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以质的规定性为取向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遵循整体论的认识路线。(二)定性研究在研究方式上的特征研究方式是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定性研究是以归纳逻辑为主的探索性研究。定性研究是一种非结构性的、开放的、灵活的方法。对此,本书在§2.2.4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中有专题论述。......
2023-08-13
表2-11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比较
注:本表格主要观点选自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方法(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推荐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1-64,101-103.
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属于由方法论、基本方法和具体方式组成的方法体系,关于方法的争论实质上是关于方法论基础或哲学基础的争论,归根到底也是关于社会研究方法论的争论。
争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受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各门社会科学开始从思辨的社会哲学中独立出来,学术界围绕着社会研究应该采用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展开了争论。争论双方都出现了一些极端的纯化论者,他们夸大两种研究之间的区别,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其中之一,而排斥另一方。
定量的纯化论者坚持实证主义立场,认为社会现象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的存在,具有内在固有的规律,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程序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主张用定量研究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中立的观察和精确的测量,从而发现普遍适用的社会规律。定性的纯化者则强调社会现象的特殊性,否认社会规律的存在,反对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与社会。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抓住社会现象的特殊性向实证主义发起攻击,认为社会现象不同于无生命的自然现象。人有思想、观念、意志、情感,人的行为是非确定的、个别的和非量化的,社会历史事件都是独特的,偶然的,不存在普遍的历史规律。因此,不能用自然科学方法加以客观的和实证的说明,而只能以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对具体的个人和事件进行解释和说明。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争论时而激烈,时而和缓,此消彼长,但各自又有不同程度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界发生了定量社会学和实地社会学之间的激烈辩论和对抗,一方是主张统计调查的定量社会学家,另一方是主张个案研究、实地研究的芝加哥学派,后者在美国社会学界居于统治地位。1935年12月,在美国社会学学会的年会上,定量社会学家组织了一场成功的夺权运动,推翻了来自芝加哥学派的学会领导人,还通过了创办学会新刊物《美国社会学评论》的决定,以对抗由芝加哥学派所控制的《美国社会学杂志》[19]。
此后,在社会研究领域,定量研究越来越多。1949年,斯托弗的《美国士兵》的出版,标志着定量研究成为社会研究的主流方法,芝加哥学派走向衰落。进入70年代,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定量研究,认识到单一地使用定量研究所存在的弊端,由此引发了一场学术改革运动,定性研究成为这场改革运动的一个代名词。在这场运动中,许多学者从认识论、方法论、政治和伦理上批评社会研究中所盛行的实验方法、准实验方法、相关分析和统计调查等定量研究方法,认为定量研究只能处理不甚重要的问题,但不能处理意识形态、思想感情问题。他们指责定量研究忽视社会现象的特殊性;构造变量的操作化过程使概念损失了它所包含的丰富含义;以变量和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来描述社会现象,把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化,得出了扭曲的、不真实的结论等等。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争论反映出方法各自的优点、缺点和适用范围。一般来说,定量研究的优点在于:它的标准化、精确化程度较高,逻辑推理比较严谨,研究结论更为客观准确。定量研究比较适合宏观的社会研究,通过对大量样本的数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精确地分析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定量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第一,由于它是对大量样本的少数特征作精确的研究,因而只能对社会现象的比较表层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很难获得社会现象的深层的信息,容易忽略深层的原因和具体细节。第二,社会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因素众多且难于控制,很难确立量变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许多社会现象又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很难用数量分析反映社会现象存在的真实全貌和发展的变化过程。第三,定量研究是十分规范的研究,对研究程序、资料的可靠性和统计方法的条件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引起了实际动作的艰难性。美国著名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指出:“尽管收集可靠的物理数据非常困难,但是要收集长时期的经济资料或社会资料,以至于使这总的一串资料显示出均匀的重要性来,那就更为困难了。”他还说:“对于这些基本上是模糊的量,如果给以任何意味着准确数值的内容,那是既无用处,也不老实的;而任何想把精确的公式应用于这些不准确定义的企图,都是胡闹和时间的浪费。”[20]
定性研究的优点在于:它注重对调查对象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历史状况与发展过程进行动态的考察,比较适宜于对少数个案在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的、多侧面的分析研究。其局限性是:第一,它是依据典型的或少量个案的资料得出结论,这种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第二,研究方法无定式,分析过程难以标准化,容易产生不准确观察和主观推论,而且研究结论也难以用科学的手段加以验证。
由于社会研究对象是人和人类社会,而社会是一个多变量、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社会研究方法论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存在着多种研究范式。每一种研究范式都是从一定的视角、侧面、层次和阶段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描述、说明、解释和理解。正如人格心理学家赫根汉所做过的一个形象比喻:“研究对象就像是漆黑房间里一件不能直接触摸到的物体,研究范式则是从各种角度投向该物体的光束。光束越多,照射角度越不同,人们从该物体获得的信息就越多。”[21]社会研究的实践表明,社会现象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既可以用定量研究对社会事实进行精确的、实证的研究,作出规律性说明,同时,又需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解和体验,从而全面整体地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与把握,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两种研究方法。因此,与其说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是对立的,倒不如说是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又独立地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的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各有长处、短处和适用范围,都是社会研究必不可少的两种基本方法,在实际研究活动中,应该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有关教育科研方法与实用案例分析的文章
作为以质的规定性为取向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遵循整体论的认识路线。(二)定性研究在研究方式上的特征研究方式是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定性研究是以归纳逻辑为主的探索性研究。定性研究是一种非结构性的、开放的、灵活的方法。对此,本书在§2.2.4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中有专题论述。......
2023-08-13
校本研究在本质上是一种科研活动,它不是主观性的设想,也不是随意性研究。离开了师本、生本的校本研究,是一种畸形,一种变质,背离了校本研究的真义。校本研究要求以学校为主体,倡导“教师即研究者”,但并不意味着学校要实行“关门主义”,拒绝外援。没有以学校为本体的研究,学校会把研究当作招牌与摆设,教师会陷入为研究而研究......
2023-08-13
好的研究假设具备4个特点:科学性、推测性、表述的明确性和可检验性。当然,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和充实研究假设也是可以的,但是在课题申请报告中至少要有研究假设的基本雏形。通常,量的研究、探究性研究要求明确提出研究假设。而质的研究、描述性研究虽然不一定要预先明确地提出研究假设,但其研究假设往往在研究内容中体现或隐含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质的研究方法,研究假设的一个例子。......
2023-08-13
可以说,新时期以来,我国教师从事的教育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达成教育理解、生成教育智慧,这应该成为普教系统一线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目标和追求。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目的之一:达成教育理解。普教系统一线教师的教育研究是一种理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为了解决常态教育活动中教师在经验式或“非理性”和“无意识”状态下出现的教学问题。普教系统一线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并非只是为了寻求普适性的教学的“最佳途径”和“最好方法”。......
2023-08-13
定量研究遵循还原论的认识路线,即以分析、分解和还原的方法,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分别研究每个部分,然后加以综合来认识整体。因此,在案例9-2中,研究者采用的研究方法就是典型的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以实证主义为基础。......
2023-08-13
应当指出,各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并不完全相同。比较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首要的就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1.求是性原则所谓“求是”,就是探索、探求规律。......
2023-09-25
针对研究的核心问题,本书主要采用两种研究方法: 一是实证调研方法;二是比较研究方法。通过运用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对我国、荷兰、美国高校内部学生申诉制度进行系统研究,试图分析该法律制度运行背后的理论框架,即国家规制对法律制度运行及其功能的影响。而对美国公立高校内部学生申诉制度的研究,则只能依靠二手资料停留在规范研究层面,无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实证调研。......
2023-07-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