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硝烟中显示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硝烟中显示的结果

【摘要】:但突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乱了原定的工作日程。8月1日,列宁在白杜纳耶茨村得到德国对俄国宣战的消息。显而易见,列宁有被逮捕的危险。第二天,列宁应召来到新塔尔克州长官公署,在那里被捕,并于上午11时被送进地方监狱第5号牢房。列宁的案件因无起诉根据而结束,8月19日,列宁在新塔尔克获释,并获得许可,同意他携带全家乘火车从波罗宁经克拉科夫前往维也纳。

以前在波罗宁的两次逗留,使列宁深深喜欢上了那里的一草一木。他感到,无论是召集会议还是开展活动,波罗宁都要比克拉科夫方便。1914年5月9日,列宁一家和同志们一起正式移居塔特雷山脚下白杜纳耶茨这个熟悉的小山村。

为筹备党的“六大”,许多人从国内来到波罗宁,向列宁汇报工作。列宁一边听取汇报,一边适时地交代工作任务。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从春天开始一直顺利地进行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影响在国内外逐渐扩大,列宁和同志们计划于1914年8月召开党的“六大”。但突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乱了原定的工作日程。

列宁(1914年)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皇太子被刺杀事件为借口,对塞尔维亚宣战。三天后,德国接连向俄国和法国宣战,英国向德国宣战,战火迅速席卷了欧洲大地。后来,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也参战了,先后有几十个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

虽然很久以前就已闻到了“一战”硝烟的气味,但当战争爆发时,大家还是有点手足无措,列宁也感到很大震动。8月1日,列宁在白杜纳耶茨村得到德国对俄国宣战的消息。住在当地的布尔什维克都来到列宁住处,热烈而又严肃地讨论着眼下的时局。列宁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并初步谈了他对战争的看法:因为他们是居住在“敌国”领土上的俄国侨民,他们同国内的联系中断了,因此“无论如何要在战争条件下找到继续工作的新办法。必须经过在瑞士和瑞典的同志尽快同国内取得联系……无论如何要恢复同彼得堡的经常联系”“既然日本人在远东打的那场规模比较小的战争在群众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那么这场战争的情况就要严重得多。它距俄国至关重要的中心地已较近,这就不可能不导致革命”“对日战争以来,俄国的军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还是那些没有文化的军官,还是当时的将军,军备水平依然很低。尽管俄国士兵英勇顽强,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还是无能为力的”“战争将是持久的,双方都投入了很多战争资源和人力资源。资本家将迫使自己的政府把战争进行到一方完全衰竭为止”。

列宁以异常焦急的心情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及其有关方面的反应,尤其是交战国双方社会民主党对战争的态度。8月1日,列宁给在哥本哈根的科别茨基写信,请他随时报告情况,且无论如何要同彼得堡取得联系。

随着战火的蔓延,战争的狂热也在升温。沙皇政府密令西南战线司令,在俄军进入克拉科夫城时,必须立即逮捕列宁并押往彼得堡。当地的天主教教士卖力地煽动山民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战争的狂热性,并散步一些敌视俄国侨民的言论,山民们开始对“俄国佬”有了敌意和戒心。8月7日,一个农妇向宪兵当局报告:她发现了一起“惊人的事件”,一个俄国佬带着炸弹跑到山上,在那里写着什么,好像是绘制波罗宁的战备地图。8月7日,列宁被诬告从事间谍活动,波罗宁的一个宪兵上士带着那个农妇来到列宁别墅搜查。宪兵在柜子里翻找一气,找到一支没有装子弹的破旧的勃朗宁手枪,没收了几本看不懂的载有数字的关于土地问题的笔记,提了几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农妇困惑地坐在椅子上,宪兵上士指着装糨糊的小罐嘲笑她:这就是炸弹?然后对列宁全家人说,有人控告了列宁,本来应当把他逮捕起来,可是因为明天早晨反正还得把他带到新塔尔克州长官公署去,所以最好还是让他自己明天搭早晨6点钟的火车去。宪兵说完就走了。

显而易见,列宁有被逮捕的危险。在战时,政府当局找一个借口,是可以随便杀人的。于是,列宁到当时住在波罗宁的波兰社会民主党活动家加涅茨基那里去,把所发生的事情告诉他。加涅茨基立刻给加里西亚议会社会民主党代表、克拉科夫援助政治同盟主席齐·马雷克拍了电报。列宁则给克拉科夫的警察局拍了电报,要求向波罗宁和新塔尔克司令证实他是政治侨民。因为那里的警察局知道列宁是侨民。

第二天,列宁应召来到新塔尔克州长官公署,在那里被捕,并于上午11时被送进地方监狱第5号牢房。波罗宁宪兵上士给新塔尔克司令官的报告中这样写道:弗·乌里扬诺夫曾在白杜纳耶茨住过一段时间,在他家里曾与其他俄国公民举行过人数众多的会议。从宣布进行动员之后,居民中开始传播说,似乎他常去郊外的高地,在路上拍摄照片。根据侦察查明,这一切都不是事实,不过他持有的是法文身份证,却从彼得堡得到钱,同俄国人交往,这样就有可能向他们传递涉及奥地利国家的情报。

克鲁普斯卡娅在列宁被捕的当天,就去新塔尔克去看望列宁,从波罗宁到新塔尔克乘火车只要1小时。法庭允许克鲁普斯卡娅每天上午11时至12时与列宁会见。列宁在监狱中缜密地考虑布尔什维克党面对已经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所应有的任务和策略;同被关押的农民们交谈;就如何更正确地解决农民们的案子提出法律上的建议,为他们写申诉状、声明,等等。同狱的人都称列宁为“硬汉”。

新塔尔克监狱一角(左为1914年8月8日——19日关押列宁的牢房)

奥地利议会委员、社会民主党人维克多·阿德勒和赫·迪阿曼德于8月16日拜访奥匈帝国内务部,递交担保列宁的保证书。内务部长问阿德勒:“您是否确信列宁的确是俄国沙皇的敌人?”

阿德勒回答说:“阁下,这是肯定的。同您比较起来,他是沙皇更加不可调和的敌人。”

三天后,克拉科夫军事检察官打电报给新塔尔克州法庭说:“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应予立即释放!”并令列宁途经克拉科夫时到军团司令部报到。

列宁的案件因无起诉根据而结束,8月19日,列宁在新塔尔克获释,并获得许可,同意他携带全家乘火车从波罗宁经克拉科夫前往维也纳。9月3日,列宁全家使用阿德勒帮助弄到的帝国警察局签发的身份证,乘坐军邮列车前往瑞士,9月5日到达苏黎世,并从苏黎世前往伯尔尼。在党内朋友格·李·什克洛夫斯基的帮助下,列宁找到一个住处——伯尔尼多纳比尔路11号甲。

列宁一到伯尔尼,就到伯尔尼图书馆查阅资料。在伯尔尼两年的时间中,列宁写了20本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1914年12月,列宁写了《论大俄罗斯人的民族自豪感》。1915年,列宁先后写下了《论欧洲联邦口号》《机会主义和第二国际的破产》等文章。

列宁1914年8月7日发给克拉科夫警察局长的电报,抗议非法拘留

1916年4月,克鲁普斯卡娅害甲状腺病。根据大夫建议,列宁夫妇于5月底前往偏僻的山村泽伦堡休养。

《社会民主党人报》发表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

泽伦堡周围都是森林、高山,山顶上甚至还有积雪。在泽伦堡能够免费从伯尔尼或苏黎世的图书馆里借到书,只要给图书馆寄去一张写着地址和申请借书的明信片,两天后,便可以收到图书馆用硬纸包装寄来的书,并且在邮件上用细绳系着一张硬纸做的证签,证签的一面写着借书人的住址,另一面写着寄书的图书馆的馆址。这使住在最偏僻地方的人也能够从事研究工作。列宁赞扬瑞士的文化事业,他利用伯尔尼和苏黎世图书馆的书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偏僻安静的山村非常适于理论研究工作。5月下半月至6月上半月,列宁写了著名的长篇论文《第二国际的破产》,8月写了《社会主义与战争》那本小册子。另外,他在5月下半月至8月还写了十几篇论文。

10月初,泽伦堡已经下雪,列宁夫妇冷得受不了,他们才返回伯尔尼。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17年2月,列宁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革命宣传、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共写了几百篇文章,科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批判了当时的各种错误思潮和理论,有力地指导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和俄国国内革命运动。

一、批判沙文主义,阐明了对待战争的正确态度和立场

1914年9月5日,到达瑞士首都伯尔尼的当天,列宁会见了侨居当地的布尔什维克。9月6日至8日,在城外的森林中,列宁主持召开了布尔什维克伯尔尼小组会议,作了关于布尔什维克对待战争的态度问题的报告,列宁的报告提纲被通过。会后列宁把报告提纲派人送往国内各支部、国内中央委员会和党的杜马代表,获得了通过。得到这个消息后,列宁把这个报告提纲改写成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对待大战的宣言:《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

在文章中,列宁指出,“一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并批判了第二国际领袖们的沙文主义立场,提出了变现代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

1914年10月11日,普列汉诺夫在洛桑作演讲报告,列宁前往旁听。会上列宁作了反驳性发言,指出“一战”的爆发不是由于某种攻击而偶然发生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无产阶级不应忘记马克思提出的“工人无祖国”的名言。10月14日和15日,列宁又有针对性地作了《无产阶级和战争》《欧洲大战和欧洲的社会主义》的报告,进一步阐述了他对战争的看法。

1916年下半年到1917年初,列宁陆续写了《论“和平纲领”》《论“废除武装”的口号》和《资产阶级的和平主义》等文章,揭露和批判了社会和平主义的资产阶级本质,提出了战争、和平、无产阶级革命的统一观,并为国际无产阶级制定了唯一正确的策略路线,即利用帝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危机,发动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从而结束战争,实现持久和平。

二、帝国主义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新阶段,呈现出许多明显的特征。如何分析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成为当时各种“理论家”争论的一大焦点。早在1902年,英国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约翰·阿特金森·霍布森就写了一本《帝国主义》的著作,从小资产阶级的观点对帝国主义进行了庸俗批判,得出了改良主义的结论。1910年奥地利学者鲁道夫·希法亭写了《财政资本》(副标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对资本主义财政资本的新阶段做了研究。

刊载列宁《第二国际的破产》一文的《共产党人》杂志

1914年9月11日,第二国际的重要理论家、中派人物卡尔·考茨基在《帝国主义》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超帝国主义论”,以后又在《民族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家联盟》(1915年)和《两本用于重新学习的书》(1915年)等著作中进一步发挥了“超帝国主义论”。他认为,帝国主义只是金融资本所采取的与其经济本质并无必然联系的一种“政策”或“方法”。这种帝国主义武力政策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相反,正是资本主义经济本身受到帝国主义政策的严重威胁,所以“任何一个有远见的资本家都要向他的伙伴大声疾呼:全世界资本家联合起来!”。由此得出结论:“从纯粹经济的观点看来,资本主义不是不可能再经历一个新的阶段。”那时,联合起来的金融资本对世界的共同剥削,将代替各国金融资本之间的相互斗争,资本主义将步入一个新时代。

1915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右派人物亨利希·库诺在《党破产了吗》小册子里提出了一套机会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库诺认为“当代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绝不是最后的发展阶段……不过是前进了的、加强了资本主义”,它是通向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必然阶段。库诺把反对帝国主义、批判帝国主义的人笼统地称之为“帝国主义铲除论者”,认为直截了当地将帝国主义铲除是“荒谬”的,要采取改良主义的方法。

上述各种“帝国主义论”尽管不乏可取之处,但基本上都是错误的。显然有必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回答。

早在1905年,列宁便开始使用“帝国主义”概念,在《旅顺口的陷落》(1905年1月)一文中提出了“日本帝国主义”一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宁开始全面研究帝国主义问题。当时列宁流亡国外,但他克服了困难,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阅读了大量材料,并做了大量摘录。从1914年9月侨居瑞士后,列宁开始了对帝国主义问题的系统研究。据统计,他为此而参阅的俄、德、英、法等各国的书籍达148种,载于各种期刊的论文达232篇,涉及世界各国关于帝国主义时期的经济、技术、政治、外交、工人运动、殖民地问题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著作,从中做的摘录、纲要、札记和表格共20个笔记本,65万字,1939年曾以《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印成单行本出版。在列宁参考的文献中,霍布森的《帝国主义》、希法亭的《财政资本》对列宁启发很大。列宁认为霍布森“对帝国主义的基本政治经济特点,作了一个很好很详尽的说明”,认为希法亭对帝国主义“作了一个极有价值的分析”。

1916年1月,列宁开始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月底移居苏黎世继续写作,7月2日此书完成,并交孤帆出版社出版,1917年4月在彼得格勒用单行本刊印,书名简化为《帝国主义论》。

《帝国主义论》包括两篇序言(1917年4月26日和1920年7月6日),十章正文。在1917年4月26日的序言中,列宁交代了写作该书的目的和写作风格。列宁强调,他写这本书时,因考虑到沙皇政府的书报检查,所以极严格地限制自己只作纯理论性的、特别是经济上的分析,而且在表述关于政治问题时,十分谨慎,不得不用暗示的方法,甚至用一种“奴隶的”语言阐述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这个问题。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这个基本的经济问题,从而准确地“估计现在的战争和现在的政治”。在第一、二、三章《生产集中和垄断》《银行和银行的新作用》《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中,列宁主要论述金融资本的形成及其在国内的垄断。在第四、五、六章《资本输出》《资本家同盟瓜分世界》《大国瓜分世界》中,列宁主要论述金融资本的向外扩张及其在国际上的垄断。在第七、八、九、十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对帝国主义的批评》《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中,列宁主要从整体上说明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苏黎世中央图书馆。列宁1916-1917年曾在此从事写作和研究

《帝国主义论》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在理论上,它总结了《资本论》出版以后半个世纪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经济特征和基本矛盾,揭示了帝国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从而创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学说,标志着作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列宁主义正式形成,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新阶段。在实践上,《帝国主义论》创造性地解决了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一系列重大问题,用正确的理论武装了俄国和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为十月革命的到来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在阐述“帝国主义论”的同时,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为尼·布哈林的〈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一书写的序言》《机会主义与第二国际的破产》等文章中,列宁还对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等错误理论进行了批判和清算。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的提纲手稿

三、一国胜利论

帝国主义战争不仅削弱了帝国主义本身,而且造成了有利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形势。所以怎样正确地认识革命形势,并且因势利导去夺取胜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摆在各国马克思主义者面前的一个尖锐的问题。

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根本不承认革命形势的存在,把战前第二国际的口头禅“我们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奉为万古不变的金科玉律,硬说什么“政府从来没有像战争开始时那样强大,政党从来没有像战争开始时那样软弱”,大肆宣扬什么“革命的希望已成幻想”。他们总是避开巴塞尔宣言,闭口不谈这个宣言给各国党所规定的基本任务,反而攻击忠实执行巴塞尔宣言的革命左派是“死抱住幻想不放”。列宁在对考茨基之流进行批判的过程中,科学地论证了帝国主义时代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以及战争与革命的关系,“革命潜伏在战争中,并从战争中发展起来”。为了教育党和人民正确地认识革命形势,列宁在《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1916年7月)中提出了革命形势的三个主要特征:(1)统治阶级已经不能一成不变地维持其统治了。大战使统治阶级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这种危机给被压迫阶级的革命发动造成了一个爆破口。(2)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灾难异乎寻常地加剧,已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大战中,资本家获得了惊人的利润,人民却日益贫困,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化。(3)广大群众、包括最落后的群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并卷入政治运动。战争带来的灾难使原先忍气吞声受人压榨的群众,也已忍无可忍了,掀起了最广泛的反战、反饥饿、反政府的群众革命斗争,资产阶级政府极端孤立,大大削弱,出现了被推翻的危机。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列宁得出结论:革命形势在欧洲大多数国家中是存在的。但是,有了这种客观的革命形势,还必须加上革命的主观条件才能产生革命。这种革命主观条件,主要是革命阶级能够发动足以打倒旧政府的强大的革命群众运动。在这些革命力量中,最重要的就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发动革命。

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曾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至少是在欧洲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同时实现。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革命理论和共同胜利论的同时,提出了“一国胜利论”。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有一个发展过程。第一阶段,1915年,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1916年列宁又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在这个时期,列宁强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否是在俄国首先发生革命仍不明确,仍坚持俄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宁回国前夕仍强调:“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但是……俄国这个国家的农民性质能使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巨大的规模,并使我国革命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俄国无产阶级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胜利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但是能使“欧洲和美洲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易于进行决战”。列宁驳斥了一些社会民主党人关于社会变革是所有国家无产阶级统一行动的说法,他指出:“只有西欧和北美各先进国家才已成熟到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地步……幻想什么‘所有国家的无产者的统一行动’就是把社会主义推迟到……‘永无实现之日’。不是所有国家的无产者,而是少数达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阶段的国家的无产者,将用统一行动实现社会主义。”

第二阶段,二月革命后,列宁提出经济技术落后的俄国,可以在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首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走向社会主义,从而引发西方革命。1917年2月,列宁从国外回国,在车站欢迎会上喊出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万岁”的口号,并在《四月提纲》中提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列宁虽然认为俄国无产阶级可以在一国夺取政权,但同时认为没有欧洲革命,一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在围绕《布列斯特和约》的争论上,列宁指出:“从全世界历史范围来看,如果我国革命始终孤立无援,如果其他国家不发生革命,那么毫无疑问,我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是没有希望的。”“没有国际上世界革命的支持,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还在革命以前,以及在革命以后,我们都是这样想的:要么是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其他国家立刻爆发或至少很快爆发革命,要么是我们灭亡。”到1923年春,列宁把这一观点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码的真理”,尽管是个“痛苦的真理”。

第三阶段,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提出在欧洲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前,俄国一国的无产阶级政权能够生存下去,并能认真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写于1920年11月21日的《我国的国内外形势和党的任务》一文中,列宁指出:“我们总是明确地说:没有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这个胜利就不可能巩固;只有从国际的观点出发才能正确估价我们的革命。为了巩固取得的胜利,我们必须使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切国家或者至少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经过三年残酷而激烈的战争,我们看到,我们的预言在哪些方面没有得到证实,在哪些方面已经得到证实。我们没有能迅速而轻易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这方面的预言没有得到证实。当然,我们谁也没有想到,俄国抗击世界资本主义列强这样一场力量悬殊的斗争竟延续了三年之久。结果,无论这一方还是那一方面,无论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还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没有获得胜利,也没有遭到失败;其次,虽然我们的预言没有轻易地、迅速地、直接地实现,但是主要的一点我们办到了,就这方面说预言实现了,因为主要之点就在于:即使全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推迟爆发,无产阶级政权和苏维埃共和国也能够存在下去。所以在这方面应该说,共和国现在所处的国际形势,最好地最确切地证实了我们的一切估计和我们的整个政策都是正确的。”

总之,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革命理论,同样坚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国际性,坚持把俄国革命的命运同世界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否定“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认为落后的俄国无论是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是无产阶级革命,都必须得到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援。从这个意义上讲,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马克思的革命思想本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更加关注和强调西方发达国家的革命,列宁更加关注探索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革命。“共同胜利论”的根本精神也就是强调在世界历史的条件下无产阶级的国际性质,强调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并没有否定一国取得革命政权的胜利,并没有机械地强调死抠字眼的同时同地发生革命。“一国胜利论”是在世界革命理论指导下,强调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特别是俄国率先夺取政权后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需的发达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等必需条件的道路,是落后国家通向社会主义的一种可行的选择,这显然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发展。

四、哲学笔记

1914年7月至11月,列宁为撰写《卡尔·马克思》一文中的《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两节,阅读了大量的哲学著作,并作了不少笔记。1914年11月完成《卡尔·马克思》一文后,他继续进行哲学研究。一则因为大战爆发后,同国内的联系日益困难,实际的政治活动减少,加上借阅资料方便,可以集中精力从事理论活动;二则是在同普列汉诺夫、考茨基等社会沙文主义者论战中,普列汉诺夫等人常常用自称是现实生活中的“辩证法”来为其观点、立场辩解,实则是貌似辩证法的诡辩论和折中主义;三则是列宁也发现,像卢森堡等一些革命家之所以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犯错误或认识片面,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真正弄懂和把握唯物辩证法。另外,列宁在1913年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时,注意到了马克思始终没能实现的愿望:“把黑格尔所发现、但同时又加以神秘化的方法中所存在的合理的东西阐述一番,使一般人都能理解。”[8]为此,出于实际政治斗争的需要和理论建设的需要,列宁读了近万页的数十种哲学著作,来构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在阅读这些著作时,列宁作了许多带有注释和评论的摘录,并独立写了部分片断,共写满了8个笔记本,其中有著名的《谈谈辩证法问题》《辩证法的要素》等,后来这些笔记经过整理,成为列宁《哲学笔记》一书的主要部分。

哲学笔记所涉猎的问题十分广泛,包括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史、自然哲学等方面的问题,中心内容是唯物辩证法。笔记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摘要和短文,其中有列宁研读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黑格尔、拉萨尔、亚里士多德、诺埃尔的有关著作的摘要,如《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和《谈谈辩证法问题》。第二部分是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各种书籍、论文和书评的短篇札记,如对保尔森的《哲学引论》、普伦格的《马克思和黑格尔》、福尔克曼的《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原理》、费尔伏恩的《生物起源假说》、丹奈曼的《我们的世界图像是怎样构成的》、哈斯的《现代物理学中的希腊化时代精神》等著作的札记。第三部分是列宁在阅读普列汉诺夫、斯切克洛夫、狄慈根等人著作时所写的批注。

1914年9月——12月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第一册笔记的封面

《哲学笔记》是列宁继《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之后的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未能写成唯物辩证法的专著,许多精辟见解、新颖思想分散在各笔记中,还没有加工成完整的体系,不少新原理、新论点还没有得到详细阐发,但这部著作反映了列宁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进行的创造性探索,凝聚了列宁深邃的哲学智慧,成为后人深入研究唯物辩证法的宝贵的丰富的理论和思想宝库。同《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相比,《哲学笔记》在许多问题上都有重大发展和突破。

五、民族殖民地问题

重新瓜分殖民地是各资本主义列强进行“一战”的重要动力和原因,战争期间民族压迫和反压迫的斗争变得突出和尖锐起来,民族解放运动汹涌澎湃,武装起义和暴动不断。列宁认为,“一战”把殖民地民族卷进了世界历史和国际政治生活,他们不再仅仅充当别人发财的对象,他们参与决定世界革命命运的时期来临了。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处理民族殖民地问题,把民族运动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统一起来,就成为摆在各国社会主义者面前的一大问题。对此,在1915-1916年期间发生了一场广泛的国际性争论。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持社会沙文主义立场,认为列强兼并殖民地是进步的,可以促进被压迫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攻击民族自决权是一种“梦想”。以考茨基为首的中派抱着“骑墙”的态度耍两面派手法,一方面口头拥护民族自决权,另一方面又说殖民地对于帝国主义的作用“非常微小”,而对帝国主义来说,“殖民政策带来的耗费和损失大于所得”,每个民族要求“民族自治”就足够了,要求“国家独立”未免过分。以卢森堡、布哈林等人为首的左派也持错误的观点,认为在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国家已成为过时的理想,民族自决权是“不能实现”的政策,因为进行这种斗争会妨碍各个民族工人阶级的团结,会使无产阶级脱离社会主义革命。在这场国际范围的关于民族自决权问题的争论中,列宁写了《革命的无产阶级和民族自决权》(1915年10月)、《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1916年7月)、《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1916年7月)、《德国社会民主党和民族自决权》(1915年)等一系列重要著作,系统地、创造性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民族殖民地问题上的理论和纲领。

列宁认为,在帝国主义时代,不能用笼统的、千篇一律的空话来谈论民族自决权问题,而是必须首先区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应该积极参加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压迫民族的社会民主党人应该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直到完全承认他们的民族自决权。否则,奢谈“文明民族”和“野蛮民族”,鼓吹什么“建立各平等民族和平联盟”就是骗局。尽管压迫国家的工人阶级有一部分人可以分享资产阶级从被压迫民族工人那里掠夺来的超额利润的一点残羹剩饭,“在一定程度上参加了本国资产阶级掠夺被压迫民族工人和人民群众的勾当”,但无论是在思想上、精神上,还是在学校或实际生活中,总是处于狭隘观点、利己主义和各种诡计、欺骗的影响之中,因此必须对压迫民族国家的无产阶级进行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民族的反感不会很快消失,被压迫民族对压迫民族的仇恨暂时还会存在,这也是正常的。无产阶级也绝不会一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就变得洁白无瑕,保证不犯错误和没有缺点,可能犯各种错误,包括自私自利,企图骑在别人头上。因此,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不能强迫任何异族人民接受任何“替他们造福的办法”,要坚持平等的联合、自由的联合。

列宁充分肯定了民族殖民地解放运动的伟大意义,强调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共同斗争的思想,认为民族解放运动及争取民主的斗争是帮助反帝的真正力量即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登上舞台的一种“酵母”。

列宁对世界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作了科学的预见。他说,一切民族都将走上社会主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其具体的走法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列宁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说1904-1914年是列宁主义得到丰富和补充的话,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则是列宁思想得到升华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