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校校本问题解决的实际课题申报指南

学校校本问题解决的实际课题申报指南

【摘要】:区县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形成“区县域课题申报指南”框架后,根据学校需要解决的实际校本问题,根据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和研究能力,最后确定“区县域课题申报指南”。以后,“规划办”根据实际研究进展,对上述“指南”每年做局部调整后再发布。“两个服务”成为火炬学校办学的灵魂,成为火炬学校一切办学行为的准则。

区县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形成“区县域课题申报指南”框架后,根据学校需要解决的实际校本问题,根据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和研究能力,最后确定“区县域课题申报指南”。

通常,每一个五年规划的第一年,区县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规划办”)都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布“区县域课题申报指南”,适用于五年规划课题的申报。以后,“规划办”根据实际研究进展,对上述“指南”每年做局部调整后再发布。“规划办”每年都会评审确定一批课题,申报时间基本定于当年的4~5月份。申报单位(学校)或个人一般参照“区县域规划课题申报指南”选题,如确定的课题不在规定的范围内,只要课题本身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也可申报。

案例4-1:

湖里中学校本研究课题(20个)

德育工作方面:1.青春期教育的主要内容;2.青春期教育的多样形式;3.青春期教育的基本原则;4.青春期教育的典型案例;5.青春期教育的年段特点;6.青春期教育与学科教学;7.后进生的青春期教育;8.学生学习动力现状分析;9.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10.学生学科学习动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等等。

教学工作方面:1.“适应—分化—均衡—提速”的年段化实践;2.“适应—分化—均衡—提速”的学科化实践;3.边缘生与短腿生的拯救方略;4.课堂教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学科思考与实践;5.“以反思为主线积累经验”的个人工作模式的个性思考与实践;6.如何建立以实践为基本内容、以科研为基本导向、以学科为基本单位的校本培训体系;7.“按劳取酬、优绩高酬”的绩效分配制度;8.校级课题招标制度;9.教师教育教学评估方案;10.校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方案;等等。

来源:湖里中学教科室

案例4-2[1]

湖里区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第三批)2010年课题申报指南

拓展阅读材料4-1:

校本教研应以学校发展为本(节选)

厦门市火炬学校 王哲红

反思变了味的校本教研

20世纪90年来以来,在“科研兴校”理念指导下,基层学校的校本教研蓬勃开展起来,广大一线教师的加入,使教育科研由此掀开了“神秘的面纱”。群众性的教育研究带给我们几多喜悦、几多忧愁。喜的是一些学校通过教育科研,使学校的办学实践更加理性,一线教师也获得了专业成长,教育科研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忧的是一些学校以取得课题级别的高低和数量为“荣耀”,打着教育科研的“大旗”,将课题视为“摆设”,为学校升级达标争面子,校本教研并未给教育教学带来实质的改善;一些教师参与科研只是做样子,作为评职称时的“资本”。

因此,校本教研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校为什么做科研?即学校与教育科研的从属问题。是学校为科研,还是科研为学校?一些学校不愿意做科研,是不愿意成为科研的“奴隶”。还有一些学校,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轰轰烈烈地大搞科研,却没能使学校得到发展。更有一些学校,想尽办法去争取课题,贪多贪大,结果没有一个课题能做好,一个个都不了了之。

笔者认为,科研就是为校长的有效、高效办学服务的;为学校的顺利、快速发展服务的。必须先有校长的任期目标,才有科研;先有学校的办学目标,才有科研。

实际上,校长在办学过程中难免会碰到矛盾和问题,对此正确的态度不是回避,而是要很好地剖析问题,思考对策,寻求解决的办法,并且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有发展、有思考、有新的应对策略,最终才能够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使我们的办学行为更加科学。这就是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

一所学校只有一个大课题

课题是教育科研的载体。课题应源自于学校的需要。

我校在课题的选择上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不随波逐流。什么课题时髦,就做什么课题;上级或专家让做什么课题,就做什么课题,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一个课题好与不好,不是凭空的,要看适合不适合。二是持之以恒。课题必须与校长的任期目标和办学目标相关联,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从而可以一直做下去而不过时。

1996年,笔者受命创办厦门市康乐小学。学校确立了“一个目标、两个切入口”的办学思想。“一个目标”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爱祖国,讲文明,学创造,做主人”。“两个切入口”是:从落实课程计划切入,开齐、开足各门各类课程,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把教师的精力从课后花在学生身上引导到课前花在自己身上;从创造教育切入,转换师生角色,最大限度地把整个学校交给学生,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得到全面发展。

在康乐小学的5年,笔者只做一个课题,那就是“创造教育”。从各学科课程的实施,到德育、少先队工作、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从教师的培训、师资队伍的打造,到学校的管理,都围绕着创造教育来开展。5年下来,创造教育的研究由浅入深,学校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了一定声誉,老师们一个个成为创造教育的行家里手,学生们“生动活泼求发展,身心健康向未来”(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评价)。

2001年,笔者又去创办厦门市火炬学校。当时我国正紧锣密鼓地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最大的障碍就是环境问题,“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命题备受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火炬学校确立了“两个服务”的办学目标——“为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为民族、国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两个服务”成为火炬学校办学的灵魂,成为火炬学校一切办学行为的准则。围绕办学目标,火炬学校也只做一个大课题——“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这个课题既研究自然环境的保护,更关注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资源的净化和优化

为了把学生、教师、学校乃至民族、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学校进而提出了“做最应该做的事——让‘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成为所有人的结合点”的理念。我们围绕这一基本课题来统筹、指导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各项工作,既包括学校的计划、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也包括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完善校园设施建设,营造儿童化、民族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学校的课程设置,改进教育手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各个方面。

教育科研也要有适度超前性

教育应具有适度超前性,火炬学校的课题研究,关注的不是当下能产生什么办学效应,学生能取得怎样的好成绩,而是研究如何夯实学校的竞争实力,如何使学生在10年、20年后有本事生存和发展。

6年来,火炬就做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这一个课题,不改弦不易辙,也没请谁来挂牌,更不在乎是什么级别,我们只是在不断地探索、研究、实践中检验如何让教育生态更加优化,为学生、老师和学校赢得更大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6年前,火炬学校创办之初,只招到110名学生,我们没有紧张,没有着急去抢生源。学校不盯住还没有进来的学生,而是盯住已经进来的学生,研究怎样让他们获得最好的教育保障。因为我们相信,学校让这些孩子长进了,家长满意了,一个孩子就是一个生活圈、一个广告圈。所以,每年暑假,当一些学校正展开“生源大战”时,我们不派一名老师出去招生,而是集中所有老师搞校本培训。如今,火炬学校已创办7个年头,办学规模发展为41个班级、1600多名学生。

校本教研中的几个有效结合(以下有所删节)

学校教育科研的课题来源于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进行校本教研时,应做好几个“有效结合”。第一,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第二,与各种资源的整合运用相结合。第三,与学校的管理运行机制相结合。第四,与校园文化的形成相结合。第五,与教师的学习、校本培训相结合。第六,与教育科研成果的展示、推广相结合。

有效的校本教研,锻炼了我们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培养了我们利用身边资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使我们的办学行为更符合教育科学规律、办学方向更明确,教师们在“真实的科研任务”驱动下,不断学习,不断实现专业成长,最终使我们的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教育。

摘自:《人民教育》2007年第23期

【注释】

[1]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若有需要了解本案例,可以从网络中搜索。受篇幅限制就不在此罗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