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与转化误区-案例分析

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与转化误区-案例分析

【摘要】:较之发达国家,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由于忽视成果的推广与转化而效益偏低。分析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与转化中存在的种种误区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对症下药,有效地改变教育研究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状况。当前教育研究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较之发达国家,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由于忽视成果的推广与转化而效益偏低。即便推广与转化,也大都是急功近利,步入推广与转化的误区。分析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与转化中存在的种种误区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对症下药,有效地改变教育研究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状况。当前教育研究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经世致用”的优秀成果供不应求。出于职称评定和业绩奖励需要,许多教师做课题时热衷于文献研究,习惯于闭门造车,关起门来写论文、出专著,对教育实践中的现实矛盾和需要熟视无睹,对教育实践与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尤其是难点问题,既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也无法提出有力的对策。这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漂浮在半空中与教育实践严重脱节的教育科研成果,既难以向教育实践转化,也不能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点上热闹,面上冷淡。一方面,我们有众多的“课题型”、“教改型”科研成果,一些学校也纷纷成为课题或教改的实验基地;另一方面,出于“同行是冤家”的狭隘竞争心理,地区间、学校间、专业与学科间要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愿意共享成果的“技术封锁”现象,要么习惯于凭经验和感觉办事,不愿也不想推广与转化已有的教育科研成果,点与面、提高与普及没有很好地结合,致使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出现点上热闹而面上冷淡的现象。

3.被动应付,半途而废。受“科教兴国”、“科研兴校”的鼓舞和启示,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以下发红头文件的形式要求推广与转化某个成果,但有时也会因未考虑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成果应用者的自身条件等因素而出现“一刀切”的现象。在这种行政命令的外部强制推行下,广大教师在推广与转化某个成果时,大多只对结果感兴趣,而对课题研究的艰辛过程望而却步,遇到难题就打退堂鼓,半途而废。

4.问题不清,目标模糊。任何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都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而产生的。但在推广与转化的过程中,成果转化与应用者们往往不能亲身感受这些问题,也很少对课题的研究目标加以分析和揣摩,其推广与转化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要么不知道究竟在推广什么或为什么要推广,要么无法理解成果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精髓,得其形而忘其神,盲目模仿,不得要领,步入“问题不清、目标模糊”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