及其盟国发表了同样内容的声明。

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旧政府的军队都在杜鹤宁的指挥之下,许多由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领导的军队组织都有反苏维埃政权的情绪,如果他们与正在向彼得格勒进军的克伦斯基配合的话,肯定会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在这危险时刻,许多革命者,包括一些高层领导人都感到束手无策,为革命政权能否生存下去担心。但列宁却镇定自若,十分自信。11日午夜,列宁同斯大林和陆海军人民委员会成员克雷连柯一起来到彼得格勒军区司令部,用直达电报同杜鹤宁对话,质问他为什么拖延停战谈判。杜鹤宁态度强硬。鉴于杜鹤宁拒不执行苏维埃工农政府的命令,列宁当机立断,在直达电报机上向杜鹤宁宣布,解除他最高司令职务,任命克雷连柯为最高总司令。次日凌晨,列宁同斯大林和克雷连柯一起驱车前往陆海军电台,列宁通过无线电广播,号召士兵和水兵担负起停止战争、争取和平和维持秩序的使命,要求前线各团立即推选代表同敌军进行停战谈判,并及时报告谈判的结果,不让杜鹤宁等人逃避以后的法庭审判。

事态进一步发展的进程完全证实了列宁采取这一步骤的正确性,绝大部分士兵和群众支持苏维埃政权。11月下旬,德军总司令表示同意开始和平谈判。苏维埃政府立即征询协约国的意见,但协约国没有答复。于是苏维埃政府决定单独同同盟国谈判。反革命的司令部于11月20日被革命部队所占领,杜鹤宁被起义的士兵打死。俄国军队的大部分师团、军团和士兵都同意同德国军队进行谈判并签订停战协定。

拿下杜鹤宁的统帅部之后,列宁立即拟订了前线军队的下一步行动计划,他建议克雷连柯开始准备旧军队的复员工作,把枪支、弹药、军服和粮食等储备物资逐步撤到大后方,留给未来新组建的军队使用。11月24日,列宁找克雷连柯和阿·阿·越飞谈话,就同德军统帅部进行停战谈判问题做了详细指示,主要原则是不割地、不赔款。12月3日,列宁任命越飞为代表团团长,卡拉汗、加米涅夫、索柯里柯尼柯夫、姆斯提斯拉夫斯基等人为代表团成员,前往德军司令部所在地布列斯特谈判。12月15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规定停止军事行动,不调动军队,在1918年1月1日前实现停战。

12月22日,和约谈判会议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正式开始。率领苏俄代表团的首席代表是越飞,代表团成员有加米涅夫、波克罗夫斯基、卡拉汉等。四国同盟方面参加会谈的是:德国外交大臣屈尔曼,最高统帅部代表、东线参谋长霍夫曼将军,奥匈帝国外交大臣切尔宁,保加利亚司法部部长波波夫,土耳其宰相泰拉特帕夏。

苏维埃代表团根据《和平法令》和列宁的指示精神,一开始就宣读了作为和平谈判基础的六点声明:(1)双方放弃强制合并战争期间侵占的领土,并从那里撤出占领军;(2)完全恢复各国人民在战争过程中所丧失的政治独立;(3)保证战前未获政治独立的民族享有自治权;(4)用立法形式规定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独立和行政自治;(5)放弃向别国追偿赔款和“战费”;(6)根据第(1)、(2)、(3)、(4)点所叙述的原则,给予殖民地以自主和政治独立。苏俄方面提出的上述原则是明确而又具体的,反对或拒绝这些原则意味着将在全世界面前暴露他们的侵略阴谋,因此德方不得不表面上同意这些原则。

12月25日,奥匈外交大臣切尔宁以四国同盟代表团的名义,在会上发表了关于谈判原则的声明:四国同盟代表团准备同意苏维埃代表团提出的基本原则,准备“立即签订不强行兼并领土和不赔款”的普遍和约,并表示他们“郑重声明决定立即按上述对交战各国公平合理的条件签订停止这场战争的和约条款”。然而,德方提出两个附加条件:一是“只有各参战强国无一例外地和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在规定的时间内严格履行涉及各国的共同条款时,俄国代表团的建议才能实现”。这就是说,德方接受和同意这些原则,要以协约国也承认这些原则为条件。二是提出俄国战俘的生活费用问题,实际上是向俄方索取赔款。谈判进行了几天,未能取得进展。12月28日,会议宣布休会10天,以便促使其他交战国有可能前来参加和谈。

休会期间,德国的军界和政界对是否继续进行和谈的问题发生激烈争吵。结果军方中持强硬立场的兴登堡和鲁道夫等人占了上风,右翼政界人物也乘机推波助澜,军国主义论调甚嚣尘上。于是德方代表团决定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

和谈继续进行。1918年1月9日,据列宁指示,苏俄代表团改由外交人民委员托洛茨基任首席谈判代表。谈判中,苏俄方面提出缔结不割地、不赔款和保证民族自决的全面的和约。屈尔曼代表中欧四国同盟发言,他以协约国拒绝参加和约为借口,拒绝苏俄提出的以普遍和约的建议为基础继续进行谈判,宣称只能谈俄国是否媾和的问题。德方提出要以乌克兰独立以及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白俄罗斯的一部分脱离俄国作为和约条件,否则的话,德方随时可能提出最后通牒,恢复战争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苏俄面临着一个进退两难的抉择:要么接受一个条件十分苛刻的和约,要么继续与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进行战争。列宁清醒地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认为可以立即缔结和约。列宁认为,俄国的国民经济已完全遭到破坏,由于长期战争而疲惫不堪的旧军队无法抵挡德国人的进攻,而工人和农民群众又缺乏进行革命战争的必要的热情。西方一些国家虽然爆发了罢工浪潮,但尚未到爆发革命的地步。如果继续战争,必将葬送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需要有一个和平喘息的时机,以便建立一支新的军队。可是,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有相当多的人沉醉于刚刚取得革命胜利的气氛中,以盲目的热情对待严酷的现实,他们鼓吹革命战争,反对立即缔结和约。1月10日,党的彼得格勒委员会通过的决议声称,该委员会毫无保留地否定与德国帝国主义签订和约的可能性。同日,党的莫斯科区域局也通过一项决议,要求立即停止对德和谈,并切断同世界上一切被称作“强盗”的国家的外交联系,号召俄国无产阶级为国际社会主义思想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神圣的战争。彼得格勒是当时苏维埃国家的首都,而莫斯科区域局领导着莫斯科市和13个中央工业区域的党组织,这两个党组织在党内的地位和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鉴于德方已经明确提出和约的条款,党内又出现严重的意见分歧,列宁打电报给托洛茨基,要他暂停谈判,回彼得格勒商谈。于是,自1月20日起,和谈再次休会10天。

1月21日,党中央召开会议讨论布列斯特的和平谈判问题。列宁在会上宣读了他起草的《关于立刻缔结单独的割地和约问题的提纲》。他指出:“现在俄国社会主义政府面临着一个必须立即解决的问题:是立刻接受这个割地和约呢,还是马上进行革命战争。在这个问题上,实际上不可能作任何中间路线的决定。”“我们缔结单独和约,就能在目前可能的最大程度上摆脱两个彼此敌对的帝国主义集团,利用它们互相之间的敌视和战争——这种敌视和战争阻碍它们勾结起来反对我们,取得一定时期的行动自由,来继续进行和巩固社会主义革命”,如果继续战争,必然的军事失败将迫使苏俄接受更加苛刻的和约,甚至使苏维埃政权失败。托洛茨基提出了“不战不和”的方案,即“宣布结束战争状态,让士兵复员回家,但拒绝签订和约”。奥新斯基代表一个自称“左派共产主义者”的集团(其核心人物是布哈林、布勃诺夫、洛莫夫、奥新斯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皮达可夫、拉狄克等)强烈反对列宁的提纲,提议中断与德国的和平谈判,坚决主张向德国宣布革命战争。经过争论,会议对上述三种意见付诸表决,结果是,32票拥护革命战争的观点,16票支持托洛茨基的“不战不和”方案,只有15票赞成列宁的提纲。

1月24日,党中央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讨论对德和谈问题。列宁重申立刻缔结单独的割地和约的主张:“我们现在不得不缔结的和约无疑是一个屈辱的和约,但是如果开始战争,我们的政府将会被消灭,而和约将由其他政府来缔结……要知道,德国还只是孕育着革命,而在我们这里,一个十分健康婴儿——社会主义共和国已经诞生了。如果开始战争,我们就要毁了这个婴儿。”斯大林支持列宁的立场,他认为现在西方没有革命运动,只有潜在的可能性,而潜在的可能性我们是无法估计的。阿尔乔姆等人也支持列宁的观点。托洛茨基重申他的“不战不和”的主张。他指出,进行革命战争是不现实的,把俄国的全部力量变成军事力量是空想。旧军队必须遣散,但遣散军队并不是签订和约;谈判拖延不下去,那就停止谈判,但声明我们也不打下去,这样,“在道德方面,我们在全世界面前是纯洁的”。在他看来,他的方案会促使德国的革命危机尖锐化,推动德国无产阶级起来反对德国政府,那时德国军队要发动就会难上加难。因此,他把停止战争、拒绝签订和约和复员军队看作是国际主义的政治示威。他认为还可以再次采取拖延谈判的策略,维持不战不和的局面。乌里茨基支持托洛茨基的主张,认为托洛茨基的整个政策就是政治示威,这个政策会给德国的进攻打开道路,那时革命战争便会开始。布哈林在发言中拥护托洛茨基的立场,反对列宁的立场。他说必须从国际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社会主义共和国,若是签订了和约,保持住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却会失掉国际革命运动的良机。洛莫夫在会上反驳了列宁的观点,他说,我们想为了保住婴儿(社会主义共和国)而放弃战争,然而,或许正是我们被扼杀,才能发动起西方的革命,而如果签订和约,就意味着向德国帝国主义投降。捷尔任斯基也认为签订和约就是投降,他甚至指责列宁干着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在十月期间所干的事情(泄露武装起义计划)。为了避免党内斗争的激化,中央全会决定暂时不在党内广泛讨论这个问题。列宁坚持认为,一旦德方发出最后通牒,就应该立即满足德方提出的条件,签订和约,因此,当1月27日托洛茨基率领苏俄和谈代表团再次前往布列斯特的时候,列宁和托洛茨基约定:德国人不下最后通牒,我们就一直坚持下去,等他们下了最后通牒才让步。

斗争在两方面同时进行。一方面托洛茨基前往布列斯特和德方重开谈判,另一方面党内外争论在继续着。1月28日,党中央委员会、人民委员会、全俄中央执委会和莫斯科区域局内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布哈林等人联名向党中央递交了一份声明,表示不赞成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决议,要求在一星期内召开党的(非常)代表会议,讨论缔结和约问题,并说如果中央拒绝这一要求,他们就将辞职。以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为首的党的乌拉尔区域局以及党的彼得格勒委员会也发表了类似的声明。这个举动是“左派共产主义者”企图把革命战争路线强加于党的一个重要步骤。根据党章的规定,党的代表会议的代表由党的地方组织派定,而不是民主选举产生的。这样,“左派共产主义者”控制着莫斯科、彼得格勒、乌拉尔等重要地方的党组织,加上他们在中央委员会中的成员,因此他们很可能在党的代表会议上取胜。

2月1日,党的中央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列宁、斯维尔德洛夫、季诺维也夫、斯大林、乌里茨基、索柯里尼科夫等多数人反对召开代表会议,因为代表会议对中央委员会没有约束力,他们主张召开代表大会来讨论和审议这个问题,以便使党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明确而又一致的主张。布哈林、洛莫夫等人坚持召开代表会议的主张。会议决定于2月20日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列宁建议,在召开代表大会以前,开一次中央委员会与各种意见代表人物的协商会议,以便达成协议,这个建议被一致通过。2月3日,上述协商会议召开,由于出席会议的17人中有11人是“左派共产主义者”,鼓吹革命战争的论调占据了上风。

1月30日和谈恢复,双方立场差距甚大,会谈时断时续。2月9日,德国外交部长屈尔曼向苏俄提出最后通牒,要求立即签署由德方提出的和约。2月10日晚,托洛茨基公然违反列宁十分明确的指示,擅自以苏俄代表团的名义向同盟国联合代表声明:苏俄宣布停止战争,复员军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德方向托洛茨基提出了严重警告:如果拒绝缔结和约,战争就要恢复。托洛茨基认为这是恫吓,不予理睬,率代表团离开了布列斯特。

同一天,托洛茨基未通过党中央和人民委员会,就给俄军最高统帅部发去电报,要求2月10日深夜发布同德国及其盟国结束战争状态并复员军队的命令。2月11日凌晨,最高总司令克雷连柯发布命令,命令各战线停止军事行动并着手复员军队。当天,列宁打电报给最高统帅部,命令用一切办法“撤销今天拍出的关于和约和各条战线普遍复员军队的电报”,以消除认为和约已签订的误解。

和谈破裂后,德国最高统帅部要求给苏俄和布尔什维克以致命打击。2月16日,德军统帅部正式通知苏俄,停止休战状态。2月18日,德军共出动47个步兵师和5个半骑兵师,向苏俄发动了全线进攻。

列宁得知德军发动全线进攻后,于18日上午主持中央委员会会议,有13人出席。会上,列宁提出立即恢复和谈,连一个小时也不能拖延。但大多数人仍反对列宁的意见,以7票对6票否决了列宁的意见。

晚上,中央委员会继续开会,大家依旧争论不休。列宁十分着急,他批评反对和约的人“把战争当成儿戏,把革命断送给德国人。历史将会告诉人们,是你们断送了革命。我们早就可以签订对革命毫无威胁的和约”。会议经过一番争论后,就“是否应当马上向德国政府建议立即缔结和约”一案进行表决,列宁、斯米尔加、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索柯里尼科夫、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等7票赞成,乌里茨基、越飞、洛莫夫、布哈林、克列斯廷斯基等5票反对(捷尔任斯基附议),斯塔索娃1票弃权。会议委托列宁和托洛茨基草拟抗议德国政府破坏停战协定并同意签订和约的电文,派斯维尔德洛夫把这次会议的决定通知左派社会革命党。

2月19日清晨,列宁主持人民委员会紧急会议。会议通过了给德国政府发去同意签订和约的电文。该电文由列宁签署后,早晨即通过无线电向德国政府发出。当晚10时,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布尔什维克党团和左派社会革命党党团召开联席会议,列宁在会上说明缔结割地和约的必要性,并答复质询。列宁说,对俄国来说没有别的出路,必须立即签订和约,因为德军投入大批兵力并发动全线进攻,我们没有能力抵抗。而缔结和约以后,党和苏维埃政府就能处理国内事务,深入社会主义革命,完成社会改革,从而尽快地在俄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2月19日,苏维埃政府向德国政府广播,同意按德方要求签订和约。但德方一面“轻蔑地教训”俄国人不应该通过广播而应该按正式规格制定公函递交德国,一面继续发动进攻。德军于几日之内便占领了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并直逼彼得格勒。形势十分危险。2月21日,苏维埃政府发表了由列宁起草的告人民书《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列宁在告人民书中提出下列措施:(1)全国所有一切人力、物力都用于革命防卫事业。(2)责成各级苏维埃和革命组织要战到最后一滴血,保卫每一个阵地。(3)所有铁路组织及与之有关的苏维埃,必须全力阻挠敌人利用交通工具;在退却时必须破坏道路,炸毁铁路建筑物;全部车辆,包括车厢和机车,立即开往东北内地去。(4)凡有落入敌方危险的一切存粮和一般食物以及一切贵重财物,应当无条件地加以销毁;责成各地苏维埃对此加以监视,并且由各苏维埃主席亲自负责。(5)彼得格勒、基辅以及沿新战线所有一切城乡的工人农民,都应当组织挖壕营,由军事专家指挥挖掘战壕。(6)资产阶级中凡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应编入挖壕营,受赤卫队员的监视,违者枪毙。(7)一切反对革命的国防事业,以及想利用帝国主义匪军的侵略来推翻苏维埃政府的出版机关,一律封闭,这些机关中凡有劳动能力的编辑和工作人员去参加挖战壕以及其他国防工作。(8)所有敌方奸细、投机商人、暴徒、流氓、反革命煽动者、德国间谍,一律就地枪决。

2月21日,列宁采取了一个重大的举措,在《真理报》上发表他写的《论革命空谈》一文,第一次向全党全国公开了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内部围绕和约问题的严重分歧,揭露和批判了“左派共产主义者”的错误。在文章中,列宁提出,形势已万分危急,凡是注重事实、不尚空谈的人都会支持缔结和约。在此之前,在和约问题上的争论还只是在党内进行。从这一天起,《真理报》几乎天天刊登有关同德国缔结和约问题的争论文章。在此期间,列宁发表的有关这方面的文章计有:《论革命空谈》(21日),《论疥疮》(22日),《和平还是战争?》(23日),《不幸的和约》,《关于立刻签订单独的割地的和约问题的提纲》(24日),《沉痛的但是必要的教训》(25日),《奇谈与怪论》(28日),《脚踏实地》(3月1日),《严重的教训与严重的责任》(3月6日),等等。这些文章,在统一全党对签订和约问题的认识和清算“左派共产主义者”的错误方面,起了良好的作用。

列宁1918年2月21日为人民委员会起草的法令《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

整装待发的苏俄红军战士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战斗号令唤起了广大人民群众保家卫国的激情。斯莫尔尼宫彻夜灯火通明,人民委员会成立防卫委员会,群众踊跃参加新组建的革命红军,到列宁工作室汇报工作和谈话的人络绎不绝。2月23日,红军成功地扼制住了德军对彼得格勒的进攻(后来苏维埃把2月23日定为红军的诞生日)。

2月22日,中央委员会以6票对5票通过决议,认为可以利用一切手段装备军队,决定从协约国英国和法国购买武器和粮食,抵抗德国的进攻。布哈林等人想不通,认为不应该从英法帝国主义那里获得马铃薯和武器,要求退出党中央委员会和《真理报》编辑部。为此列宁写了《论疥疮》一文,批评了布哈林等人的错误,指出任何一个健康的人都会说:为了抢劫而向强盗购买武器是卑鄙龌龊的行为,但是为了同暴徒进行正义的斗争而向这个强盗购买武器则是完全合理的事情。只有那些“念书”的、只学会矫揉造作的千金小姐和公子哥儿才会认为这种事情有不干净的地方。

2月23日上午10时30分,苏维埃政府收到德国发来的对2月19日电报的答复,这是一个最后通牒。其中包含的新的媾和条件比两周前提出的更加苛刻,德国政府断然要求俄军立即撤出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芬兰和乌克兰,把安纳托利亚地区归还土耳其,同乌克兰中央拉达缔结条约,等等,并限苏维埃政府48小时内接受所有条款,派全权代表赴布列斯特于三日内签署和约。

当天,党中央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是否接受德方提出的新的媾和条件的问题。这是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中央全会。鉴于当前形势十分严峻而又紧迫,列宁表现出十分焦急的心情,先后作了8次发言。在第一次发言中,他要求立即抛弃空谈革命的政策:我们没有军队,无法进行革命战争,只能接受德方提出的条件,立即缔结和约。他声明,如果现在还继续采取这种空谈革命的政策,自己就要退出政府和党中央委员会。在第二次发言时,列宁补充说,他提出“最后通牒”,是出于“万不得已”。托洛茨基继续鼓吹“不战不和”的主张,他说:如果党内意见一致的话,进行革命战争未尝不可,但在党内出现严重意见分歧的情况下,就不足以有效地组织防御,进行战争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签订和约,然而从国际主义的角度来看,这将是一种损失,它会导致在无产阶级先进分子中失去支柱。捷尔任斯基同意托洛茨基的观点,他说,如果党很坚强,足以经得起瓦解,经得起列宁的辞职,那就可以通过进行革命战争的决议,但现在不可能。布哈林、洛莫夫顽固地坚持自己的原有立场。洛莫夫甚至声称:“如果列宁以辞职相威胁,用不着害怕,应当撇开弗·伊(列宁),我们来掌握,应当走上前线,尽一切可能去做。”斯大林在这次会上表现得有些动摇,他认为,可以不签字,但可以开始谈判。列宁当即批评斯大林的这种态度,他说:“斯大林说可以不签订和约,那是不对的。必须签字接受这些条件,如果你不签字接受这些条件,那三个星期之后,你就得在苏维埃政权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但斯大林很快承认了自己的过错,表决时投票赞成列宁的观点。斯维尔德洛夫、季诺维也夫、索柯里尼科夫等在发言中表示拥护列宁的观点。激烈的争论并未使各方的意见趋于一致,大家各持己见,最后列宁提议就下列问题进行表决:(1)是否立即接受德方提出的媾和条件。表决结果:列宁、斯塔索娃、季诺维也夫、斯维尔德洛夫、斯大林、索柯里尼科夫、斯米尔加等7票赞成,布勃诺夫、乌里茨基、布哈林、洛莫夫等4票反对,托洛茨基、克列斯廷斯基、捷尔任斯基、越飞等4票弃权(这个决议被通过,标志着列宁的正确主张在中央委员会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列宁的主张被称为“中央的路线”)。(2)是否立即做好革命战争的准备。表决结果:一致通过。(3)是否立即征询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苏维埃选民的意见。表决结果:11票赞成,4票弃权。

缔结和约的决议通过以后,一批“左派共产主义者”认为,德国人刚一进攻,就同意缔结和约,这是对国际资产阶级的投降,从而使国际无产阶级的事业受到打击,也必然使无产阶级在俄国国内丧失其领导作用。因此,他们提出要在党内开展反对党中央政策的宣传。为了不对党中央多数派通过的决议承担责任,他们声明辞去一切职务。在这一声明上签字的有洛莫夫、布哈林、布勃诺夫、斯米尔诺夫以及莫斯科区域局的一些负责党员。党中央拒绝他们的辞职声明,但认为在党的代表大会作出决议前有自由发表反对意见的权利。越飞、克列斯廷斯基、捷尔任斯基一方面批评中央委员会多数通过的决议不正确,另一方面也不同意布哈林等人的声明,认为在党内开展反对党中央政策的宣传会导致党的分裂。托洛茨基事后也声称,为避免分裂,他投了弃权票,以使支持列宁主张的票数超过半数。因此有人说托洛茨基投了“关键的一票”。

2月24日凌晨3时,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会议,讨论签订对德和约问题。列宁在会上作了报告,他指出,趁俄国软弱,德国侵略者把我们踩在脚下,提出了如此空前苛刻、屈辱和掠夺性的条件,但经过几年战争,我们的军队无论如何也不愿意作战了,我们已经没有力气,我们已经淹没在血泊中。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向大家隐瞒真理,不能不向大家说,我们除了接受这些条件,别无出路,别无选择。凌晨4时50分,会议以微弱多数通过了同德国签订和约的报告。

24日早上7时,苏俄政府向德国政府发出了同意签约的复电。

24日,在派遣代表团签约的人选问题遇到了麻烦。越飞坚持不再去布列斯特,说以前他跟德国人谈判时说过不同意签订和约,自己不愿“改口”。拉狄克个人愿意去参判,但有人反对他去。索柯里尼柯夫表示宁肯退出中央委员会也不去。托洛茨基、洛莫夫、乌里茨基、斯米尔诺夫、皮达可夫等人均声明,要辞去承担的党和苏维埃的负责职务,用意显然是怕承担签订和约的“历史责任”。最后经过做工作,决定由索柯里尼柯夫、彼得罗夫斯基、契切林和卡拉汉组成代表团,越飞为顾问。出发前,越飞向中央递交了一份声明,说:“我一开始就坚决反对……但鉴于中央委员会的断然决定,为了尽量保持党的统一,我不得不服从这一决定……但只作为顾问,不承担任何政治责任。”

反对签订和约的布哈林、拉狄克、皮达可夫、洛莫夫、乌里茨基、斯米尔诺夫、皮克罗夫斯基等人组成自称为“左派共产主义”的集团,认为与其缔结“丧权辱国”的和约,还不如让苏维埃政府灭亡好些,因为缔结和约就等于放弃自己的革命阵地,等于背叛革命事业。24日,布哈林控制的莫斯科区域局通过决议,表示不信任中央委员会,拒绝服从中央决定,认为“即使丧失目前完全流于形式的苏维埃,也是适当的”。

2月28日,列宁在《奇谈与怪论》中批评了布哈林的错误,“说苏维埃政权似乎只有形式上的意义,因而可以采取丧失苏维埃政权的策略,这种‘理论’的内容就是感到没有出路,就让苏维埃政权灭亡吧——在这种心情支配下才会写出这种怪诞的决议”。

关于签订对德和约问题的争论,很快就扩大到地方党组织。继莫斯科区域局后,莫斯科市委及郊区委员会、乌拉尔区域委员会以及哈尔科夫、顿巴斯党的积极分子工作者联席会议都相继通过决议,反对签订对德和约。但大部分地方党组织都拥护列宁的主张。

2月26日,列宁和斯维尔德洛夫联合写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在单独的割地的和约问题上的立场》一文以中央委员会组织局的名义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指出,在接受德国政府提出和约的条件的问题上,中央委员会内部的意见是不一致的。但是,决定既然已经被通过,就应该得到全党同志的支持。即将要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将要审查中央委员会的决定,但在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全体党员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保持党的统一,执行中央的决定。之所以要同意签订和约,是因为我们没有军队,我们无法进行有力的自卫;德军只需很少一部分力量,就能把我们打垮;德军只要切断主要铁路线,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就会发生饥荒,就会被占领;工农群众中的大多数反对战争,认为苏维埃是由他们选出来的,苏维埃政府也绝对不能进行战争,否则就是冒险;反对强大的帝国主义,对于破产的农民军队来说,明摆着死路一条。由于德军兵临城下,首都彼得格勒面临严重威胁,2月26日,人民委员会同意了列宁的提议,决定把首都迁到莫斯科。

与此同时,争论扩展到了党外。同布尔什维克党合作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也对签订和约采取强烈的反对态度。前线局势仍然严峻,德军不顾苏维埃政府已经接受条件的复电,继续进攻,抢占城池,雷维尔、纳尔瓦、基辅等地相继陷落敌手。

2月28日下午2时,索柯里尼科夫率领的代表团抵达布列斯特,对德方违反停战条款提出抗议,但德方谈判代表置之不理,说只有签字,和约方才生效。3月1日,和谈重新开始,德方代表罗森贝格声明,双方根本用不着任何辩论,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和约必须在三天内签署,否则德国方面将认为谈判破裂,因而将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有鉴于此,俄国代表团放弃了任何“在业已形成的条件下毫无益处”的讨论,声明愿意按德方的要求签订和约。3月3日,俄国为一方,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为一方,双方正式签订了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条约。

条约共14条主要条款和一些附件,十分苛刻,比上两次德方提出的条件要严苛得多,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条约规定:俄国同四国同盟之间停止战争状态,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的一部分划割出去;高加索的卡尔斯、阿尔达汉和巴统地区划归土耳其;承认芬兰和乌克兰为独立国家,红军撤离;俄军全面复员,包括刚刚组建的工农红军;海军军舰驶回俄国的海港,并在那里停泊到缔结普遍和约或者立即解除武装;俄国必须立即同反革命的乌克兰中央拉达缔结条约,并承认拉达同德国及同盟国签订的和约。作为和约补充协议的《俄德财政协定》(1918年8月27日正式签订)规定,俄国以各种形式向德国交付赔款60亿马克。这样,俄国总共丧失了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占区人口约5000万,占总人口的1/3,还有90%的煤矿、73%的铁矿、54%的工业、33%的铁路均在被占区。条约无疑是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沉重负担。条约签订后,列宁称之为“不幸的和约”。

《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列宁立即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主张,但党内斗争并未停息。自称“左派共产主义者”的布哈林等人继续进行频繁的活动,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继续攻击列宁和中央的决定。3月5日,布哈林在自己的派别报纸《共产主义者》上撰文,说列宁已在帝国主义面前“屈膝投降”;波克罗夫斯基则摆出一副要拼命的架势:“要打仗,就要现在打!"3月6日,布哈林、洛莫夫、乌里茨基、布勃诺夫四人在《共产主义者》上发表《左派共产主义者告全体党员书》,声明他们将辞去所担任的职务,措辞严厉地继续指责签订和约的政策。

为统一思想认识,转变工作重心,消除矛盾,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决定紧急召开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3月5日至8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紧急召开。列宁领导了大会的全部工作,先后作了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报告、修改党章和更改党的名称等报告,并参加了所有问题的讨论。出席这次大会的有46名有表决权的代表和58名有发言权的代表,代表着30万党员。相当多的一部分党组织由于大会召开得紧急没有来得及选派代表,被德军占领的一些地区也未能派代表。

列宁在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即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报告中,回顾了布尔什维克党“六大”以来的工作,分析了俄国革命的发展进程,阐明了十月革命迅速胜利的原因,论述了俄国革命工作重心的转移及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关于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列宁作了集中说明,严厉批评了“左派共产主义者”和托洛茨基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和做法。列宁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不同,它除了破旧和创业外,还有立新和守业,而不仅仅是建立起苏维埃政府就万事大吉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两大艰巨任务: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内部的组织任务,这就是组织计算工作,监督大企业,把全国经济变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和高效运转的大机器。要完成这个任务,显然不能像解决战争任务那样高喊“乌拉”胜利进军的方式,而要经过一个艰苦的、漫长的和顽强的斗争,才能解决。二是解决俄国面临的最大的历史课题——从民族革命转到世界革命,从一开始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就必定会遭到国际资产阶级的联合围攻和扼杀。俄国革命之所以如此顺利和迅速,是因为帝国主义的两大集团互相咬杀,两败俱伤,拼得你死我活,暂时顾不上俄国革命,俄国革命碰上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幸运时机。目前,俄国是一个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小农国家,群众已极度疲惫。在敌我力量悬殊,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没有得到巩固的客观条件下,玩弄空话和讲漂亮的套话是最大的危险,必须正视现实,善于退却,缔结和约,以便以“空间”换“时间”,把不得已的“媾和”变为养精蓄锐、积聚力量的手段,抓住喘息时机,哪怕是一小时也好,以便赢得最后的胜利。列宁要求每一个严肃的革命者都不要夸夸其谈,而要学会在新的道路上,即在签订了空前屈辱条约的情况下工作,组织起来,加强纪律,学习军事,整顿秩序,积极生产,迎接新的战斗。

会上,布哈林、乌里茨基、布勃诺夫、梁赞诺夫、拉狄克等人先后老调重弹,反对列宁的报告,攻击《布列斯特和约》。他们认为,签订和约是对革命事业的“叛卖”,“迁就”了敌人,是革命的大“退却”,其危害在于使无产阶级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削弱了“革命意志”,是用对内对外“全线投降”的惨重代价换取了无济于事的“喘息”。列宁用十分幽默而又辛辣的话回敬了布哈林。他说,对布哈林的废话真是不值得枉费口舌,若不是签了和约,布哈林也就没有机会和可能在党的代表大会“捣乱”和大喊“不是”了,我们和布哈林仍同在一个党内证明,用不着隐瞒什么,应该谈论实际,真理一定胜利。

大会经过表决,以30票对12票(4票弃权)通过了列宁的关于《布列斯特和约》问题的决议。布哈林等人声明退出中央委员会。列宁建议代表大会不要发表这个声明,他说以前中央委员会讨论签订和约时,他也曾处于少数地位,他要求不同意见的同志可以为自己的观点申辩,以“自己的抗议”,“而不是以退出中央委员会的行动来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希望动辄退出中央委员会的风气不要再流行。

代表大会还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关于把党的名称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改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决议,选举了以列宁为首的七人委员会,负责制定新党纲。

“七大”后,党和政府机关开始迁移,1918年3月11日,以列宁为首的党中央和人民委员会迁往莫斯科。莫斯科开始成为苏维埃俄国的首都。

3月11日,列宁到达莫斯科的当天,写了《当前的任务》一文,第二天刊登在《全俄中央委员会消息报》上。列宁怀着复杂的心情把自己所喜欢的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谁在俄罗斯能过上好日子》中的诗句作为这篇文章的题词:

列宁《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决议》

俄罗斯母亲啊!

你又贫穷又富饶,

你又强大又软弱。

列宁《关于更改党的名称和修改党纲的决议》

在文章中列宁以对祖国的无限热情谈到,无论如何要使俄罗斯不再是又贫穷又软弱。但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要有勇气来正视赤裸裸的、令人沉痛的真相”,既不悲观失望,也不硬充好汉而欺骗自己。要有勇气充分地、彻底地认清我们所陷入的遭受失败、分割和屈辱的“深渊”,认识愈清楚,意志就愈刚强。在困境和痛苦中,要坚决抛掉一切颓丧情绪和一切空谈,要咬紧牙关,聚集自己的一切力量,绷紧每一根神经,紧张每一块肌肉,加强纪律性,增强组织性,踏踏实实地用一块块砖瓦去奠定社会主义大厦的稳固基础,把俄罗斯建成一个真正又强大又富饶的国家。

文章发表后,对于澄清部分群众在和约签订后思想混乱和悲观失望情绪,对于群众在大转折的关头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明确任务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为使《布列斯特和约》得到最终的正式批准,1918年3月14日至16日,全俄苏维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围绕是否批准和约问题的辩论仍然十分激烈。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批准和约的报告,契切林向大会报告了和约的内容。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等其他党派反对批准和约,“左派共产主义者”也随声附和。左派社会党人卡姆柯夫攻击布尔什维克是“德帝国主义的走狗”,是“自杀”,并责问道:“我们在战场上作出牺牲,难道就是签一个任人支配的屈辱和约吗?”列宁十分机智地做了回答:不管现在人们怎样骂我们,把右派、准右派、近右派、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立宪民主党人、孟什维克骂我们的话收集在一起并且印出来,即使有几百普特重,在我看来同继续“陷入战争的陷阱”、让革命归于失败比起来,的确是轻如鸿毛。

辩论结束后进行了投票表决,大会以784票赞成、261票反对、11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批准《布列斯特和约》的决议,列宁的正确主张终于获得了胜利。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宣布撤出在政府中所担任的部长职务,以示抗议。

《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使苏维埃俄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终于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争得了一段恢复整顿国民经济、建立红军、加强工农联盟的宝贵时间。列宁后来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布列斯特和约》的重大意义,在于我们能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第一次大规模地利用了帝国主义者之间的矛盾,使社会主义终于占了便宜”,与帝国主义者签订和约,“的确是同帝国主义的妥协,但这种妥协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恰恰是必要的,是以空间换时间”,“《布列斯特和约》的例子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现在我们处在两个敌人之间,如果不能战胜这两个敌人,那就应该想办法使他们互相打起来,因为鹬蚌相争,渔翁总会得到好处的。但是,一旦我们有力量打倒整个资本主义的时候,我们立刻就会抓住它的脖子”。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列宁的决策和论断的正确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于1918年11月13日宣布废除掠夺性的《布列斯特和约》,取消赔款,收回了被德国占领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