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育史与比较教育的研究课题分析

教育史与比较教育的研究课题分析

【摘要】:而寻找研究课题还有两条途径,即从教育史和比较教育中寻找研究课题。教育史研究的是过去的教育实践,比较教育研究的是外国的教育实践。

上述两小节主要论述的是从自己的实践、当代教育方针政策及当代其他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中寻找研究课题,均是从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而寻找研究课题还有两条途径,即从教育史和比较教育中寻找研究课题。教育史研究的是过去的教育实践,比较教育研究的是外国的教育实践。

历史与现实是不能割断的,研究当代现实的普教系统的教育问题,差不多都要了解历史经验与教训,而当代比较成熟的、流行的教育理论、教育制度可以说是从教育史的研究中获得,并经过现实的教育实践检验而被确认的。例如,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早已存在于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中;师生互动原则,在中国传统的“教学相长”中可以寻觅其踪影。中国式大规模统一考试(中考、高考和国考等),一千多年前的科举制的演变和一百年前的消失为我们避免重蹈覆辙以启示。由于社会文明不够发达或社会制度的局限性,教育史上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不如当代人所理解的深透,如果我们从当代的视角对其进行审视,“鉴古知今”、“古为今用”,也是可以寻找到研究课题的。

比较教育最重要的基本功能是借鉴,人们研究比较教育,就是希望借鉴他国的经验来寻求解决本国问题。例如,日本“二战”后基础教育理科课程通过“粒子”、“能量”、“生命”和“地球”等4个基本科学概念构筑小学、初中和高中理科课程的基本框架,体现了结构化的特点,同时将4个基本概念作为核心和支柱,每个基本概念均随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的发展从形象、表面的感知到抽象、微观的认识,不断丰富与深入,体现系统化的特点,很值得我们学习[8]。又例如,美国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说基本为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涌现的各学科、各学段“课程标准”所采纳。再例如,通过中国和美国基础教育的比较,发现:美国的基础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基础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基础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基础好可以是创新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束缚和阻碍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严谨的特点可以带来周全的思考,也可以成为跳跃性思维的大敌。通过上述比较研究,人们得出:我国的基础教育是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因而完善我国基础教育就必须在固守原有教育传统的同时,以抓创新来补不足。比较教育还具有更新教育观念、排除陈规陋习提高现代教育思想意识的认识性功能。此外,比较教育还具有交流性功能、预测教育发展的功能、发展性功能、教育人的功能、改造创新文化的功能等。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正是由于社会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教育差异。如何探索出既能适应中国社会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华的教育模式?如何将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结合我们自身所处的教育场景,可以寻找到许多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可以说从比较教育中寻找研究课题是发掘研究课题的金矿,但是囿于普教系统一线教师的外语水平和获取国外第一手教育资料的困难,若要从比较教育中寻找研究课题,老师们只能借助期刊,例如: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比较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外国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全球教育展望》和上海师范大学主办《外国中小学教育》等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