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数学教学简介-数学教学论

中国数学教学简介-数学教学论

【摘要】:1903年,清朝公布“癸卯学制”,基本上仿照日本学制,各级学校都规定有数学课程。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伟大变革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数学教育进一步与国际数学教育相交流,中国数学教育也成为世界数学教育的一部分。中小学的课程已恢复正常,并在东北地区的中小学数学课程中引入苏联教材的内容,逐步改进课程的内容,实行统一编制的教材,新民主主义教育开始进入新阶段。

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从此至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在这个剧变的时代,出现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洋务派办的各类学堂中都进行了一定的数学教育。在“中体西学”的口号下,西方数学教育占据了学校的主要阵地,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等课程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算经十书》、《几何原本》和《数理精蕴》等著作。“废科举,兴学校”以后,由李善兰、华蘅芳等人与西方学者合译的《代数备旨》、《代微积拾级》、《代形合参》、《八线备旨》等,成为数学教育的主要参考书。1903年,清朝公布“癸卯学制”,基本上仿照日本学制,各级学校都规定有数学课程。由“癸卯学制”起10年中,小学教科书多为自编,中学教科书及参考书翻译及编译的较多,大学一般用外文原文教科书。与学制仿照日本有关,这时多翻译、采用日本的教科书。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成立,1月9日成立教育部,由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他即着手对封建教育进行全面改革,首先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令。特别是1913年颁布“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性质,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因而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小学4年每周5节数学课,高小3年每周4节数学课,都学算术;中学4年每周4-5节数学课(男中),或3-4节数学课(女中);大学6-7年,根据学科性质规定所学数学课程的学时和内容。这个学制主要参考德国学制,关于数学课程的设置与日本、英国、美国等国的相近,初等教育学算术,中等教育学算术、代数、几何、三角。至于教科书是多种多样的,有中译本,有外文本,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成套的中小学教科书,如《算术》、《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平面三角大要》等,学校和教师有权决定采取何种教材。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伟大变革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数学教育进一步与国际数学教育相交流,中国数学教育也成为世界数学教育的一部分。这期间,在大、中、小学里都程度不同地进行着数学教育。1922年,教育部公布了“壬戌学制”,这个学制受美国学制的影响,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制,专科2-3年,大学4-6年。中小学的数学课程为:小学是算术,中学是“算学”,包括算术、代数、几何、三角4项内容,教材采取混合统编的方法。国民党统治区的数学教育,经过1929年、1933年、1936年3次修订数学课程标准,初中数学课程的课时略有减少,高中取消了选修课,加重了数学课,增加了学时。1939年再次修订数学课程标准,初中数学每周3-4学时,高中分甲、乙班,甲班数学每周4-5学时,乙班数学每周3-4学时。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苏区实行了新民主主义教育。1934年规定小学五年制,算术每周4-6学时。1938年,实行抗战教育政策,强调以民族精神教育新一代,在根据地开办许多干部学校,其中包括延安自然科学院。解放战争时期,随着解放区的不断扩大,整顿、改革和提高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到1949年,仅东北解放区就有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医科大学、大连大学等12所高等院校。中小学的课程已恢复正常,并在东北地区的中小学数学课程中引入苏联教材的内容,逐步改进课程的内容,实行统一编制的教材,新民主主义教育开始进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