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魏孝文帝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在冯太后统治期间,她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官制、严禁贪污以及恢复农民生产的措施,使北魏的统治秩序得以整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后来孝文帝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能够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孝文帝像治,以便更好地接受汉族文化,孝文帝刚开始亲政,就决定迁都洛阳。拓跋澄这才明白了孝文帝的真实用意,就积极拥护孝文帝迁都的主张。就这样,孝文帝达到了迁都的目的。......
2023-08-30
魏孝文帝是以改革闻名于世的。在他执政期间,魏国内部的多种矛盾日益白炽化,特别是汉民的反抗,越来越激烈,规模也越来越大。为了缓和矛盾,魏孝文帝凭着他的政治才能,最后果断地采取了改革措施。看来,他这着棋下对了。
从延兴元年(471年)魏孝文帝刚刚坐上皇位起,各地告急文书便雪片似的飞到他的面前:青州(今山东淄博市)告急!青州高阳人封辩,在当地振臂一呼,便聚集千人以上,他自号为齐王,要与朝廷作个对头。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告急!光州人孙晏也聚集1000多人,宣告起义。平陵(今山东历城县)告急!平陵人司马小君又聚众起义,声势滔滔,直逼府衙。泰州告急!泰州略阳(今陕西略阳市)人王元寿揭竿而起,5000余户闻风而从,王元寿自号冲天王,要冲破北魏政权的罗网。除此而外,不甘奴役的贫民更是遍地蜂起,攻取富户,劫获财物。一时北魏天下竟无宁土。
魏孝文帝在人民反抗的浪潮冲击下,于延兴三年(473年)订下法令,规定县令能平息本县动乱的,兼治邻县;能平息两县动乱的,兼治三县;三年治下无事的,提升为郡守。郡守能平息本郡、邻郡、多郡的,依例提升,三年可任州刺史。
魏国这帮县令、郡守,谁个不想升官。可法令出来以后,却不见哪里的动乱平息下去。相反,民变倒是越来越凶,魏孝文帝只能望天叹息。他明白地感到再靠压、靠剿,已经无法阻止天下大乱的到来了,于是诏示群臣:“如今地方官员,放纵地方豪强,收受贿赂,违法营私,驱民为匪为盗,以致闹得国无宁日,你们说说该怎么办才好?”可朝臣们又有什么高招呢?只能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显出一筹莫展的样子。
其实,鲜卑拓跋部本身就是一个以杀掠为业的野蛮集团,军事上靠虏掠鼓舞士气,政治上用赏赐激励百官。这样的政权,广大民众怎么能接受呢?
这时,魏孝文帝又想出一个办法,他“慷慨”地拿出100万匹布帛和伐齐时抓来的大批俘虏,赏赐给大小官员,叫他们暂不要苛刻小民,以免生变。
群臣倒好,赏赐照领,贪污纳贿却依然如故,一点也不收敛。
魏孝文帝真拿他的群臣没办法了,走投无路,不得不甩出三板斧,下决心除弊布新。
太和八年(484年),魏孝文帝诏令全国:上交国家的赋税增加到每户谷物2石9斗、布帛3匹,此外再无其它额外负担。国家增收部分,作为官员俸禄,官员不得另立名目犯赃,凡得赃一匹以上者,立即处死。
诏令下后,多数百姓愿意承受,而官员们却颇为不满。特别是那些地方官,硬是不肯领取俸禄,他们公推反对新制的淮南王拓跋佗出面,请求孝文帝收回成命,恢复旧制。魏孝文帝有了前次的教训,知道鲜卑官员,特别是那些地方官员最为贪婪,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因此拒绝了淮南王的一再请求,坚决执行新制,并派亲信赴各处监督,于是很快查出一批贪官。他勃然大怒,下令全部处斩,仅这一次就杀了刺史以下的犯赃官员40多人。杀一儆百,经过这样的严厉惩办,北魏开国以来风行不止的贪污积弊,大为收敛,吏治出现了新的局面,朝政也显得有了一些转机。第一板斧砍到了要害。
实行俸禄制的成功,增强了魏孝文帝改革的决心。次年,即太和九年(485年),内秘书令李冲请求设立“三长”,他祈请:“如今天下百姓,多有隐瞒户口、逃避赋役者,以致三、五十家才为一户,宗主一人,难以督护。若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以长治民,查督户口,以征税赋、徭役,可无遗漏。”奏本进上,文明太后、太尉元丕都说:“此法若行,于公私有利。”而中书令郑羲、秘书令高祜竭力反对,著作郎傅思益则担心不已,他说:“一旦改法,恐成祸乱。”魏孝文帝坚定地采纳李冲的建议,在全国设立三长,校正户籍,从而户口数大增,政府再按户分配田地。三长制后,税赋降到一对夫妇每年交谷物2石、布帛1匹,百姓自然高兴,国库收入也因此大大增加,这第二板斧又算砍对了。
太和十年(486年),主客令李安世上疏,建议实行均田制,提出按人口授田,田地只准耕种,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同时,鼓励开垦荒地,发展生产。魏孝文帝马上采纳推行,挥动了第三板斧。经三大板斧砍下来,魏国国内平安多了,魏孝文帝的威望也更高了。
可是,汉人和鲜卑人、汉族士族和鲜卑贵族的矛盾总是难以消除,要是在这上面出点什么差错,整个魏国就麻烦了。魏孝文帝心中有数,他还特别担心南朝出兵北伐,如果北朝的汉人再一响应,来个内外夹攻,人数很少又被打得胆寒的鲜卑军队不崩溃才怪哩!到那个时候,拓跋氏的天下岂不完了!他越想越感到事情严重,越想越觉得应该更有效地安定民心。
这时,建威将军、秘书丞李彪建议魏孝文帝注意从魏国与南朝相邻的荆、兖、豫、洛、青、徐、齐这河表七州中,选择高门,召入京城,委任官职,给他们与鲜卑贵族平等的待遇,以利于稳定疆界、调和气氛,阻止士族向南朝投奔。李彪的建议,可谓正中魏孝文帝下怀,他仔细琢磨这当中的种种奥妙,深有所悟,于是酝酿着下一个更大的行动——都洛阳。
为了魏国政权的长治久安,魏孝文帝决定实行汉化,并打算早日将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
可是他又不敢公开提出这个主张,因为他清楚地知道鲜卑贵族们的心思,就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他们凶悍而顽固的秉性,眼下他还必须留一手。
为了达到目的,魏孝文帝真是绞尽了脑汁。他每天在宫里走来走去,反复权衡利害得失。一天,他忽然想到:自己的军队不是怕和南朝打仗么?那好,就从这里下手!于是一个完整的迁都奇谋产生了。
太和十七年(493年),他召集文武百官上朝议政,处理了几桩事后,突然提出要倾北国之兵,大举攻伐南朝。魏孝文帝的这个主张,不啻晴天一个霹雳,满朝文武惊得呆若木鸡,一时无言以对,而心中则纷纷揣测道:“这是怎么回事?皇上难道疯了不成?现今是敌强我弱,如此孤注一掷,万一攻伐失利,后果不堪设想啊!”老谋深算的朝臣们这下可真急了,他们一个个或明或暗,都在想方设法加以阻止,不断表示此举万不可行。
任城王拓跋澄是孝文帝的叔父,在朝廷中属于德高望重的显贵人物。他凭着自己的丰富阅历,感到孝文帝会把事情闹得不可收拾,为了魏国的利益,不顾一切地站了出来,激烈反对出兵南朝。他说:“陛下应当以前朝为鉴,想当初符坚南下时,其威势与锋芒胜过本朝十倍,结果却兵败如山倒,竟然因此亡国。本朝世祖太武帝一次南征,全军折损过半。如今灾祸频发、国力尚虚,还是应以治理内部为重,待到时机成熟,再行南征不迟。”孝文帝听了后,嘿嘿一笑道:“陈腔滥调。如此说来,何日方能一统天下?”拓跋澄心想:“你年纪轻轻,不知利害,打仗的事岂是可以当得儿戏的!我是你长辈,决不能任你胡来。别人不敢说,我可不怕你!”于是接口道:“陛下倘若南征,非但不能如愿以偿统一天下,恐怕连皇位也坐不稳哩!”孝文帝听到这里,脸色陡变,一巴掌拍在御案上,猛吼道:“任城王,你敢动摇军心,休怪我不客气了!国家的事,我说了算,没有你饶舌的余地,我愿怎么着就怎么着,还不赶快闭嘴。”
群臣们都指望拓跋澄能劝得孝文帝回心转意,却不料惹得他如此生气,忙把附和主张暗暗藏回心中,谁也不敢再吭一声,朝廷上顿时鸦雀无声。拓跋澄可不买帐,只见他走前几步,大着嗓门争道:“陛下既是一国之主,就要为国家着想,哪怕你杀了我,我也要尽到为臣的职责,决不能眼睁睁看着你自赴危境!”孝文帝见拓跋澄认了死理,一时也压他不住,看他忠心为国的样子,也不忍再说什么。过了好大一会,才慢慢开口道:“念你忠心,我不与你计较,这事就先搁下,明日再议。散朝!”
群臣散去,孝文帝让人悄悄留住拓跋澄。两人来到后殿,退去侍从,孝文帝这才对拓跋澄交底,他亲切地说:“阿叔!你以为我真要南征吗?我才没那么犯傻咧!南征不过是个幌子罢了。不瞒您说,我是另有打算呀!你看我们京师平城,是不是太靠北了点儿,这里风沙太厉害,一年又有几个月大雪封门,要图发展,真不是个好地方。再说,这儿远离中原,发号施令、管理国家,很不方便,如今是文治的世道,平城是用武的地点,难作文治的中心,从长远计较,最好的办法是迁都。可是朝中官员,有几个能想到这一层?特别是我们鲜卑人,祖祖辈辈在这边过惯了,热土难舍呀!如果我把这迁都的事直说出来,恐怕没几个人乐意,大家一反对,再拖儿带女的全城一嚷嚷,事情就不好办了。我琢磨了好久,才想出这个法子,只说出兵南征,军令如山倒,就不好讨价还价了。我的意思是把军队带到洛阳,去到那里再讲迁都的事,谁再不愿意,也没有办法了。您说这法子能行吗?”
拓跋澄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孝文帝葫芦里卖的是这味药呀!他是明白人,图的就是魏国的发展,还有什么不乐意呢?于是满心惊喜地说道:“陛下果然英明睿智,目光远大,迁都洛阳,确实是兴国之道。就像周朝、汉朝那样,都洛阳而天下昌,哪有不可之理?”孝文帝接着说:“阿叔且慢夸奖,我还是担心大家舍不得离开平城。”拓跋澄拍着胸膊道:“那些人哪有如此深谋远虑,只要陛下决断了,便无妨碍。有老臣在,请尽管放心。”
次日,魏孝文帝上朝对群臣宣布:“自今日起,整顿兵马。克日南下伐齐。”魏臣见皇上执意南征,知道自己势难劝阻,便一齐把目光投向拓跋澄,希望他回天有力,免得万一辱师亡国。可拓跋澄站在那里,似乎没有听见似的,与昨天判若两人,群臣心里一片茫然,竟说不出一句话来。
拓跋澄调兵遣将,谁为先锋,谁备粮草,谁搭黄河浮桥,均一一安排妥当,井井有条。于是,魏国集合20万大军,随着满朝文武各路兵将,浩浩荡荡离开平城,向南进发。一路上风餐露宿,顺利渡过黄河,抵达洛阳。在洛阳歇了几天之后,孝文帝便命令继续南下。群臣们本不愿意南征,勉强来到这里,见又要往前赶,硬是不肯行动,一些人开始磨磨蹭蹭地耍赖皮了,他们知道再往前去,距离魏齐边境就不远了,他们害怕与南朝军队交锋,简直认定是去送死,因此怎么也提不起脚来。
孝文帝见众人这副模样,觉得火候差不多到了,就跨上战马,身着戎装,也不管大家走不走,竟独自出了城门,往南而去。这下可把群臣搞紧张了,尽管大家不愿南征,可也不能眼看着御驾孤征呀!于是也顾不得许多了,大臣们纷纷上马追去,拦住孝文帝的马头,一齐跳下马来,“卜通”一声,齐齐地跪到孝文帝马前,拉住御马不放。孝文帝故作惊讶地问道:“众卿这是何故?”尚书令李冲答道:“陛下这次执意发兵南征,举国上下皆觉欠当,心中疑虑,故而行动迟缓。如今陛下抛下我们,单人独骑,不知欲往何方?我等实在放心不下,深恐有些闪失,则魏国前程不堪设想。”孝文帝装出很气愤的样子道:“我决意南征,不料你们一个也不跟我同心,岂不令我失望。既如此,休要管我,我自去灭那南朝!”群臣这时也不知怎的变得胆大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哭着、闹着说:“陛下不要我们了,这可如何是好!”孝文帝做足了戏,然后好像十分体谅群臣似的说:“既然大家都不愿南征,我也不想再难为你们,但是大军已经出发,好比箭已经离弦,再也回不到弓上。我们现在该用什么理由向世人交待呢?”
群臣一听,觉得事情有了转机,于是七嘴八舌议论开了。不知是谁冒了一句话:“就在洛阳呆个一年半载,再班师不迟。”孝文帝听了,接过话来说道:“那好,就在洛阳住下,把都城也搬到这里来,行不行?”群臣又是一番议论,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还有的说:“只要不南征,怎么都好,搬就搬吧!可我们平城过得好好的,为什么一定要迁都呢?”孝文帝听完,斩钉截铁地说:“就这样了,不南征,我们迁都洛阳。”他见群臣还在犹豫,就下令道:“这么着吧,愿意跟我迁都洛阳的,往这边站;不愿意的就往那边站。”说完,看了看拓跋澄。
拓跋澄当然心领神会,第一个站起来,走到孝文帝这边。群臣见任城王如此果断,也都一个个跟着站到孝文帝身边。只剩下几个不愿迁都的,见自己势孤力薄,知道再反对也没用,只好随了大流。孝文帝见计谋成功,不觉满意一笑,群臣也就高呼“万岁”,一起回到洛阳。
孝文帝不辞辛苦,一一作了周密布置,委派几个得力大臣去照章执行,并作好迎接平城留守官民的准备。拓跋澄则奉命返回平城,主持都城南迁的一切事情。他回到平城,传达了圣旨,最后说好说歹,众人总算答应下来。
太和十八年(494年),一切准备停当,北魏都城正式迁到洛阳,孝文帝的改革又迈进了一步。
魏国都城顺利地从平城迁到洛阳,魏孝文帝抑制不住成功的喜悦,更加坚定了改革的雄心,一个更彻底的改革主张已经在他心中酝酿成熟,他要从根本上改变鲜卑人的面貌。
为了让人数极少的鲜卑人永远统治华夏大地,孝文帝决定哪怕暂时背上背祖弃宗的骂名,也必须改革政治制度,彻底移风易俗,全面实行汉化。他对汉文化了解很深,十分羡慕汉文化的好处,更知道农业经济比游牧经济富足、稳定得多,而一旦实现鲜卑人和汉人的同化,鲜、汉两族的矛盾便会自然消失,拓跋氏的政权也就更加牢固了。
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上的改革难度相当大,弄不好就会出乱子,甚至闹得不可收拾。魏孝文帝很懂得这层利害关系,他必须作充分准备,而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又最为关键,因为掌握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就能既不怕内乱,也不怕外患,还可以在时机有利时,一举伐齐,统一中国。所以在迁都洛阳的当年,他就仿照魏太武帝建立河西牧场的办法,在河南汲县建立了一个河阳牧场,养军马10万匹,还计划逐年从河西牧场选一批良马到并州牧场,再转到河阳牧场,让马匹渐渐习惯内地的水土。太和十九年(495年),他又选了15万鲜卑勇士,组成宿卫军,直接控制在自己手里,拱卫洛京。
接着,魏孝文帝便在统治集团内部公开了他的改革计划,即全面实行汉化,他对大臣们说:“如今已迁都洛阳,位居中原,自与平城不同,过去僻居塞上,胡风国俗杂糅,以不知华典为当然,而今须一改旧习,做到鲜、汉一体,方能久据中原,保我大魏江山永固。不知众卿以为如何?”大臣中鲜卑族元老穆泰当即表示反对,他说:“恕老臣直言,我鲜卑族向来以勇悍善战,名震天下。祖宗逞铁骑之威,扫灭各部,建都平城,实望传之万世。如今迁都洛阳,本已失策,况我鲜卑民众,祖居塞上,天高气朗,不耐这洛阳暑热,久之必生疾病。若再改习汉俗,岂不断我族类了吗?故万不可行,乞圣上明鉴。”拓跋丕、陆觳等元老派人物随即响应。
孝文帝听了,心里颇不高兴,口里却还在问:“诸卿还有何高见,但言不妨。”一些持折衷观点的大臣便乘机进言道:“我主圣明,洛阳确实胜过平城,迁都来此,日后定然兴旺。只是鲜汉一体,恐难骤行,不如顺其自然,随民所愿为妥。”孝义帝虽稍觉顺耳,但心里仍不以为然。那些平日里就不断撺掇孝文帝改行汉俗的世族达官,如王肃、李冲、崔光等人,一一出列,坚决拥护魏孝文帝的主张,凿凿有据地陈说利害、力排非议,终于占了上风。
孝文帝见穆泰等人辞穷理尽,便大声说:“我意已决,众卿若是愿我有所作为,就得速改旧制,不许违拗!若是指望沿袭旧制,不思变革,欲陷我于平庸无能之地,我得先免其官,再罪其身。”众大臣经过迁都一事,早已领教过孝文帝的厉害,于是纷纷表示顺从道:“我等愿皇上圣威永驻,愿我朝江山永固,日新又新!”孝文帝这才高兴起来,称赞道:“这才是我的满朝忠良呀!”并积极准备落实各项具体改革措施。
其实,穆泰等一班鲜卑元老并未心服,他们不甘就此认输,便想方设法要阻碍改革的进行。他们知道太子拓跋恂特别留恋平城,就打上了他的主意,指望借太子的所作所为让孝文帝无可奈何,最后只好收回成命。他们暗地里或是夸太子有祖上遗风,善于胡服骑射;或是诱太子可任意而行,不如复返平城。而太子本人因为心宽体胖,原本就忌洛阳暑热,喜平城高爽,常有追念北方之意,经元老们一鼓动,就更来劲了。这时,恰逢孝文帝出巡嵩山,命拓跋恂镇守洛阳,拓跋恂见父亲不在京城,觉得机会来了,就偷偷叫马夫给他备一匹好马,准备跑回平城去。不料他还没出城,孝文帝已经回来,并发觉了他的意图,非常生气,当即取下家法,一顿狠揍,骂拓跋恂胆大包天,竟反对迁都,要误拓跋氏万世家业,是不孝孽子。并为此召集群臣,商议要废掉拓跋恂的太子身份。群臣不忍,拼命为太子求情。孝文帝见穆泰等元老最为着急,就猜到他们一定与太子暗中联络过,想借太子来阻碍改革。于是把心一横说道:“自古以来都以‘大义灭亲’为最不容易,这个逆子既然反对迁都,就是目无君父,如果今日饶了他,还不知道他明日会做出什么事来,那叫我如何治理国家、管教臣民们呢?因此须为国除祸,此事断不可饶!”
当即下诏,废太子为庶人,逐出东宫。不久,拓跋恂又联络一些反对派,意图报复,孝文帝早有察觉,派兵将拓跋恂抓来,用一杯椒酒将他毒死了。
孝文帝杀子,意在震慑朝廷中反对派大臣,扫除改革障碍。可穆泰、陆叡等人并不以此为戒,在这一年冬天,又暗中联络了镇北大将军乐陵王拓跋思誉、代郡太守拓跋珍、阳平侯贺赖头等人,策划拥立朔州刺史阳平王拓跋颐为帝,从平城起兵,将孝文帝废灭。孝文帝很快得到消息,抢先下手,派他所信任的任城王拓跋澄率军前往镇压叛乱,接着他自己也统领宿卫军精兵出巡平城,大批捕杀反对派,终于把这次政变镇压下去了。
经过这次严厉镇压的打击,顽固分子所剩无几,再不敢以身试法了。魏孝文帝从此得以放手进行改革,不受丝毫牵制。
他除了巩固继位以来颁行的官员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和禁止鲜卑人同姓相婚、禁止鲜卑人袒裸陋俗等禁令外,在成功镇压穆泰等人政变阴谋后,孝文帝又颁行了改鲜卑复姓的诏令。当时,他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因为北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国认为他们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而土是黄色的,它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为元。同时,北魏皇族和所统部落的姓氏也改为汉姓,改了姓,名字当然也改用汉名。并诏示天下,有恢复旧姓的,一律严惩不贷。
此外,又在洛阳办起了学校,命鲜卑人学习汉语,将汉语作为北魏国语。
而且从朝中官员改起,凡30岁以下,上朝用鲜卑语奏事者,立即降爵黜官;30岁以上者,限期改正,否则不予任用。同时,严令鲜卑贵族,凡死于洛阳者,不得还葬平城,并改籍为河南洛阳。
接着,又准备了大批汉式衣帽,赐给群臣,命令他们穿汉服上朝。同时,又仿照南朝装束,设计出女式汉服,加以推广。通过上行下效,紧身窄袖的胡服很快改为宽身大袖的汉装了。
孝文帝甚至连人种也没放过,他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白己还带头娶了一个汉族女子为妃,又给他六个兄弟各娶了一个汉族姑娘。就这样,从皇家、贵族,直到细民百姓,天长日久,鲜卑人和汉人就融合成一个民族了。
在一些大事上,孝文帝做得更坚决,比如改定郊祀宗庙礼、改官职名称、改王法律令等,都改得和汉族制度一样,这么一来,魏国政权变成了华夏正朔相承的王朝,魏孝文帝也就变成君临华夏的正统皇帝了。
经过这么一改,再把都城街市修建一新,整个洛阳跟着就热闹起来,人物鼎盛、市场兴旺,一派繁华景象,消息传到平城,那里的人再也不愿自甘苦寒了,纷纷迁入洛阳。几年以后,北魏国力便大大昌盛起来,真有那么点统一中原的实力了。
有关青年必知历史事件(中国卷)的文章
北魏的魏孝文帝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在冯太后统治期间,她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官制、严禁贪污以及恢复农民生产的措施,使北魏的统治秩序得以整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后来孝文帝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能够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孝文帝像治,以便更好地接受汉族文化,孝文帝刚开始亲政,就决定迁都洛阳。拓跋澄这才明白了孝文帝的真实用意,就积极拥护孝文帝迁都的主张。就这样,孝文帝达到了迁都的目的。......
2023-08-30
基恩最后胜利,兴奋不已,而彼特则垂头丧气。想成功你不妨断绝你的一切后路,将你自己的全部注意力贯注于你的事业中,并抱有一种无论任何阻碍都不向后转的克服危机的决心,这样的精神是最难能可贵的。他们也很想上进,但他们不能使自己像火石一般不曲不折地直飞向目标,他们不曾断绝自己的后路,他们不曾抱着义无反顾的气概。......
2023-12-04
决心是最重要的积极信念,要成功首先得下定决心,决心有多大,决定着你成功的系数有多大。我们经常以为一个人的成就深受环境影响,有什么样的遭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改变的力量源自于决心,只有下定决心,潜能才能被发掘。成功的第一个秘诀就是要下定决心。成功的人会创造出各种有利于自己的环境,而不是被一般世俗的环境所影响。真正的决心是一种强烈的欲望,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是一种对生活现状忍无可忍的态度。......
2023-12-02
共伯和就是卫武公,周朝初年册封的诸侯国中最大的一国——共国的国君,也称共伯或卫伯。既然召公和周公都给自己卖了个好,共伯和自然也要表示一番,加之这两位大臣向来为人宽厚、德高望重,共伯和便下令,让这二位一同来辅佐朝政。新的执政班子组建完毕之后,共伯和就立刻上位,开始着手处理周厉王留下的烂摊子。收到周厉王的死讯之后,共伯和非常高兴,当即就打算登基即位做天子。尤其如今周厉王已死,相信成败很快就能见分晓了。......
2023-09-25
——马克斯·魏勒1998年3月1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奥地利共和国外交部主办的奥地利当代著名画家马克斯·魏勒的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1930年,马克斯·魏勒考取了维也纳艺术学院。马克斯·魏勒的创作灵感和热情首先来自于对大自然的深切感悟。马克斯·魏勒的作品中,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创作的《就像一片风景》系列,则完全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空灵境界。......
2023-08-25
如果适应障碍在6个月之内缓解,就称为急性适应障碍;如果症状持续超过6个月,就属于慢性适应障碍。多种多样的压力应激源会导致适应障碍。目前,还没有对适应障碍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或其他的研究。适应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最常出现在门诊环境中。因此适应障碍的发病率难以评估,可能大大超出以上的估计。......
2023-12-01
与山巨源绝交书[三国·魏]嵇康嵇康,字叔夜,谯郡铚县人。信中拒绝了山涛的荐引,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申明自己赋性疏懒,不堪礼法约束,不可加以勉强。所谓达则兼善而不渝[24],穷则自得而无闷[25]。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之论[33]。至为礼法之士所绳[52],疾之如仇,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53]。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
2023-11-29
几年前,刚刚踏出市卫生学校大门的小马,到现在上班的这家医院应聘。到第三天,在由该院技术权威孙教授主持的临床治疗问答中,小马却败下阵来。孙教授补充的加用抗菌素,是禁用的。口试结束,其他一些应聘者或带了喜悦,或带了沮丧离去,小马走到医院大门前却停下了。这时,一个奇怪的想法在小马心头出现:这次应聘虽然失败了,自己为何不当作一次学习的机会呢?小马简直怀疑自己的耳朵是否出了问题,求助地看着孙教授。......
2023-08-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