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寻找真问题并解决—教育科研方法与实用案例分析

如何寻找真问题并解决—教育科研方法与实用案例分析

【摘要】:衡量真问题的标准有以下三条[6]。二是问题要有内在的联系、有根据。该定义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尤其是Posner的概念转变模型,将自己的研究置于当前国家大力推进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背景下,因此,运用“微课”辅助转化“前科学概念”这个研究问题对主持人当前所处的教育场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问题也就有了一定的研究价值,是一个真问题。三是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可解决性。

衡量真问题的标准有以下三条[6]

一是问题有意义且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有意义说的是问题在学术上有意义,对社会有意义,对它所研究的对象有意义。教育中现实问题很多,在研究之前要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要清楚计划解决什么问题,要回答现实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要解决、回答这些问题也许会涉及不同流派的理论和相关概念,在研究之前应该梳理清楚,让自己明明白白,不要赶时髦,滥用自己都不十分清楚的名词、术语。一个好的研究者是将复杂的问题说得简单明了,而不是相反。例如,在《毛泽东选集》第一篇中,毛主席就把中国最复杂的问题——阶级问题、社会构成的问题,用农民也看得懂的简单语言讲了出来:“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一句话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深奥的语言,欧化的句子,简单明了,但是非常吸引人,非常有思想,非常准确。又例如,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伯海英、李智老师主持的全国教育规划“十一五”课题《适于中学普及应用的课堂观察技术研究》,其研究的问题为:中学教师在课堂观察中量表选取、过程与记录、结果与分析等方面可能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这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有意义问题的范例。再例如,王晓聪主持的教育部东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东北师大教育学部教师发展学院和厦门市教育局2013年8月立项的课题《探查和转化中学生化学“前科学概念”的研究》,其研究问题为:全面探查中学化学各教学内容中的“前科学概念”,筛选适合各教学内容的转化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也是一个实例。此类实例还有很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检索。

二是问题要有内在的联系、有根据。问题提出来,要有内在的联系,有历史和现实的根据,否则花费很多精力,但最终误入歧途,找不到问题的答案。研究是从“查新”开始的,要充分收集和利用资料,而不是根据自己局部的经验判断产生问题的原因。充分地了解人们已经研究了什么,在拷问人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结合自己所处的教育场景从中发现自己的研究价值,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上文提及的《探查和转化中学生化学“前科学概念”的研究》课题中,主持人王晓聪老师提出了“微课”辅助转化“前科学概念”教学策略,该策略是在参阅1994年至今中国知网(CNKI)有关“化学前科学概念”134篇论文、34篇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并对文献中常见“前科学概念”转化策略进行综述和大致划分为四类(共13种)后提出的(详见第九章,案例9-1)。王晓聪老师对其“微课”辅助转化“前科学概念”教学策略所下的定义为:运用自主学习理论,在给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单和安排学习活动后,利用方便学生理解的“微课”,通过感受新概念的合理性,激发学生对原有概念的不满,并在“微课”的检测环节让学生感受新概念的广泛应用性,从而有效地转变学生潜在的、顽固的“前科学概念”。该定义也不是空穴来风。该定义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尤其是Posner的概念转变模型(1982),将自己的研究置于当前国家大力推进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背景下,因此,运用“微课”辅助转化“前科学概念”这个研究问题对主持人当前所处的教育场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问题也就有了一定的研究价值,是一个真问题。

三是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可解决性。我们研究问题的条件是有限的,我们的研究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要把一个问题尽可能地简单化,把相关因素尽可能地剥离,最好只剩下一个因素。只剩下一个因素的研究是很好做的,但是教育研究中很难做到,经常会有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的因素,这时就需要研究者运用智慧科学合理地回避干扰。例如,皮亚杰测量儿童智力发展水平,就巧妙地运用了量筒盛水实验,回避了文化背景因素对智力发展水平的干扰。又例如,研究学生的创造能力问题,美国的一位教育家发明了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将创造能力指向创造力的核心和主要的影响因素——发散性思维能力,要求被试在5分钟之内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有哪些。他随机抽取5000个样本,统计回答种类,发现回答种类平均数为18个用途,据此建立了一个常模。回答了18个,则该被试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就是中等水平,再根据数学公式判定其他被试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高低。这样一来,研究就很有针对性,既可操作,又可验证。再例如,在上文提及的《探查和转化中学生化学“前科学概念”的研究》课题中,主持人王晓聪老师提出了筛选有效的“前科学概念”转变策略的工具——(Learning Instruction Aim,简称LIA)(详见第九章,案例9-2),这一工具用于评估课堂实践中老师所运用的“前科学概念”转化策略的适切性。在LIA中,适合某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其LIA数据至少要达到或超过全区教师该教学内容课堂参与度(SPR)常模,而有提炼、定型和推广价值的教学策略,其LIA数据则至少要达到或超过优秀教师群体该教学内容课堂参与度(SPR)常模。这也是将复杂的教学问题简化处理,以提高问题解决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的一个实例。研究问题的可解决性是指我们提出的问题必须有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的假设,这个假设可能可以很明确地表述出来,也可能没有明确表述出来,但或多或少这个假设是可以验证的。教育上有两类问题:一是哲学问题,一是科学问题。哲学问题谈不上验证,哲学问题是一种信仰,无法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但是,作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科学问题就应该能够解决且具备可验证性。