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辛酉政变:清朝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动摇

辛酉政变:清朝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动摇

【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第二年,1861年11月,清朝慈禧太后宫廷内部发生了政变。双方争论极为激烈,载垣等人极力反对“垂帘听政”,要求发下明诏训斥董元醇。这便是“辛酉政变”,或称“祺祥政变”、“北京政变”。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尚未稳固,她需要奕的继续支持,于是给予许多破格的待遇加以拢络,如将他的长女留养宫中,晋封为固伦公主;赏他在紫禁城内乘用四人轿等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第二年,1861年11月,清朝

慈禧太后

宫廷内部发生了政变。咸丰皇帝逃到热河行宫后,于1861年8月病死,遗诏以年方六岁的儿子载淳继位,同时任命亲信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摄朝政。载淳继位后,改年号为“祺祥”。他的生母叶赫那拉氏(1835—1908年),由贵妃而尊为皇太后,旋即加“慈禧”徽号。皇后钮祜禄氏(1837—1881年),被尊为皇太后,加“慈安”徽号。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力欲极强、力图取得实际最高统治权的人物,她与慈安太后密谋铲除肃顺等赞襄政务王大臣,并与外国侵略者所支持的恭亲王奕相勾结,拉拢握有兵权的胜保等人。

9月,奕以吊丧的名义至热河,与慈禧、慈安密议,决定返京以铲除肃顺等人。议定之后,奕先行回京布置一切。此时,御史董元醇上折,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这就激化了这场权力斗争。慈禧、慈安特召载垣、端华、肃顺等赞襄政务王大臣会议,议论董元醇的请求。双方争论极为激烈,载垣等人极力反对“垂帘听政”,要求发下明诏训斥董元醇。相持数日,慈禧迫不得已,才将董元醇的原折和焦祐瀛代拟的严旨发下照抄。但是,她心中对肃顺等人十分愤恨。10月,载垣、端华、肃顺向慈禧、慈安提出,因差务较繁,请将他们管理的处所酌量改派他人,以作为试探。慈禧、慈安抓住这个时机,顺水推舟,竟解除了他们所掌管的兵权。而兼程赶至热河的钦差大臣、兵部侍郎胜保,继董元醇之后,又公然上奏折,再次要求慈禧、慈安“垂帘听政”,并声称此“皆中外臣工所欲言而未发者,奴才先为言之”。这无疑是对载垣等人的打击。

奕

11月1日,慈禧、慈安带着载淳由热河回到北京。次日,大学士贾桢、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等又在奕的暗示下,上奏折“请皇太后亲操政权”。同一天,慈禧、慈安即以贾桢等人的奏请为由,接连发出四道上谕,内容是:解除赞襄政务王大臣任,派奕等会议皇太后垂帘听政事宜,将载垣、端华、肃顺等革职拿问。3日,又接连发出上谕,授恭亲王奕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宗人府宗令,大学士桂良、户部尚书沈兆霖、户部右侍郎宝鋆、户部左侍郎文祥等均在军机大臣上行走,鸿胪寺少卿曹毓英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随后,慈禧太后等迅速捕杀了载垣、端华、肃顺,其余五大臣革职治罪,将载垣等人拟定的皇帝年号“祺祥”改为“同治”。慈禧太后夺取了实际的最高统治权。这便是“辛酉政变”(1861年农历是辛酉年),或称“祺祥政变”、“北京政变”。

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尚未稳固,她需要奕的继续支持,于是给予许多破格的待遇加以拢络,如将他的长女留养宫中,晋封为固伦公主;赏他在紫禁城内乘用四人轿等等。奕既已总揽朝廷权,便势倾朝野。他罗致文祥、宝鋆、曹毓英、李棠阶、董恂等人作智囊和助手,培植自己的势力。

在宣布八大臣罪状的那道上谕中,把“不能尽心和议,徒以诱获英国使臣以塞己责,以致失信于各国”,作为一个重要罪状。肃顺等人与奕虽然在镇压国内农民起义的问题上立场一致,但在对待外国侵略者的态度上却有所不同。奕对外国侵略者是“待以优礼”,“以信义笼络”,而肃顺等人则要维持“天朝”的威风,对外国侵略者心存疑惧,不大驯顺。因此,外国侵略者担心肃顺等人一旦返回北京,外交上很可能出现反复,不希望他们继续掌握实权,而支持能“尽心和议”的奕。慈禧太后和奕的上台,外国侵略者感到非常满意,认为这完全是他们“几个月来私人交际所造成的”,也是奕等人“对外国人维持友好关系使然”。1862年3月,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在致英外交大臣罗素的信中说:“在过去十二个月中,造成了一个倾心于并相信(同外国)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别,有效地帮助这一派人掌权,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成就。(我们)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这个政府的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