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被迫抗战为何迟迟不抗日1 日本自甲午之战后,即有侵华的野心。即希迅速密令各属切实注意为要。第七部分:被迫抗战为何迟迟不抗日2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四日,也就是九一八后两个月差四天,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外宣言中乃力称: 中国政府尊重国联决议,极力避免冲突,加意保护日侨,使无任何不幸事件发生。蒋介石更于七月二十八日,以“妨害统一政令”为名,通电迫冯玉祥解散民众抗日军。......
2023-11-27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
张学良是国民党政府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人民的指责。热河失守后,被迫去职出国考察。1935年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东北军广大官兵流落关内,背井离乡,身受家乡沦陷的痛苦,迫切要求打回老家去,不愿同主张抗日的红军作战。这种情绪对张学良和东北军高级将领产生了影响。东北籍进步人士杜重远等也对张学良做了不少工作。
杨虎城(1893-1949年),又名虎臣,陕西蒲城人。当时任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是陕西地方实力派的领袖。他曾结识进步人士杜斌丞、共产党人魏野畴等人,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1927年国共分裂后,他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九一八事变后他多次请缨抗日,都被蒋介石拒绝。对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极为不满。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被蒋介石调到陕甘一带进攻红军,屡受重创,又遭蒋介石的冷遇。
张学良(左)将军与杨虎城将军(右)
张学良、杨虎城逐渐认识到“剿共”没有出路,只有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才能救亡图存。中国共产党对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采取争取与团结的政策。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成立了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周恩来为书记,叶剑英为副书记,专门做东北军的统一战线工作。
1936年1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等20位红军将领发表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指出抗日反蒋是东北军唯一的出路,表示苏维埃政府和工农红军愿意与任何抗日的武装队伍联合起来,组织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愿意首先同东北军实行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分别与张学良、杨虎城就联合抗日问题多次商谈。
2月,中共代表与杨虎城达成初步协议:一、在共同抗日的原则下,红军愿与第十七路军达成抗日友好互不侵犯协定,双方各守原防,互不侵犯,必要时可以事先通知,放空枪,打假仗,以应付环境;二、双方可以互派代表,在杨处建立电台,密切联系;三、第十七路军在适当地点建立交通站,帮助红军运输必要物资和掩护中共人员的往来;四、双方同时做抗日准备工作,先从对部队进行抗日教育开始。
2—3月间,中共中央派联络局局长李克农两次会见张学良,商谈合作抗日。
3月16日,中共中央在山西石楼召开会议,听取了李克农的汇报,决定派周恩来、李克农为全权代表,到东北军驻地陕西肤施(延安)和张学良会谈。
4月9日,周恩来和张学良在肤施一座教堂中秘密会谈。张学良表示完全同意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赞成中共组织国防政府、组织抗日联军等意见,赞成红军集中河北抗日。张学良认为蒋介石正处在歧路上,虽不会彻底抗战,但有可能争取与其合作。蒋介石错在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要做艰苦工作扭转他。张学良主张,共产党在外面逼,他在里面劝,促使蒋介石改变错误政策,走上抗日的道路。周恩来表示愿把这些意见带回去,提请中共中央郑重考虑后再作答复。双方还商定了红军与东北军互不侵犯、通商、互派常驻代表等事项。这次会谈是促使张学良走上联共抗日道路的重要一步。1936年上半年,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与红军实际上已停止敌对行动。
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致中国国民党书》,再次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成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
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放弃反蒋口号,实行“逼蒋抗日”方针。
10月5日,毛泽东、周恩来函请张学良转达蒋介石,互派正式代表谈判停战抗日的具体条件。但蒋介石仍继续坚持反共内战政策,于10月22日到西安分别召见张学良、杨虎城,宣布进一步“剿共”的计划,令张、杨向红军进攻。同时调集其嫡系部队约30个师部署在以河南郑州为中心的平汉、陇海铁路沿线,准备开入陕甘地区。
12月4日,蒋介石由洛阳再次到西安“督剿”,以临潼华清池为“行辕”,胁迫张学良、杨虎城执行进剿红军的命令,否则即将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分别调往福建、安徽,由中央军进驻陕甘。张学良、杨虎城连续向蒋介石反复进谏,力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都遭到蒋介石的严词训斥。12月7日,张学良再次到华清池向蒋介石进谏,痛陈利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遭蒋严词拒绝。
12月9日,西安1万多名学生纪念一二九运动1周年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遭军警镇压。学生们去临潼向蒋介石请愿。蒋闻讯,即打电话命令张学良加以制止,并声言学生不服从,就“格杀勿论”。张学良急忙赶上学生队伍进行劝阻。请愿学生悲愤陈词,使张学良甚为感动,表示一星期之内以事实答复学生的要求。当晚,张学良向蒋介石反映学生的要求,并再次陈述自己的主张,受到重斥。张学良别无他法,于是与杨虎城秘密商定发动兵谏。
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派兵包围了华清池。蒋介石在睡梦中听到枪声,仓皇爬上骊山,藏在半山腰一块大石头后面的乱草丛中,被东北军战士捉下山来,护送到西安城内新城大楼。第十七路军在城内同时行动,迅速解除蒋系军警武装,拘押了正在西安待命的陈诚、蒋鼎文、朱绍良、卫立煌、陈继承、陈调元等10余名高级军政要员。张学良、杨虎城随即通电全国,说明发动兵谏的意图在于抗日救国,对蒋介石本人“保其安全,促其反省”,提出8项政治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之政治自由。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一系列军政措施:作出防御中央军进攻的部署,令驻陕甘宁边区各部队火速向西安集中,原有防务交红军接替;宣布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所有“剿共”工作全部停止,成立以张学良、杨虎城为正副主任委员的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主持西北军政事务;设立幕僚机构设计委员会和参谋团,分别负责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重要问题;改组陕西省政府,任命原西安绥靖公署总参议王一山暂代陕西省政府主席;组织抗日援军第一团,以孙蔚如、王以哲为正副军团长;解散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成立西北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以王炳南为主任委员;释放政治犯;封存中央、中国、交通、农民4所银行在西安储备的银元1500余万元。
西安事变的突然爆发,引起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各界群众同声称快,拥护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行动,纷纷要求严惩蒋介石。不少人担心内战再来,忧心忡忡。一些知名的爱国人士如宋庆龄、李济深、马相伯等,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避免发生内战,一致抗日。在国民党内部,以国民党政府军政部部长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力主“讨伐”,借机置蒋介石于死地,以便取而代之。开始时这一派占优势。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临时会议及中央政治委员会决议:褫夺张学良本兼各职,交军事委员会严办,所部军队归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行政院由副院长孔祥熙负责;军事委员会会议由副委员长冯玉祥及常务委员负责;指挥调动军队由何应钦负责。接着,南京政府明令讨伐张学良、杨虎城,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刘峙、顾祝同为东、西两路集团军总司令,准备进攻西安,并派飞机轰炸西安附近的渭南、富平、三原县城和赤水车站。以宋子文、宋美龄(1897年生,海南文昌人,蒋介石夫人)、孔祥熙为代表的亲英美,反对立即“讨伐”,主张营救蒋介石。这一派很快占据上风,遂采用“正面处置严正,营救则多方运用”的原则,积极活动。孔样熙、宋美龄委托与蒋介石、张学良都有私交的澳大利亚人威廉·亨利·端纳(1875-1946年)去西安探明情况,沟通关系,居中调解。各地方实力派由于各自的处境,对西安事变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和四川的刘湘,支持张、杨的抗日救国主张,认为事变应政治解决,以保全御侮救国的实力。绥远的傅作义准备居中调停放蒋,并与张、杨商讨抗日援绥办法。山西的阎锡山先是责问张、杨,后派代表到西安,打算调停南京与西安方面的争执,并要求将蒋介石移太原。冀察的宋哲元频频表示拥护南京当局,对张、杨的抗日救国主张没有表示明确态度,及至和平解决的前景已渐明朗,他与山东的韩复榘通电主张保证蒋的安全,事变应谋求政治解决。国民党内部的分歧,反映了英、美帝国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本要求南京政府绝对不能与张学良、杨虎城妥协,否则日本政府将不能坐视,企图利用讨伐张、杨,挑起中国大规模的内战,以实现其灭亡中国的野心。英、美担心亲日派掌权,损害其在华利益,主张蒋介石与张、杨妥协,并表示愿意进行调解。
中国共产党在事变前没有与闻此事。事变发生的当天,张学良立即致电中共中央,希望听取中共方面的意见。中共中央正确地分析了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经过反复研究和慎重考虑,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12月17日,应张学良电邀,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抵西安同张学良会谈。张学良表示,只要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应该放蒋,并拥护他做全国抗日的领袖。周恩来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是保证蒋的安全,但声明如南京进兵挑起内战,则蒋的安全无望。双方商定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集中于西安、潼关一线,红军南下肤施(延安)、庆阳一带接防;红军加入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双方还商定了同宋子文谈判的5项条件:一、立停内战,中央军全部开出潼关;二、下令全国援绥抗敌;三、宋子文负责成立南京过渡政府,肃清一切亲日派;四、成立抗日联军;五、释放政治犯,实现民主,武装群众,开救国会议,先在西安开筹备会。
12月18日,周恩来与杨虎城商谈,说明逼蒋抗日的可能性及中共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同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中央,呼吁国民党召集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将讨伐张学良、杨虎城与进攻红军的中央军全部增援晋绥前线,承认红军、东北军及第十七路军的抗日要求,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战,开放人民抗日救国运动,实现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并表示,如国民党能实现上述要求,蒋介石的安全自由当不成问题。
12月19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分析了西安事变后的国内外局势,指出事变发展有两种前途:或者爆发新的内战,削弱全国抗日力量,推迟全国抗战的发动,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及中国亲日派所欢迎的;或者结束内战,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得到早日实现,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迅速地建立起来,这是全国人民和抗日救国的各党各派各军各界所拥护的。会议确定了争取实现后一个前途的基本方针。会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公开发表《对西安事变通电》,建议南京和西安双方军队以潼关为界,南京军队勿向潼关进攻,西安抗日联军暂止于陕西境内,由南京当局召集有各党各派代表参加的和平会议,讨论国策,团结全国,反对一切内战,一致抗日。同时,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任务的指示》,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二、用一切方法联合南京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推动南京方面走向进一步抗日的立场。三、给张学良、杨虎城以积极的实际的援助(军事上的与政治上的),使之彻底实现其抗日主张。四、切实准备在“讨伐军”进攻时给其以严重打击,促其反省,并促成全国性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
12月20日,中共中央接共产国际来电,主张用和平方法解决西安事变。这和中共所确定的方针是一致的。南京方面在了解张学良、杨虎城和中共无意加害蒋介石,并希望和平解决这次事变的态度后,派宋子文、宋美龄、蒋鼎文等于12月22日飞抵西安进行谈判。12月23日,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张学良、杨虎城代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与蒋介石的代表宋子文、宋美龄举行谈判。周恩来提出6项条件:一、双方停战,中央军撤兵至潼关外。二、改组南京政府,排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三、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四、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允许共产党公开活动。五、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六、与同情抗日的国家合作。张学良、杨虎城同意以此为基础谈判。宋子文表示个人同意,答应转达给蒋介石。接着,双方就停止内战、撤兵、组织过渡政府、释放爱国领袖、放蒋等问题进行讨论。
12月24日,宋子文、宋美龄对谈及的问题作了承诺:一、由孔祥熙、宋子文组行政院,肃清亲日派。二、中央军撤兵并调离西北,宋子文、宋美龄负绝对责任。三、蒋介石允许归后释放爱国领袖。四、目前苏维埃、红军仍旧,两宋担保蒋确停止剿共,并可经张学良手接济红军。抗战发动后,红军再改番号,统一指挥,联合行动。五、开放政权,召集各党各派救国会议。六、分批释放政治犯。七、抗战发动后,共产党公开。八、联俄,与英、美、法联络。九、蒋回京后通电自责,辞行政院长职。十、宋表示要中共做他抗日反亲日派的后盾,并派专人驻沪与他秘密接洽。当晚,周恩来会见蒋介石,向他说明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及西安方面的意图。蒋介石作了3点表示:一、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统一中国,受他指挥;二、由宋子文、宋美龄、张学良全权代表他与周恩来解决一切;三、他回南京后,周可直接去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红抗日的条件。
12月25日,张学良没有通知周恩来,就亲自陪同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回南京。第二天,蒋介石一到南京,立刻扣留了张学良。此后,张学良长期在软禁中生活。消息传出后,西安出现动荡不安的局势,内战危险重新出现。周恩来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坚定而细致地进行工作,终于基本保持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成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至此,内战基本结束,促成了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有关青年必知历史事件(中国卷)的文章
第七部分:被迫抗战为何迟迟不抗日1 日本自甲午之战后,即有侵华的野心。即希迅速密令各属切实注意为要。第七部分:被迫抗战为何迟迟不抗日2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四日,也就是九一八后两个月差四天,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外宣言中乃力称: 中国政府尊重国联决议,极力避免冲突,加意保护日侨,使无任何不幸事件发生。蒋介石更于七月二十八日,以“妨害统一政令”为名,通电迫冯玉祥解散民众抗日军。......
2023-11-27
一时之间,胡汉民成为日方与蒋方两面拉拢的人物,但他坚持抗日反蒋的立场。胡汉民于同年五月十二日因脑溢血逝世于广州,终未入京与蒋介石再度合作。 当胡汉民积极从事讨蒋抗日活动时,广东的“南天王”陈济棠颇感犹豫踌躇,不愿出兵。胡汉民死后不到三个月,不血刃而西南反蒋势力瓦解,蒋介石又赢得一回合的国民党内斗,得以拖延抗日,更加集中精力去剿共。......
2023-11-27
胡汉民的“北出长江、推倒国贼”的计划固然夭折,冯玉祥的抗日同盟军在蒋介石的压迫与分化下宣布解散,方振武、吉鸿昌的抗日讨贼(蒋)军也因孤立无援而失败。但是胡汉民仍不肯放弃,至十月间仍在积极规划如何“声讨独夫,从事抗日”。原定于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亦被迫延期至翌年十一月十二日举行。由于胡汉民的杯葛与谴责,五全大会就没有开成,另于十二月十日召开四届五中全会。......
2023-11-27
胡汉民于一九三一年十月十四日被释放后抵达上海,翌日驰电广州非常会议委员,承认国民党内“纠纷迭乘,政治举措失当”,希望党人“彻底觉悟,力图团结”。蒋介石不抗日足以亡国,所以他要抗日反蒋以救国。但事实上,胡汉民留居香港,拒绝入京。胡汉民虽然没有另立政府,但继续积极活动倒蒋。 一九三三年年初,日军突袭山海关,榆关失守,张学良决心抵抗,与胡汉民关系趋密。......
2023-11-27
原因在对蒋介石的看法,长久以来,已陷二分,不入于杨,则入于墨,捧之者誉为“民族救星”,并不实史料以褒之;骂之者斥为“窃国大盗”,并想当然耳史料以贬之。蒋介石固然十足“窃国大盗”,但不断以想当然耳史料来对付他,却是违反求真法则与证据法则的。这样子骂蒋介石,其实骂不到要害。正因为荣祖有这些高迈的品质,当他提议与我合写一部《蒋介石评传》,我就欣然追随。......
2023-11-27
宁汉分裂,蒋介石无疑是“罪魁祸首”,因实由其一手主导,双方剑拔弩张,大有短兵相接之势,幸北洋军阀未除,孙传芳残部与直鲁军主力犹在,意图卷土重来,若宁汉阋墙火并,势必同归于尽。于是双方因情势所逼,各自北伐,同仇敌忾,将内斗暂时搁置。此情此势,原可齐心协力,直捣燕京,卒因宁汉分裂“党”痛未消,各自为政,难以一致,最后各自班师。武汉中央呼吁“恢复党权”,即针对他而来。......
2023-11-27
北庭的战略地位依然重要,北庭与安西依然存在不同的战略职责。故而,颇疑《唐开元七年洪奕家书》中的节度使,应为治北庭之伊西节度使。这一时期的北庭节度使,有张孝嵩、杨楚客等人。此为有史可考之张孝嵩行止。至于开元十年之前张孝嵩任何职,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太平广记》卷四二〇《沙州黑河》载张孝嵩开元中曾奉诏“都护于北庭”,并有黑河屠龙之事[315]。从文书上的长官签署,可以看出当时北庭长官的在任情况。......
2023-10-03
三月六日,国民党召开中政会,正式任命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蒋汪合作的南京政府立即碰上“一二八事变”。其实这一作战,却是在对蒋介石有技巧的“抗命”情况下出现的。蒋介石与汪精卫绝不是抗日首义作战者,他们的既定政策是“先安内再攘外”。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蒋介石的亲日政策。 日本和尚被打事件发生后,上海市政府立刻命令公安局限期缉拿凶手归案法办。......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