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五四运动:反帝精神震撼中国

五四运动:反帝精神震撼中国

【摘要】: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批准书五四爱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与1897年德国强占山东有直接关系。5月24日,京师警察厅派出大批警察包围北大,逮捕了数名学生运动积极分子。25日,北京政府发出命令,督促各地严厉镇压学生运动。从5月2日北京学生示威游行到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签署《巴黎和约》,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胜利,以爱国民众从未有过的不妥协的反帝精神震憾了北京,震撼了中国。

袁世凯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批准书

五四爱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与1897年德国强占山东有直接关系。1914年德国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北京政府宣称中立,后来日德交战,1915年5月9日袁世凯答应了日本的无理的“二十一条”要求,承认了日本享有原德国在山东的全部特权,该日成为“五九”国耻日。

巴黎和会

两年后,段祺瑞政府于1917年8月正式对德宣战,1918年11月11日,德国战败,巴黎和会行将召开。1919年1月18日,来自美、英、法、意、日、中等20多个战胜国的千余名代表在巴黎凡尔赛宫和法国外交部会场举行和平会议。北京政府的代表为外交部长陆征祥、驻美公使顾维钧、驻英公使施肇基、驻比公使魏宸组、南方军政府代表王正廷等五人。他们提出7项要求,及取消1915年5月签订的中日协约及换文的陈述书,即取消“二十一条”,要求日本归还各项特权。然而这两项提案都遭到最高会议的无理拒绝,4月29日和30日的会议上,最终确定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及附属设施,甚至档案文件等物无条件地由日本取得。其规定之详尽、措辞之强硬,无一不是对中国的莫大侮辱和侵害。

通过近代化的新闻媒介,国内各界同步了解到了巴黎和会的进程,坚决抗议日本的强权干涉,部分青年学生早在2月份就开始组织起来,声援巴黎专使,4月30日巴黎和会的结果传到北京。5月2日,北京《晨报》由林长民全面披露了巴黎和会的条款,立即似晴天霹雳震惊了社会各界。1919年5月4日上午,北大学生队伍集合在红楼后面的操场上,学生们手里的小旗上写着“保我主权”、“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爱国标语。下午一时,在邓中夏、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领袖的领导下,北大学生与北京高等师范、工业学校等13所高校3000余名学生齐聚天安门城楼前,北大的代表宣读了《北京学生界宣言》,散发了白话文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传单,表达了爱国学生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坚定决心,之后大队学生来到了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赵家楼,曹躲起来,同来的章宗祥却被逮个正着,一顿饱扁。更有匡互生等激进学生放火点燃了曹宅,半小时后大批警察赶至,捕32名学生。

5月5日上午,北京各校学生代表再次集会,决定即日起全体罢课,通电全国各界,以蔡元培先生为首,北京14所高校的校长组成的校长团,要求政府立即释放被捕学生。7日上午,北大19名被捕学生顺利返校。学生运动暂时告一段落。5月9日蔡元培的辞职出走及15日教育总长傅增湘的解职激起广大学生和教师的愤慨。爱国学生再次走出校门,在北京城里发表反日讲演,开展了抵制日货活动,运动目标直指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为保障北京工商业界的经济利益,京师总商会与学联密切配合,共同开展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5月24日,京师警察厅派出大批警察包围北大,逮捕了数名学生运动积极分子。25日,北京政府发出命令,督促各地严厉镇压学生运动。

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上左为北大校长蔡元培

5月4日,北京学生为反对签订巴黎和约举行示威游行

6月3日、4日、5日,爱国学生连续上街演讲,谴责政府的无理言论,激发市民的爱国热情。京师军警日夜出动,连续拘捕数百名学生。监狱不够用了,警方把北河沿校舍等处清理出来,作为临时拘留所。几天下来,游行学生越捕越多,捕不胜捕。5日上午,北京学生集合2000余人来到北河沿学生拘留所,要求集体拘留,与警察进行较量。镇压学生运动的京师警备司令段芝贵不久便引咎辞职。在天津上海、武汉、长沙、济南等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广大市民为响应北京学生也掀起大规模的爱国运动。特别是上海,掀起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市民罢市的反帝爱国浪潮。爱国运动波及到各大城市,危及到北京政府的统治基础,危及到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工商业基础。6月10日上午,天津大规模罢工罢市,曹汝霖得知后自动辞退,钱能训内阁立马通过,将其免职。下午接着又罢了陆宗舆,随后收到天津总商会的告急电报,遂又罢了章宗祥。6月13日,焦头烂额的国务总理钱能训干脆自已也不干了,由龚心湛出面组织临时内阁,这样从5月4日的大游行、5月9日的总罢课、6月3日开始的三罢运动到6月10日最终罢免三名卖国贼,五四爱国运动的第一个目标圆满实现,而外交问题尚未解决。

6月5日,上海工人举行大罢工

游行队伍在天安门广场

6月11日北大教授、文科学长陈独秀亲自撰写了“北京市民宣言”,由留美博士胡适翻成英文。在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北京政府最后决定却是在6月17日电令代表们准备签字,避免国际干涉。山东人民随即组织起各界人民代表团进京请愿,严正拒绝巴黎和约。山东请愿活动得到北京、上海、天津以至海外爱国人士的支持。6月28日是巴黎和会签字之日,在巴黎的中国工商人士和留学生围困了中国专使的住处,迫使其不得赴会签字。中国代表也发布会外宣言,指出《巴黎和约》实在有悖正义,拒绝签字实出不得已。中国拒绝《巴黎和约》成为国际近代外交史上的空前事件,可以看作是《辛丑条约》以后中国第一次明确拒绝帝国主义列强的屈辱安排,此举为1921年废止“二十一条”,争回中国主权打下了基础。从5月2日北京学生示威游行到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签署《巴黎和约》,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胜利,以爱国民众从未有过的不妥协的反帝精神震憾了北京,震撼了中国。这场运动标志着中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进步到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青年学生和先进的工人阶段开始登上革命的舞台。

反对巴黎和约的学生游行队伍

要求“还我青岛”,惩治卖国贼的标语

“五四”运动时期旧金山华侨游行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五四”运动成为革命青年运动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文化目标是引进近代民主、科学、爱国的思想,向传统的封建专制文化发出无情的挑战。自1895年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开始,严复康有为、章炳麟、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就明确提出了“中学”与“西学”的差异,引入近代平等、民主观念。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青年》最早、最明确地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号召以新文化挑战旧文化。杂志的创办者是当时的激进民主派人物、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总书记的陈独秀。《新青年》杂志也随着陈独秀由上海迁至北京,除陈外,北大许多学者也都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刘半农、钱玄同、胡适、李大钊、吴虞、辜鸿铭等人。当时任职教育部鲁迅也积极参与《新青年》的运作。尽管这些人的政见不一,学问不同,但大都热心于文化辩论

“五四”时期出版的主要进步报刊

民国初期的文化界,对青年人最具影响的西方思想是源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社会进化论。经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介绍到中国,产生了最初的启蒙作用。随着认识的深入,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开始意识到封建文化对国民的压抑和束缚。自创刊开始,《新青年》就提出了两个响亮的口号:一是民主,即德先生;一是科学,即赛先生。1916年底,《新青年》连续刊登上三篇文章,针对孔教教主康有为发起有力的攻击。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向封建礼教发射了“第一支投枪”。《新青年》杂志的另一个文化贡献是实行文体革命,提倡新时代的白话文和新文学,以平白朴素的文字传播近代新文化。当时新文体的极力鼓吹者是北大教授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积极实践者是鲁迅、李大钊、刘半农等人。

新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青年知识分子的团体组织。许德珩、邓中夏发起成立了北京学生爱国会和全国学生救国会,并自创《国民》,传播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北京政坛与文坛上的一个热点。李大钊、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刊物。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到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和先进青年邓中夏、刘仁静、张国焘等人。后维经斯基又在上海与陈独秀会见,在上海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小组,1920年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在北大成立。11月初又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这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在北京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并为中国以后的共产主义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