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数学课学业评价的内容》改为《数学教学论-学业评价内容》

《数学课学业评价的内容》改为《数学教学论-学业评价内容》

【摘要】:因此,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也是学生学业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能力是通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体现出来的,所以对于数学能力的评价应是贯穿在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包括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程度、水平等方面的评价。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评价的内容局限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方面,对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凭成绩决定学生的优与差,决定升学的去向。目前这种单一的评价内容显然不能适应数学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与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新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由此,我们认为在学生学业评价内容上,不仅要关注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应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要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和积极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因此,我们在进行学生数学学业评价时,应从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数学能力的发展和对数学学习过程等方面去进行评价。

(一)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评价

对基础知识的评价包括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等方面,其核心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基本技能的评价包括对技能的认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技能的选择以及技能的熟练运用的评价,其核心是技能的选择与熟练运用。通过评价了解到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要求的新知识并能灵活应用;有关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是否能在学习中生成新问题。例如,对概念理解的评价,可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划分为几个递增的层次水平进行评价。首先学生达到能将实际问题与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联系的水平,然后能将概念的应用上升为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在不同数学分支中正确运用概念,能通过探究获得一些新的结论。另外,学生能否独立举出一定数量的用于说明问题的正例和反例,能否在分类上准确把握概念,能否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或对其做出直观表述,能否在归纳和类比中理解概念等都可作为评价的内容。又如,对学生解题技能的评价包括:解决数学问题的导向结构的合理性、完整性;使用技能技巧解决问题时的明确性和对其价值的理解;运算与推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分析题意,揭示问题的本质,抓住有用的信息等方面的内容。

无论是对基础知识的评价,还是对基本技能的评价,很重要的一点是评价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些知识或技能操作背后所隐含的数学意义。

(二)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

数学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学生数学能力,数学能力是与数学活动相适应,保证数学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并且在此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因此,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也是学生学业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能力是通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体现出来的,所以对于数学能力的评价应是贯穿在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包括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程度、水平等方面的评价。

对运算能力的评价:包括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算法则,是否能制定相应问题的算法并实现算法,是否会运用一定的计算工具等。

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评价:是否具备对几何图形认知的能力、对几何图形变换的能力和对数学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具有几何直观的能力。

对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评价:在日常的数学学习,尤其是数学探索与建模活动中,是否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否能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收集信息,联系相关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进而尝试解决问题;是否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既能独立思考,又能与他人很好地交流与合作;是否能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质疑、调整和完善;是否能将解决问题的方案与结果,用书面或口头等形式比较准确地表达并进行交流,根据问题的实际要求进行分析,讨论或应用。

对思维能力的评价,包括是否能掌握并运用有关逻辑规则的能力、是否能够掌握并运用各种数学思维的方法以及思维模式,能否运用各种创造性思维方法等。

此外,必须指出思维品质是数学能力的质的指标,要培养数学能力,必须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因而数学思维品质也是评价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重点从如下方面进行衡量:

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是否具备洞察事物本质及相互关系的能力,能否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并且组合各种性质、方法。

考察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思维活动的反应是否快捷、简缩。

考察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维反应是否灵活,是否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对问题的特征是否观察地全面、细致。

考察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是否能新颖地解决问题,创新程度如何。对于中学生来说,独创性不仅指创造性的结果,还指他们是否具备创造性的态度与意识。

考察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是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质疑,愿意自己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发现问题,不依靠现成的结论,愿意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知识发生过程;是否具有自我评价意识,能够比较准确地估计自己所解的数学问题,也善于对别人的解题错误给予纠正。

考察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是否能从事物整体特点看局部特点,能够注意产生数学结论的过程,是否既看到问题的结论,也看到问题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近年来,我国在研究对学生数学能力评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何使数学能力评价系统化、科学化,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继续研究和进一步的探讨。

(三)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当前数学学习活动中,每位学生的数学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因而,依据教育教学目标,学生数学学业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多元化的,对学生应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而且更要重视数学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强调全面评价学生,标准指出:相对于结果,过程更能反映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学生成长的历程。因此,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态度、数学学习的自信、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数学认知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由此我们认为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考察;

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考察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内需的还是外在的,引起动机的根源是什么;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并能够与同伴交流数学学习体会、合作探究数学问题,其学习的探究欲望是否强烈;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是否能尊重并理解他人的思路,理解并接受他人的正确观点,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益等等。

关注学生注意力。考察学生学习数学时是否全神贯注,不受外界干扰,能否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上课时是否善于发现问题,指出教师和同学回答问题的细小差错或失误;做数学题时能否注意问题的每一个方面,善于发现隐含条件,善于一题多解,多思,多变等等。

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思考方法与对数学的理解。考察学生是否肯于思考、善于思考、坚持思考,并不断地改进思考的方法与过程;是否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能理解并有条理地表达数学内容等等。

关注学生学习习惯。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经过后天的培养和影响而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否能够有规律、自觉主动的进行数学学习,比如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作业、自行制定学习计划等等。

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和情感体验。考察学生是否有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勤奋、刻苦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否有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是否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