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节日饮酒礼仪指南

中国节日饮酒礼仪指南

【摘要】: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岁首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岁酒”以大米为主料,配以桔梗、防风、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药材,类似于汉族的“屠苏酒”,但药材配方有所不同。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民间认为饮用此酒可避邪,长寿。俗谓此举可使母亲的奶水充足,婴儿可消灾灭难,长命百岁。吃“摆割食”后,契约生效,双方不能后悔了。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过年,也叫除夕,是中国人最为注重的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酒席,即使穷,平时不怎么喝酒,年夜饭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饭,有的人还有饮酒守夜的习俗。正月的第一天,有的地方,人们一般是不出门的,从正月初二开始,才开始串门,有客人上门,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摆上桌子,斟上酒,共贺新春。

新年伊始,古人有合家饮屠苏酒的习俗,饮酒时,从小至大依次饮用。据说饮此酒可以避瘟气。

(1)“岁酒”。这是朝鲜族酿的酒。这种酒多在过“岁首节”前酿造。岁首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岁酒”以大米为主料,配以桔梗、防风、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药材,类似于汉族的“屠苏酒”,但药材配方有所不同。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民间认为饮用此酒可避邪,长寿。

(2)“新谷酒”。这是哈尼族酒的习俗。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按照传统习俗,都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以欢庆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所谓“新谷酒”,是各家从田里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把,倒挂在堂屋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块小篱笆沿边,意求家神保护庄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内泡酒。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家家户户置办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都无一例外地喝上几口“新谷酒”。这顿饭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饭饱。

(3)“菊花酒”。古已有之,《西京杂记》曾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你知道吗

河北食俗礼仪拾零

婚姻食俗:女儿出嫁上轿时要嘴含一口饭,即到了婆家有饭吃。现在此俗已不存在了。

生育寿诞食俗:旧时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婴儿出生后,其祖母要到左邻右舍、各家各户象征性地索取五谷杂粮,碾碎为粉,熬成粥糊,供产妇食用。俗谓此举可使母亲的奶水充足,婴儿可消灾灭难,长命百岁。婴儿出生后三天,要“做三日”(俗称喜三、洗三),以后还要“做满月”“做百天”“做周”(周岁生日)。亲戚要送豆芽,希冀孩子像豆芽一样生根、长命。

为老年人祝寿时要送寿面、寿桃和寿酒。

丧葬食俗:祭奠死人用的馍馍叫“食团儿”,呈圆球形,一盘放一个,一桌共用16个,供毕,该家人一般留下一半,俗称“折礼”“折供”。灵床前放一只罐子,俗称“仙食罐子”。每顿吃饭时,孝子、孝妇挑些死者生前爱吃的食品放到罐里,以示孝心。出殡时要带到坟上,埋入坟坑内。发丧(又称出殡、送葬)归来,要给送殡人和小孩散发馒头块儿,并要吃掉,意思是吃了晚上不害怕,夜里睡觉不咬牙。

上供的食品是饺子,讲究所谓“神三鬼四”,给神上供用三碗,每碗盛三个;给祖先、逝者上供用四碗,每碗四个。唯灶王爷待遇最低,上供只上一碗,碗里只有一个饺子。

摆割食的食俗:摆割食。过去兄弟分家或买卖土地宅基,在立契约文书时,请有关人员(族长、闾长等)一起坐座,席间讲条款、立字据文约。这样的宴席,一般由分家者的家长、买卖田地的买主做东,俗谓“摆割食”。吃“摆割食”后,契约生效,双方不能后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